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四分鐘有一人罹癌,而每一位辛苦的病友身旁,都有同樣辛苦的照顧者。當孩子在學校坐不住、愛說話、功課寫不完、跟同學吵架……孩子的老師對家長說:「你的孩子可能是過動兒,帶去看醫生吧。」 而家長帶孩子看醫生後,可能讓孩子開始服過動兒的藥物。服藥後,孩子能安靜地坐在位子上了,也不躁動了。 看起來讓孩子吃藥,解決了老師和父母的困擾,但在孩子看起來「乖乖」又「安靜」、感覺不惹麻煩的表相下,孩子的問題真的被看見與解決了嗎?還是孩子「乖乖」又「安靜」,老師與父母就覺得沒事了、可以放心了,但其實孩子的真實困境根本被忽略與掩蓋了? 這是長期為台灣孩子發聲、在乎台灣孩子人權的李佳燕醫師,所最憂心與心疼的,也因此她寫下《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一書,期許台灣的老師和父母對於孩子的問題,不輕易,更不驟下「孩子是過動兒」的結論,甚而貼上標籤。 但為什麼當孩子在學校坐不住、愛說話、功課寫不完、跟同學吵架……大人們就覺得孩子可能是過動兒?這背後其實盤根錯結著大人們的焦慮,這份焦慮在李佳燕醫師的《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一書由,有更深刻且令人不忍的描繪。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