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眼看陳時中把超前部署變成了落後抵抗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12/02 第487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人命不如豬肝腸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眼看陳時中把超前部署變成了落後抵抗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戰略質變的影響
民意論壇 林中斌/美商向中 華府難反
人資+風控 防理專盜款
鼓吹高雄新產業 別忘了傳產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談素養前 應先談學識
看戰亂分合 故宮仍是故宮
綁死教師的管教緊箍咒
當側錄器取代粉筆黑板
家庭理財教育 造就獨立「成年人」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人命不如豬肝腸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藍委在議場潑撒豬內臟以示反萊豬,堪稱首次「五感問政」,豬腸與拳頭齊飛,場面驚人。立院已淪為綠營政治分肥的肉桶,藍營無力抗衡,索性加料,讓人民瞧瞧民主殿堂的多數暴力有多野蠻。

這個黑色笑話,頗有勸世效果。經內臟洗禮,綠委大談「敬天惜食」,竟忘了他們在野抗爭千回,丟過無數雞蛋豬屎,「民主進步」的招牌早就臭不可聞。

蔡總統開放萊豬,卻讓蘇揆和綠委生吞下水湯。綠委一身腥,也不敢逆民意護萊豬,改談「敬天惜食」,批藍軍糟蹋食物。管碧玲稱,台灣人愛吃豬內臟是因祖先篳路藍縷,還說台灣人稱豬內臟為「腹內」,別用中國人說的「雜碎」來貶低台灣飲食。

難怪沈發惠說立委「學養不高」,管媽竟不知祖先自大陸東渡,把千年的食豬文化一併帶來。對比藍委丟豬內臟,綠委藉飲食挑撥認同激化族群仇恨,用心之惡,堪比萊毒。

豬心鑑人心,比比皆是。養豬協會原本抗議政府出賣豬農,食安疑慮影響消費意願;但獲得農委會百億基金後,便跟政府一氣罵藍營侮辱豬農,「亂丟豬內臟會讓國人不敢食用」。豬農拿了補貼,就不怕萊豬毒害市場?

在權力刀俎下,連豬肝腸都比百姓人命更獲府院黨垂憐。執政者拚外交,不惜割讓人民健康,還會在意身上的血腥味?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眼看陳時中把超前部署變成了落後抵抗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全球新冠疫情再起,我國也爆出單日新增廿四例境外移入確診的高峰,指揮中心緊急宣布暫緩引進印尼移工。如此一來,不少家庭的照護工作將受影響。與此同時,台灣昨起實施新入境管制措施,所有入境者需持三日內核酸檢驗陰性證明。這可能造成檢驗能力不足地區之國民無法返國,而持偽造證明者卻能長驅直入,也備受爭議。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將近一年,台灣一年來抗疫有成,值得驕傲。但隨著各國疫苗相繼研發成功,英國下周即將開始施打,其後德國、美國也將跟進,情勢即將改觀。有了疫苗後,全球的防疫作戰將進入全新階段,早一步取得集體免疫的國家可及早恢復正常運作,免於封鎖之苦。相形之下,我國還在苦等COVAX分配疫苗,連一線醫務人員都不知何時才能施打。屆時,台灣藉邊境管制死守的「低確診」防疫成果,便可能變成一個無效的成績。

換言之,稍早蘇內閣夸夸其談「超前部署」的防疫成效,眼看著就要變成「落後抵抗」,台灣的優勢很快將不復存在。原因無他,這個喜歡自我吹噓的政府,顯然對自己的「大內宣」頌詞也感到陶醉不已,久而久之,終於失去自己的瞻矚和方向感。例如,在台灣防疫成績遙遙領先時,我國可以補強的部署是加強入境普篩,同時設法購入更便宜有效的試劑。然而,陳時中卻一口咬定「沒有必要」。再如,全球研發領先的疫苗有多支,陳時中第一時間悍然將中國大陸的疫苗排除在外,甚至連大陸廠商代理的外國疫苗都予以否定。這些做法,都在揮霍全民的防疫資產和機會,只為滿足官員一己的意識形態偏見。

檢視昨天新實施的入境管制措施,此時加強控管,自是必要的防範。但如果陳時中能聽取外界意見,及早實施入境普篩,或者將旅客「自費篩檢」當成一個選項,又何致發生拒絕國民入境可能涉及「違憲」的爭議?再看,近期印尼移工來台出現大量確診病例,但這些移工均持有核酸檢測陰性的證明,讓陳時中大嘆「真偽難辨」。關鍵是,政府如能善用入關篩檢的主動權,即使不採普篩,而是針對特定地區或特定人士進行篩檢,再加上十四天的隔離,都能減少「假陰性證明」肇禍的機率。但在陳時中的偏執下,外界的建言皆被當成耳邊風。

疫情期間,台灣入境旅客人數多半僅千餘人;近日因為入境條件將變嚴,因此才激增為三、四千人。這區區數千之數,一個自詡防疫模範生的國家,難道沒有能力篩檢?且看,十月間大陸山東青島市為追查一名本土確診者,五天之內對全市一千萬人口實施核酸檢測,迅速找到了那名「零號病人」。三月間,韓國的每日檢測量就高達一萬多人,二十分鐘即可測出結果。然而,台灣至今還在靠十四天的居家隔離作為檢測劑,並推稱PCR篩劑「很貴」,無法大量進行。這種消極的託詞,完全是官僚怠惰心態的表現。試問,政府接連編了三次防疫紓困特別預算,錢不用在防疫,卻拿去補貼旅遊,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四、五月前,陳時中或許算是稱職的防疫指揮官,但光環罩頂之後,他就一直在原地踏步了。原因是,當防疫進入長期抗戰後,已變成國安戰略的問題;但整個蔡政府卻仍把所有責任都交給一個衛福部長,管制口罩、管制小明、控制疫苗取得,卻不設想國家的下一步要怎麼走。如今,眼看超前部署已變成落後抵抗,陳時中終將功不抵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戰略質變的影響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前在亞太經合會(APEC)除了肯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署,並表明中國將積極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大陸商務部也聲明將支持APEC在2040年前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過去中國對於為美國量身訂做的CPTPP,態度一直不是很積極,此次習近平首次公開表態要加入CPTPP,又全力為亞太自由貿易區背書,顯示中國區域經濟整合策略已經發生質變。

中國在十三五規劃時期(2016~2020年),區域經濟整合策略主要是配合中國「走出去」的戰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構自由貿易協定(FTA)。中國即將邁入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區域整合策略將走向「全面推動,遍地開花」。中國大陸的改弦易轍,主要是受到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影響,中國自身都承認正處在百年未見大變局。美國排山倒海般的制裁,迫使中國面臨供應鏈被美國強力脫鉤的風險,在經濟上也與全球漸行漸遠,所以必須化被動為主動,廣建FTA,尋求解套。

目前美國處於政權交接階段,未來拜登新政府是以內政為優先;中國的高分貝,除了促使美國表態外,也想利用這個空檔取得先機。在十四五規劃中,中國將以「雙循環」模式發展經濟,除了擴大內需的內循環,也會透過與國際接軌的外循環來支撐經濟。然而中國過去依賴吸引外資及促進外貿的方式已經陷入瓶頸,必須藉由擴展經貿版圖與外聯結,以防止被孤立。

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中國當然是最大阻力,但也並非無法克服。台灣不應先自我設限,以參加RCEP為例,RCEP中明文規定在協定生效後18個月以內不接納新會員,新會員加入,原則上必須得到原有會員支持。換言之,至少也要在兩三年之後RCEP 才會接受新會員;台灣還有時間準備,卻先宣稱加入RECP必須要先接受一國兩制,所以不會考慮加入。這種凡事先推給中國的說詞,無異是認定在RCEP中只有中國說了算,如此又置RCEP 其他成員於何地。

政府對於中國表態加入CPTPP 回應,則是台灣的機會比中國大,因為台灣已經準備很久,而中國有多項規範與CPTPP差距甚遠。但我們應該切記當年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即使台灣先完成入會所有程序,但基於國際現實,還是必須在中國之後才能加入。所以未來若是中國尋求加入CPTPP ,而台灣也順利取得CPTPP入場券,如何避免再次陷入WTO模式,應先有所準備。

台灣是未來「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 當然會員,更應積極參與經濟規模遠大於RCEP及CPTPP的FTAAP。例如台灣可倡議先盤點所有APEC成員已經生效的FTA,在既有FTA基礎下推動市場開放,以達到實質開放效果。另外也可建議在FTAAP下推動貿易規範一體化,例如原產地規定的調和,以降低貿易成本及促進貿易便捷化。不過,在APEC不具約束力架構下,未來不太可能談出高品質的FTAAP;即使只能達成開放程度有限中品質的FTAAP,但對長期處在關稅劣勢、欠缺FTA網絡的台灣而言,可以首度參與巨型區域性的FTA,仍是一大利多。

未來在台灣與中國勢將同台的情況下,對我們較有利情境是沿用過去加入國際經貿組織名稱,例如WTO及APEC下的中華台北,並視台灣與中國為兩個獨立個別成員。不過,台灣若能爭取平等參與的條件,可能對其他成員開放標準也必須適用中國。換言之,台灣不但要解除目前對中國經貿的歧視措施,還要給予中國優惠的經貿待遇。

面對中國區域整合策略轉軌,以及未來全球將進入巨型FTA詭譎多變的競賽環境,我們在經貿規範已有能力與國際接軌,但如何在另一軌上因應中國的全面插旗,則是台灣必須先做好的功課。

   
民意論壇
林中斌/美商向中 華府難反
林中斌/聯合報
「中國偷我們科技!」這是美國發動貿易戰理由之一。

經濟學人今年八月十五日報導:「去年,外國公司在中國申告專利被盜而勝訴的案件達八十九趴。」趁貿易戰危機,北京加速自我改善。

今春,全世界印象是:「中國疫情嚴重,重創成長已減緩的經濟,外國公司紛紛出走。習政權不穩。」可是,中國的美國商會四月所做民調顯示:八十三趴美國公司不計畫離開。六月,香港的美國商會民調顯示:七十趴美國公司無意離開。當時,美國大公司增加在中國投資的有Tesla、Exxon Mobil、Costco、Walmart、Popeyes等。中國的美國商會的執行長Alan Beebe說:「中國成功的控制疫情後,領導世界經濟復甦,所以美國公司願意留下來繼續運作。」以上資訊來源是六月十一日《德國之聲》的報導。但是Beebe說法,廣受懷疑。

今年六月至七月,上海美國商會對三百四十家公司所做民調顯示:九十二趴決定留在中國。來源是九月九日CNN報導。

七月十五日,北京宣布中國經濟成長由第一季負六點八趴翻轉成正三點二趴。美國智庫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強烈質疑。次日路透經查詢認為第二季成長應為正二點五趴。同季,美國經濟成長為負卅一點四趴、日本負七點八趴、澳洲負七趴,皆為有紀錄以來最低成長。

六月,IMF(國際貨幣基金)預估中國今年GDP成長為正一趴,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成長的。十月,IMF上調中國今年GDP成長為正一點九趴,而明年中國GDP成長為正八點二趴,與瑞士銀行預估相同,略高於世界銀行的七點九趴。

IMF目前預估美國今年GDP成長為負四點三趴,明年為正三點一趴,皆遠遜於中國經濟展望。看來,未來數年美國公司留駐中國恐難逆轉。

一九二○年代美國總統柯立芝(Calvin Coolidge)有名言「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美國做的就是生意)。如果大多數美國公司願留中國,華府要和北京脫鉤就難了。

自一九七九年後,美國國會再也沒有立法限制企業巨霸。原因之一是他們對兩黨議員都捐款。如果他們向中,華府無論那黨主政,能持續反中嗎?

拜登上台後雖然已宣稱將尋求在控制疫情及對付暖化等議題上與北京合作,但勢必繼承川普許多制中政策,因為民意反中,而且國會共和黨勢力雄厚。可是,對中和緩的長期趨勢很難抗拒。

不只美國製造業留中,金融界也跟進。長年來,北京限制國外金融公司進入中國完全控股。今年四月,習近平對此開放。美國華爾街巨霸如高盛、Citi、Blackrock、Vanguard等踴躍衝進中國。

十一月二日金融時報稱「中國經濟被打卻超前美國」:中美貿易戰使美國公司市值下降美元一點七兆,相當於標普五百成員市值損失六趴。世界第二大的中國國債市場提供利息扣掉通膨是正數,目前少有。美國等發展國家的退休金投資自然奔向中國。若硬要脫鉤,恐面臨發不出退休金的窘境!

紐約時報十月廿一日稱「中國經濟強力反彈」,十一月二日稱「專權治理對中國有效」。

為後年再連任預建功績,習近平還需要打台灣嗎?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新書《偶爾言中II》作者)

   
人資+風控 防理專盜款
王培煜/企業財務長、曾任銀行內控/聯合報
儘管主管機關同意備查銀行公會訂定「銀行防範理財專員挪用客戶款項相關內控作業原則」(俗稱「理專十誡」),但預計明年檢送主管機關的銀行內控查核還沒正式上路,事實上已經「被證明」只不過是官樣文章。

賺取手續費收入的銀行財務管理業務,以往是不用計提資本準備,因此國內外銀行無不大力推動財管事業群。然而,理財專員這種西方大型國際性銀行所設計出來的個人金融商品銷售員角色,在我國不同的銀行卻存有少數不肖人員,一再發生盜領或挪用客戶款項的事件。

那是銀行內部沒做好KYC(Know Your Customer)不了解客戶風險屬性,還是銀行財管事業群主管不了解所任用的員工KYE(Know Your Employee)、沒做好定期監督管控以防範於未然?設若銀行內部從業務與作業單位自行查核、法遵風控以及內稽檢查這三道防線「管理失靈」同時發生,理專弊案就不再是個案,而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制度性問題。

真正大型財富管理銀行看待理財專員的方式,其實就是尊重專業,除了業績目標、超高薪資獎金與福利,最重要的是給予理專各種業務支援,包括金融商品開發與即時資訊服務(例如儀表板Dashboard)。理專可以充實本身學能,進一步掌握市場動態、商品設計,讓客戶滿意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客戶的資產組合與動態交易在市場波動中多賺少賠。平心而論,讓個人金融商品銷售員在有限的上班時間,能夠專注客戶關係管理職務內容,沒有多餘空檔時間也沒有任何可乘之機可以花心思、動腦筋挪用客戶資金,實際上連號稱國內銀行經營的模範生也沒能做得周全。

面對舞弊情事一再上演,作業交割單位、法遵、風控及內稽任務的加重,並非「理專十誡」所應描繪的重點,財管事業群如何管理好員工,包括理專與理專主管,才是重中之重。

銀行高層與執行主管要首先認清,不要再放任財富管理業務單位一味承擔風險,財管事業群最高主管要帶頭形塑新的文化,配合人力資源業務夥伴HRBP(HR Business Partner)與作業風險管理人員確實了解業務同仁觀念與操守、辨認風險發生機率與嚴重程度,才有可能將高風險、高報酬的財管業務重新回歸到合理可接受範圍,並符合股東權益與社會大眾利益的正常軌道。

銀行若想繼續發展財務管理業務,除了重建理專的考核獎酬制度與金融科技控管機制、試圖重拾高資產客戶的信任,恐怕還要面對主管機關要求增提的損失準備。遏制理專挪用客戶款項,其實可以換位思考。既然國人習慣把存摺、密碼、空白交易授權委託他人,金融機構何不合法推廣「金錢信託」業務,小小建議提供業者思考,當年推動信託法、信託業法的現任主管機關高層也可參考。

   
鼓吹高雄新產業 別忘了傳產
鄭榮郎/正修科大工管系副教授(高/聯合報
高雄市政府大力、宣導、鼓吹「5G Auto國際大聯盟」,宣稱引進國際級加速器及新創團隊進駐,打造5GAIoT產業生態系,結合在地企業、資源與人才,開發端對端解決方案,發揮「整廠輸出」海外的潛能,力助高雄與台灣產業鏈結國際協助產業導入創新應用、升級轉型。

看似熱鬧滾滾大內宣,這5GAIoT概念其實還不成熟,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再仔細了解高雄產業特性,與其鼓吹5G產業發展,不如探討如何落實後疫情時代在地傳統產業轉型計畫,更有急迫性。

政府之前推動十大建設許多與高雄產業有關,其中大煉鋼廠(中鋼)、大造船廠(中船)與石化工業(中油高雄煉油廠)三大建設都是以高雄為基地,開展出鋼鐵、石化和造船等重工業,奠定相關產業基礎,隨著疫情時代時間的演進,重工業競爭力如何再提升,應是高雄市府團隊更要重視的政策,因其相關就業人口將近一三○萬,幾乎是大高雄人口一半以上人數;要重視天邊的彩虹(5GAIoT產業生態系),亦不要忘記路邊的小草(傳統產業)。

高雄傳統產業仍擁有相當的基礎與發展潛力,應在既有技術上朝高質化發展。如鋼鐵業可發展具有重量輕、高強度的高精密度特殊金屬材料,支援高科技產業、扣件、切削工具、造船(軍艦與遊艇)、頂級汽車、機械與假牙等產業。傳統石化業亦可研發半導體材料專用的化學溶液、化學氣相沉積材料等,建立台灣供應鏈,取代進口原料。傳統產業有以下可努力的方向:

一、產業價值鏈的連接: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將上游之鋼鐵業當作核心,把下游如汽車零件、船舶製造、手工具業等金屬相關產業納入考量,整個大鋼鐵金屬產業鏈分布極為廣闊,連接南台灣產業聚落的範圍。

二、物流產業的整合:雖然高雄港具有先天港灣與航線優勢,面臨全球區域協定、兩岸經貿逐漸分離等壓力,以及全球運籌管理的趨勢之後,高雄港區應意識到必須轉型,維持並提升高雄港之競爭力。

三、潛力產業的開發:在追求未來經濟發展的同時,留意新興潛力產業對民眾生活品質的提升度。從大高雄地區現有的經濟和產業條件來看,包括傳統產業升級、海洋產業、低碳能源產業、文創觀光產業、物流產業和精緻農業產業,皆為未來值得開發的潛力產業。

發展大高雄未來潛力產業時,持續深耕石化與鋼鐵金屬產業兩大核心產業,應為市府團隊首要之務,而觀光休閒、精緻農業、綠色能源暨生物科技及文化創意等產業,可作為進一步的重點潛力產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談素養前 應先談學識
李家同/聯合報
最近教育部非常強調素養,對眾多的家長和同學來說,究竟素養是什麼,使他們非常困擾。根據教育部的說法,核心素養有三面九項,九項中,包含規畫執行與創新應變、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等等。對高中學生來說,恐怕他們根本不懂這些項目的意義。比方說,系統思考是什麼?我相信老師也很難教學生如何會有系統思考的能力。

可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教育部所公布的核心素養是非常抽象的,而且也是少數人才有的,需要有這些素養的人應該是社會上的菁英分子。如果我們要培養總統、政府高層官員、大型企業董事長,這些素養的確是有其需要的。比方說,規畫執行與創新應變,社會上的領袖人物當然需要有這種素養。

素養中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直是大家討論的議題。試問,有一架電子顯微鏡出了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乃是要有學問。你必須了解電子顯微鏡的原理,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再舉一個例子,如何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有些孩子連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都搞不清,他如何能夠解決問題?

絕大多數的孩子其實最需要的是學識,我們國家不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很多先進的工廠不需要太多靠勞力的工人,而需要有能力操作儀器的技術員。我們辦教育,總是應該在腦海中想到多數的孩子,而不能只想到菁英分子。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教育部最近很少提到學生的學業程度問題,而一再強調素養。這有如一家公司沒有好的工程師,但是卻有幾位非常能幹的高階管理人員。這家公司做不出好的產品,在市場上毫無競爭力,這幾位很能幹的高階管理人員也不可能發揮任何功能。

我們國家應該有務實的教育政策,應該要知道教育雖然普及,但仍有相當多的孩子在學業程度上是非常落後的。這些孩子將來進入社會,會發現自己毫無競爭力。政府必須用社會福利政策來支持他們的生活,他們本人不能過很好的生活,無法對國家社會有很好的貢獻,而且還成為國家的財政負擔。

因此,我在此建議教育部應該重視學生的基本學識。教育部有責任保證絕大多數的學生在社會上都有立足的能力,這包含基本的學識,也包含有用的技術。實在不要再高談抽象的素養,教育部所談的素養只對社會的菁英分子有意義,但是辦教育的人不能只想到菁英分子。

(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看戰亂分合 故宮仍是故宮
王慶康/台藝大博士候選人(新北市/聯合報
外傳隸屬於行政院「國立故宮博物院」,擬議改隸文化部,並更名為「華夏博物館」,引起各界議論。但令人錯愕之關鍵恐怕是名稱。

故宮歷年出展的豐富經歷,有如一部中國當代外交史。早在一九三○年代,為反制日本對華侵略,故宮分別在一九三五年及一九四一年參加在英國及蘇聯的「中國藝術展」,告知世人,中國才是東方文化的代表,而不是日本。當時的中國毫無疑問,就是中華民國。

一九四九年國府遷台,一九七一年被迫退出聯合國,故宮出國展覽,名稱需考量到與海峽對岸的中國區分,在全名之外,就被迫加註「台北」或「台灣」。例如:「中華瑰寶赴美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一九九六年美國展、 「物華天寶—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精品展」-二○○八年奧地利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二○一四年日本展…

故宮的名稱本就相當複雜。據考據,接收外雙溪這塊地作為博物館建地之時,正是故宮及中央兩個博物院成立聯合管理處的時候,新館奠基時,當局將中央博物院的文物,暫交故宮博物院代管,於是奠基石就只寫故宮一個博物院,沿用迄今。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一九二五年,是從紫禁城的清宮轉化而來;中央博物院成立於一九三三年屬現代博物館,目標在展示現代學科成果,包括田野考古與科學調查。一為陳列傳統帝制皇室文物,一為展示現代學術成果,兩者性格截然不同。

一九六五年十月,新館建築接近完成,總統蔣公來視察,知道開幕日期定於十一月十二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日,他說了一句,把這個博物館訂名為「中山博物館」豈不更有意義?贊成的人很多,於是新館定名為「中山博物館」,交給故宮博物院使用。

據推測,開館時掛上「中山博物院」牌匾,原意可能是為將來「反攻大陸」後,故宮與中央兩院返歸大陸舊址,外雙溪院廈可仍以「中山博物院」之名繼續營運,以當時情勢而論,此推測應屬合理。

近年隨著政權輪替,及故宮頻頻對外擔負文化外交使命時,常須因應主客觀需求而被迫使用不同名稱,其錯綜複雜程度,實已令人迷惑不已。如今又憑空飛來一個「華夏博物館」,無怪乎會造成國人瞠目結舌。

中國有四、五千年歷史,政治面沒有連續性,但文化面有。故宮就是活靈活現的例子,在不同時期,它面對不同人群,人們復因自我定位有異,對不同認知而有截然不同的作為。

時光不斷流轉,星移而物不換,故宮文物還是故宮文物,與自西周起就顛沛流離的毛公鼎作伙,靜坐在外雙溪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裡,如如不動,凝視著數千年來歷朝歷代的戰亂分合。

以故宮為問題意識的核心,嘗試解讀文化對西方世界、中國、台灣甚至兩岸關係的影響,別具意義。從台北故宮文物從事的各種文化外交實例,使吾人得有更深更長遠的視角,了解台灣在國際、兩岸關係中,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定位,真是個百千萬劫難遭遇,可以作為認識自我文化與國情的無上瑰寶,台灣有此殊勝際遇,能夠護持故宮文物,允宜珍惜、珍惜、再珍惜。

   
綁死教師的管教緊箍咒
李方遠/國中教師(台南市)/聯合報
最近一則學生對老師嗆聲,校方請警察到場的新聞,在教師社群間傳得沸沸揚揚。

學生對老師拍桌並不是筆者教書生涯中看過最誇張的行為,在學務處實習的那幾個月,就看到一個十四歲國中女生當眾對其班導師賞耳光,也曾聽聞學生因導師告知家長,在學校和別班女生有親密行為,心生不滿,恐嚇老師要帶西瓜刀來斷其手腳,導致老師請長假不敢到校上課。當然這些行為乖張的學生並不是校園常態,會造成這些學生乖張的原因,往往是家庭功能不彰所致,問題來了,面對這樣的學生,正向管教有用嗎?

當兵的時候違規,最怕的是被禁假,嚴重一點還可以關禁閉;警察執法,面對刁民的挑釁,可以依妨害公務強制帶回處理;踏入職場,素行不良的員工,直接請你明天不用來上班。從小到大,在不同的團體各自有所謂的規定與罰則,約束團體中比較不能安分守己的個體,這些規定與罰則必須能有效恫嚇這些不守法的個體,才不會影響到其他守法者的正常生活。

這幾年的校園零體罰政策,方向絕對是正確的,以暴制暴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在學生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長官不斷的對基層教師三令五申,要正向管教,要愛與包容,輔導與管教辦法一修再修。

日前的下課不能對學生施以管教措施,引起基層極大反彈,做出修正。但老師心知肚明,現在的校園生態丕變,管教學生過程的遣詞用字務必精準拿捏,情緒控管務必合宜,只要任何一個環節被學生或家長抓到小辮子,儘管初衷是為了學生好,說了些重話,但白紙黑字的規定拿出來,如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

老師的教育專業在現行規定下,綁手綁腳,進退維谷,學校老師看不到長官拿出一套能有效恫嚇學生的辦法,只是一味地要老師在現行規定之下感化每一位學生,宛如阿湯哥的電影,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相信絕大多數老師遇到學生犯錯,一開始都會用正向管教方式導正學生錯誤的價值觀,不得己才動用校規處分,但國中生被記過有任何恫嚇效果嗎?記滿三大過頂多影響畢業資格跟升學分數,學生根本不痛不癢。連絡家長到校,來個相應不理乃家常便飯。校方拿學生沒轍,間接影響到老師的教學及其他認真上課學生的受教權。

人權團體一味地站在老師的對立面,彷彿所有的學生,只要用講道理的方式就能感化;彷彿老師們都有病,天生就喜歡罵學生。麻煩這些人親自到教學現場來示範,不要只是光說不練,關在象牙塔裡的專家學者,請走入凡間體驗庶民生活,你們才會知道自己的論點有多荒謬。

   
當側錄器取代粉筆黑板
蕭福松/台東大學教師(台東市)/聯合報
在「作之師,作之親」的年代,教室是老師的王國,如今「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感仍在,只是王國已淪為遊樂場。學生不懂尊師重道,老師則多所顧忌,深恐稍有不當管教要求,被學生扭曲渲染,不得不私裝側錄器以求自保。

師生間缺乏互信尊重,導致側錄器自保,手機偷拍蒐證,都讓本應傾囊相授、快樂學習的校園徹底變質。

上周到國小和老師分享教學經驗,我問:「現在社會重視尊師重道嗎?」老師都搖頭,再問:「老師能自主教學嗎?」依然是搖頭。不要怪老師跟不上教育部的腳步,而是太多專家學者的實驗理論紊亂了老師的正常教學,而上級對老師的種種要求與設限,也澆熄老師熱忱,最後成了只要學生不出事,薪水照領的教書匠,這豈是教育目的?

聯合報報導,教育部針對教師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事實發布函釋,引起基層教師反彈,批評函釋內容定義不明,恐成為「恐龍家長的護身符」。

基層教師的擔憂不是沒有原因,只要有下列任一情況,包括教學不力、班級經營差、行政不配合、人際關係不佳、情緒管理不當、欠缺和家長溝通能力…,都可能被視為不適任教師。甚至學生間的吵架鬥毆、為維持上課秩序必要的管教,聯絡簿上對學生在校動態的反映,都可能讓家長到校理論。

一位調至都會區的老師說,她上課第一天,一個婦人站在教室外看她教學,她以為是督學,一問才知是家長。這位女家長不但伴讀,還會提點:「老師,那個不是這樣解釋的。」讓她上課備感壓力。

一位調皮學生因一再干擾教學,被老師叫去教室外罰站十分鐘,不巧被家長撞見,立即找校長理論,又找民代聲援究責,指老師剝奪他小孩的受教權,忘了他小孩妨礙其他學生學習在先。

一位低年級學生因常爆髒話,學生向老師反映,老師便在聯絡簿上請家長適時管教小孩的不當言行。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單親男家長就到學校興師問罪,一開口就先三字經問候,然後理不直氣卻壯的說:「我就是不會教,才送他來學校給你教,怎麼你反過來要我教,你做啥小老師?」

基層老師個別面對的情況很多,遠不是教育部治絲益棼的函釋所能涵蓋,討好家長或屈從民代,只會斲損老師對教育的熱忱。

老師投身教育,都想為下一代,特別是資源不豐的偏鄉盡點心力,家長實應給予肯定支持;教育部也應給學校及老師更大的自主空間,而不是用很多條條框框,規定老師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管,或許更有助親師互動及學生學習能力提升。

   
家庭理財教育 造就獨立「成年人」
朱建州/會計師(台北市)/聯合報
立法院一讀通過,預計二○二三年起,十八歲起就是「成年人」。當大家都在討論選票和結婚等議題時,十八歲的「成年人」是否能理解金錢的意義?對金錢的誘惑是否能有判斷力?卻很少有人關心。

廿歲,大學多元開放式的教育、打工賺錢的經驗,加上異地求學實際支配零用錢,偶爾奢侈一下後要吃幾天泡麵或向同學借錢過日子,大多數人開始對金錢和信用的意義和維護,有了一定的認識。

但二○二三年將滿十八歲的學子,現在約高一,現行以升學為導向,連工藝和家政課都可能被挪用的教育現實下,十八歲的「成年人」是否對金錢支配和誘惑有判斷力?學校老師是否有足夠能力引導學生金融理財知識?若在中等教育階段不趕緊強化「金融理財教育」,可能會讓開心得到公民權的成年人,變成信用瑕疵戶。

相信金融業、電信業、汽機車業、甚至建築業,一定開始籌畫如何爭取年輕客群。在尊重成年人已有完全行為能力且人格成熟的「假設」下,立法限制成年人自由交易的行為,將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在無法完全期待學校教育下,家庭教育更顯重要。我們家就試著從買東西或外食時請小孩算錢並去結帳;跟小孩討論房貸、車貸、信用卡帳單和家庭日常收支問題;讓小朋友知道父母收入情況…這時再跟他們聊22K、台灣平均受僱員工薪資是42132元…,年輕人就會更有感。買個房子為何要不吃不喝十四年,買輛車負擔到底有多少…引導青少年及早思考。

大兒子高二到美國交換一年,接待家庭要求他和自己孩子一樣每天記帳,每月回報「資助人」;準備出遊時,草擬預算向在台灣的「資助人」爭取經費…,接待家庭讓他了解,沒有無條件向父母拿錢的權利。接待家庭也讓他了解自己各項收支情形,甚至在新冠疫情導致被資遣時,也跟他討論家庭財務問題。這樣的家庭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年輕人理財觀念。

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的新課綱,就是期待培育出能因應多變而未知世界的公民。受限於大學考招制度及現行中學師源,家庭教育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們應打破傳統習慣中,在家不談錢的陋習,愈早且愈深入地了解錢是什麼,也愈早有機會能掌握、控制它。懂得理財,也才能完整規畫自己的人生,這才是真正實質上經濟獨立的「成年人」。

   
面試中問薪水 How much is the salary? 哪裡不對了
Ben到一家外商面試,到最後面試者問他有沒有問題想問,他想知道這個職位的薪資,就直接問"How much is the salary?"面試最後結束在一種他覺得小尷尬的氣氛中。一起來看看問薪資到底該怎麼問才對。

《孤味》是種雜陳的五味 我們人生中都可能遇到
《孤味》是部很難談的電影,的確有明確的主線故事,就是媽媽跟過世先生之間的恩怨情仇,但其實整部電影是在講這個家的故事,兩個人的關係也會影響到家中所有其他人的相處、感受等等,幾位女兒的角色也都有相當的發揮空間。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