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蓮.邰蒂是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長年對於金融、企管、商業與人生關係有很深入的觀察,她撰寫《穀倉效應》一書,分析索尼與微軟遭遇的困境,對比臉書與亞馬遜的成功,她認為「穀倉效應」是這些差異的主因,而「穀倉效應」不僅造成企業崩壞,甚至造成政策失靈與政府失能。穀倉是農業運作的重要設計,穀物收成後需大量儲存空間與後續處理,農夫常多興建幾座高聳穀倉各自運作,也可避免病蟲害影響穀物,吉蓮.邰蒂以此比擬現代企業及政府因為專業而高度分工的運作機制。
專業化與分工是現代社會運作常態,由於領域發展與專業,企業部門越來越多,各自有其定位、人力、預算與目標,透過「成本會計」制度,為這些分立的「成本中心」訂定目標,並依業務需求分配資源,企業彷彿被切成幾個小公司獨立運作,因而出現「穀倉效應」。各單位就像一座座穀倉,運作產生強烈本位主義,在成本會計及部門目標下,穀倉間欠缺共同目標與合作動機。
高聳穀倉也建立在健康照護體系中,人生由年輕到老過程,很多事情連續進展也交錯發生,絕非分門別類依次出現。但預防保健、疾病治療、長期照顧、社會安全等各有法源、預算、人力與執行單位。在法源與預算規範下,也如同索尼與微軟,專業分工與管理機制難以有效整合,漸失競爭力。從各領域專業眼光觀之,甚或由個別器官觀點出發,每個元素都缺一不可,健康長壽的人生需要兼顧個別差異的全方位方案,人生數十年間面對的系列挑戰,難以透過各座穀倉分別維護,如果過往的策略有效,今日台灣不會踏著失能擴大的腳步走進超高齡社會。
台灣的社會發展與高齡化現象晚於歐洲,過去數十年間,歐盟再三強調照護整合是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歐洲強調的是以人為中心的資源與服務整合,行政體系因應整合需求調整,並以健康長壽永續社會為目標,整合醫院、社區、治療、保健與長照,以處理長者照護需求為主調整照護體系,只要體系能因應高齡多元複雜需求,因應其他狀況便相對簡單。
國內常有人舉歐洲就醫或手術等候,對比台灣醫療的便捷與平價,然而,就是這個「沒有效率」的歐洲持續減少人民不健康歲月,而台灣卻走著相反方向,人民不健康生存時間不斷延長,我們該以真正的品質與價值,思考與生命相關議題,而不是以性價比滿足於普遍低薪與低價環境。
穀倉不會從現代社會消失,也可能越蓋越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是個打破穀倉藩籬良好示範,打破醫院科別界限,以「心血管」、「癌症」等整合主題回應民眾需求,民眾追求的是協調整合的醫療服務,而非在穀倉間穿梭;他們更破除醫學中心只做急性醫療觀點,直接進入社區整合資源與服務,畢竟病患都由社區進入醫院,積極從社區管理民眾健康風險,而非讓民眾看見一望無際穀倉,這也是其成為全美頂尖醫院的核心。
四年後,台灣高齡人口突破總人口兩成,專業分工不可免,宏觀調整體系快速回應健康長壽社會至為關鍵,健康餘命就在每個穀倉穿梭間而流失。(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