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No.551 「你的孩子真的是過動兒嗎?」──李佳燕醫師10年來最深的心疼與憂慮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有考古學家帶你進入時光隧道,讓你更認識臺灣豐富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與自然史。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7/04第58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台】 「你的孩子真的是過動兒嗎?」──李佳燕醫師10年來最深的心疼與憂慮
【新書搶先報】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
【搶鮮報】
【馬路消息】 我們要徵文



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四分鐘有一人罹癌,而每一位辛苦的病友身旁,都有同樣辛苦的照顧者。當孩子在學校坐不住、愛說話、功課寫不完、跟同學吵架……孩子的老師對家長說:「你的孩子可能是過動兒,帶去看醫生吧。」
而家長帶孩子看醫生後,可能讓孩子開始服過動兒的藥物。服藥後,孩子能安靜地坐在位子上了,也不躁動了。
看起來讓孩子吃藥,解決了老師和父母的困擾,但在孩子看起來「乖乖」又「安靜」、感覺不惹麻煩的表相下,孩子的問題真的被看見與解決了嗎?還是孩子「乖乖」又「安靜」,老師與父母就覺得沒事了、可以放心了,但其實孩子的真實困境根本被忽略與掩蓋了?
這是長期為台灣孩子發聲、在乎台灣孩子人權的李佳燕醫師,所最憂心與心疼的,也因此她寫下《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一書,期許台灣的老師和父母對於孩子的問題,不輕易,更不驟下「孩子是過動兒」的結論,甚而貼上標籤。
但為什麼當孩子在學校坐不住、愛說話、功課寫不完、跟同學吵架……大人們就覺得孩子可能是過動兒?這背後其實盤根錯結著大人們的焦慮,這份焦慮在李佳燕醫師的《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一書由,有更深刻且令人不忍的描繪。

 

Top
.




購書去→


你的孩子真的是過動兒嗎?有沒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我們有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困難與需求?

 


──反對輕易診斷、用藥的李佳燕醫師,心疼地大聲疾呼──
各界人士一致推薦,詳見書腰封底。

一位戮力為兒童人權發聲的醫師。
一本停留在她心上整整十年的書,這是李佳燕醫師為全台灣孩子所寫的書。

特別企劃 當老師說:「你的孩子是過動兒,去看診吧!」父母怎麼辦?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從定義到藥物,從診斷到處置,
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
它與家庭的教養、學校的教育、社會如何看待孩子
以及其價值觀,密不可分。
•佳燕醫師問孩子:「既然你那麼討厭吃過動症的藥,為什麼從小到高三,還是繼續看診、吃藥呢?」
孩子說:「因為從小到大,媽媽只有帶我去看病時,才會對我笑。」

•一位母親哭著說:「我只好拜託孩子,上課不要再講話了,但孩子就是做不到,我只好在他的嘴巴貼上膠布……」

•「有錢帶出國讀書,沒錢留台灣吃藥。」──一位精疲力竭的母親。

當孩子在座位上坐不住、頻頻講話、功課經常無法完成、考試分數差、和同學打架、嗆老師……這些惹大人不悅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可能很多,從睡眠不足,孩子躁動,到早餐喝含咖啡因的奶茶,孩子過於興奮,又或剛上小一,還不習慣與幼兒園不同的上課方式,甚或與家長的教養或老師的教育有關,且還可能是多重因素的交織,只是在台灣的教育場域裡,容易簡化成:老師請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而在問診及做完量表後,孩子開始服用過動症的藥。

佳燕醫師長年關注兒童人權,甚至為傾聽孩子心事,她將診所的下半天空出來,專注與孩子談話。今日,她以萬般心疼也心痛的心情寫下這本書。
關於過動症,佳燕醫師並非反對看診、用藥,她有疑慮的是輕易診斷與用藥,而本書,除了她看診的案例,更多的是援引國外醫師與專家學者的研究及著作。另外,佳燕醫師認為哪怕是有過動症傾向的孩子,她也希望大人能看見孩子其他的天賦;因為當一個孩子被肯定而有信心時,他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簡介:
李佳燕 醫師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目前為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負責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人本教育札記》專欄作家。
佳燕醫師希望社會對於過動兒的判定應該更加謹慎,不能把孩子的不當行為全部歸因於腦部生理問題,大人們更應該先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與態度,反省調整對孩子的期待與要求,甚至整個社會提供給孩子的成長環境,都需要被檢視。佳燕醫師對於現今教育與教養現場,害怕差異,無法忍受自主意見,且仍存在諸多非必要的規訓與命令,感到痛心疾首,並比喻為是在製造罐頭小孩的工廠。
曾經擔任2016、2017年「大大親子影展」策展人,已出版《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親愛的大人──其實我沒有那麼壞,我只是靜不下來》(與幸佳慧合著)。

另外,由楊力州導演監製、林皓申導演所執導的怪咖系列《還孩子做自己》紀錄片,完整紀錄佳燕醫師戮力打破社會對過動兒的既定印象。
紀錄片連結:https://youtu.be/KE3X_n2VFNw

粉 專:
李佳燕醫師,https://reurl.cc/Ge8xA3

私密社團:
•李佳燕醫生親子社團-螳螂媽媽團
https://reurl.cc/9VeGDa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
goo.gl/wMYhVk 
•「還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蒐集adhd的小故事」:https://reurl.cc/DmzylN

 



 

Top


購書去→


這些教養真相,或許殘忍,
但我們不能不面對。

 


一個堅持為孩子發聲,也將這份允諾,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醫生。

 


31年來,在李佳燕醫師的診間,
每一個心受傷的孩子,
每一個質疑「爸媽是愛我,還是愛我的成績?」的孩子,
以及呼喊「我要考上離家最遠的學校」的孩子……

這些透露著掙扎、憤怒與悲傷的小小臉孔,李佳燕醫師沒有一刻忘記。
於是,她心疼地寫下來。
她希望,父母能•看•見。
•媽媽收到女兒的成績單,直接往女兒臉上丟,大喊:「我沒有妳這種女兒!」
•熱心助人的男孩,他的媽媽卻說:「他是很乖啦,可是乖有什麼用,又不能換成分數。」
•爸爸得知女兒選上排球校隊,打電話給導師:「我們家的孩子是要考醫學系的,不是來打球的。」
•媽媽栽培她,希望她考上台大。她卻在考上台大一年後,選擇休學到澳洲,離媽媽遠遠地。

※※※※※※※※※※※※※※※※※※※※※※※※※※※※※※※※※
李佳燕醫師,她為兒子選擇不學寫字,不學ㄅㄆㄇ與ABC,僅強調快樂成長的幼兒園。
她告訴兒子:「考試成績、訂正、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
面對「你這母親是怎麼當的?」各種排山倒海的質疑目光與龐大壓力,她堅持為孩子發聲,也將這份允諾,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為她記得當年自己總是考第一名,卻從此失去友誼。
31年來,她也在診間看到許多靈魂受傷的孩子。那些為了獲得父母肯定,不斷逼迫自己到無法喘息的孩子;那些完全孤立無援,只能靠講髒話、學跆拳道自保的孩子。
她想告訴父母,請放下視考試成績為評斷孩子的唯一方式;她希望父母能蹲下身,看著孩子澄澈的雙眼,傾聽他們的想法;她更期待,父母能看見孩子的獨特與潛能,孩子也才能看見自己的價值,而有勇氣活出自己的姿態與樣貌。
 

Top
Top

我們徵求書籍的出版稿件→ aquarius@udngroup.com,郵寄的稿件,若需退稿,請附上回郵信封。

Top
---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