不只紙本資料,還有膠卷,都收藏著屬於台灣的記憶。( 圖•國家寶藏計畫) 國家寶藏計畫 文•鄧慧純 2020 12月 有一群人,義無反顧地踏上尋寶的路,只是他們尋找的不是深藏在洞穴裡、金光閃閃的珠寶財貨,而是藏在美國國家檔案局裡一張張一片片關於台灣的史料。這些寶藏無法使人致富,卻能讓台灣人更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因為定錨過去,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堅定。 從2017年開始,幾乎每個月一次,一群在美國紐約的台灣人,在天濛濛亮的凌晨五點集合,開4.5個小時的車,幾乎等於台北到屏東的車程,到達位在馬里蘭州的美國國家檔案局,然後調出一箱箱關於台灣的文件,一張張用手機翻拍,上傳雲端資料庫,供全民檢索瀏覽。這是「國家寶藏」計畫,現已累積翻拍超過22萬張的文件,是台灣的情蒐紀錄,也是生活片段,提醒著我們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故事。 結合公民參與以及科技創新,國家寶藏團隊號召志工到檔案局,數位化與台灣相關的歷史資料。團隊成員左起蔡思亭、蕭新晟、侯光遠、楊承融。(林格立攝) 歷史在手上,親觸時空現場 「國家寶藏」計畫是由蕭新晟、林育正和莊世杰共同發起的。聽聞在美國國家檔案局裡有很多關於台灣的文獻資料,一群人想著這些資料如何讓更多台灣人看到。他們成立「國家寶藏基金會」,集眾人之力募資,利用g0v開放政府的精神,號召志工到檔案局用手機翻拍檔案,並同步把資料上傳資料庫,公開給全民參閱。 國家檔案局裡面典藏的檔案包羅萬象,收藏了美國建國以來的官方文件,美國駐海外的領事館資料也收羅其中,與台灣相關的文件據統計有超過六千萬筆,國家寶藏團隊率先整理出1979年中美斷交及臺灣關係法的文件,蕭新晟當初負責翻拍那一箱文件,「這資料很精采,從文件中可以看到那時候雙方的來回角力,我方官員怎麼樣去遊說,然後斷交之後美方在怎麼樣的基礎上推出台灣關係法。」「裡面台灣關係法的草稿,我們就拍了四、五份,因為他每出一份旁邊都會寫修改註記,結果我們就拍了好幾份的草稿。」從這些歷史的線索,可以知道當時決策過程怎麼發展,爬梳台美關係如何走到今天的位置。 營運長楊承融解釋,「根據美國的法律,這些資料30年之後就開放給任何人調閱,而且都是『正本』。」因此每位志工手中的紙片,在歷史上都曾經扮演某個角色,就像穿越時空一般,可以一窺歷史的縫隙,如1925年,台灣尚屬日本殖民地,美國領事館收到中華民國駐臺北總領事館的請柬,邀請參加中華民國第14回國慶紀念會,還有美方回覆外國會館的信件,都被完整保留下來,可為台灣複雜身世之佐證。 檔案局收藏的東西鉅細靡遺,楊承融描述「你可以想像是大使桌上的一疊文件,他們拿個箱子就把它裝進去。然後就寄回美國進了檔案庫。」其中,有美國企業寄來各式的目錄,如派克鋼筆公司、童裝公司等,希望透過領事館介紹,到台灣來找買家。也有美方官員思鄉,寫信給美國亞特蘭大可口可樂總公司訂購可樂的往返信件。還有日治時期地區戶口普查、礦產、農業等調查資料等,美援時期在台灣推動的公共衛生宣傳小冊,親手碰觸到這些檔案,彷彿能浮現當時台灣的生活樣貌。 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台灣……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