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曾經擔任岩手縣知事(縣長)、總務大臣要職的增田寬也,出了一本《地方消滅》的書,書中提到,在總人口持續減少,且鄉村人口快速流向大都會(特別是東京都)的趨勢下,日本到了2040年,將會有896個市村町,也就是一半的地方行政區消失。 《地方消滅》一書的熱銷,以及其具警世意味的口號-半數日本的地方行政區即將消滅,重新喚起了日本人長期以來對於地方發展的危機感。同年,日本安倍晉三政府提出「地方創生」的概念,宣示日本將進入「地方創生時代」。此一地方創生概念,與過去日本曾經提出的「地域振興」有所不同。
疲乏的單向拉力
過去的地域振興,主要是透過有效地活用地方資源,以達成地方的永續發展。其主要方式是透過資源的投入,在地方經濟圈形成「拉力」,進而減緩城鄉之間的差距。然而,此一政策忽略了企業所強調的「內外經濟循環」概念,導致成效不彰。舉例來說,在中央政府的補助下,地方可以強化既有的特色產品或節慶活動,雖然可在短時間內吸引許多人潮進行消費,卻只能在地方形成移入式的、內部的經濟循環。由於缺乏與外部經濟體(其他地域)的循環互動,這種單向的拉力終究會出現疲乏。
日本政府在2014年提出了「地方創生」,一方面持續強化地方經濟圈的拉力,另一方面則是以政策造成核心都市(即東京)的推力。換言之,不僅要讓地方能夠吸引人,也要對東京都持續成長的人口提出限制政策。例如:日本政府的調查發現,日本年輕人的大學就讀地區與畢業之後的就業地區,2者有高度的重疊性,也就是說,從地方前往東京都念大學的學生,畢業後會傾向選擇在東京都就業,而不是返鄉就業。若是在地出身者就讀在地大學,則是傾向在家鄉就業。
打破跨域經營門檻
因此,日本政府在地方創生政策中,除了提供獎勵補助金,鼓勵全國的應屆高中生前往地方的大學就讀之外,也立法限制東京都23區內的各大學,在未來10年內無法增加招生名額。其主要目的就是透過推力與拉力,逐漸調整失衡的城鄉人口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進一步達成互動的經濟循環,在日本政府力推的地方創生構想中,特別重視地方企業的角色。事實上,主導地方創生的中央主管機關,就以「街人事創生本部」(ネグ.チシ.ウィシ創生本部)為名。其中,「街」是指空間,也是指公部門;「人」是指對象,也是指第三部門;「事」是指工作,也是指私部門。對於地方創生而言,能否吸引外地人留在地方,或是讓在地人願意留在地方,關鍵在於地方企業能否持續提供有魅力的工作機會。然而,地方企業絕大多數是以服務業為主的中小企業,缺乏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經營能力。此外,地方中小企業傾向固守既有的市場,跨域經營的意願較低,也沒有相應的資訊網絡。有鑒於此,屬於地方企業一環的地方金融機關(地區的銀行),其角色就更為重要。
地方金融機構的3種角色
在地方創生領域中,日本的地方金融機關積極扮演下列角色。
1.發掘地方企業的潛在能力
日本的地方金融機關長期經營地方企業網絡,可主動連結行政機關、地方大學與地方企業,找出符合地方經濟需求的企業潛在能力。
2.提出良性地方經濟循環的建議
地方金融機關了解地方的產業結構,可依此掌握地方經濟的優劣之處,提出高附加價值的地方創生思維。
3.培育地方創生的中介人才
此一中介人才,不僅要正確掌握地方資源網絡,也要具備從既有資源創造不同價值的思維。
其中,被認為左右地方創生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具備「提案力」、「交涉力」與「經營力」的中介人才。在提案力上,地方創生的中介人才必須要能找出「沉睡中」的地方資源,並以客觀的、專業的企劃思維,提出高附加價值的提案。在交涉力上,重視如何把分散於地方各地的低價值單一資源,斡旋交涉組合成全新的高價值資源。在經營力上,推動與地區各利害關係人的合作、連結區域內外的互動等,直接影響地方創生的成果。
然而,即便日本政府透過人才派遣制度,以及各種工作坊來培訓地方創生中介人才,但卻依然無法在短期內找到有意願且具資格的人才。這讓蓄勢待發的日本地方創生政策,面臨缺少臨門一腳的困境。此時,地方金融機關所擁有的專業人才,可適時補足此一人才的缺口。
10名中介人才出征
以山梨中央銀行(The Yamanashi Chuo Bank)為例,其位於鄰近東京都的山梨縣,為日本少數不臨海的內陸縣,人口約81萬,主要的產業為農業與觀光業。為了支援與落實地方創生政策,山梨中央銀行特別成立「地方創生室」,每年派遣10名青壯年行員(25∼40歲),前往特定企業任職1年,作為該企業連結地方創生網絡的窗口。而派任期間的薪資、福利以及衍生出的相關費用(如海外出差),全部由山梨中央銀行負擔。
舉例來說,盛產葡萄的山梨縣境內,有一家名為「Maruki葡萄酒」的公司,是現存日本歷史最悠久的葡萄酒莊(創立於1891年)。為了協助地方創生的推動,山梨中央銀行曾經派遣行員前往「Maruki葡萄酒」任職,主要協助市場行銷的業務。「Maruki葡萄酒」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但酒莊規模較小,僅有25名員工,缺少海外的行銷人才,山梨中央銀行的派遣員工,適時補足了此一人才缺口。來自於山梨中央銀行的員工到任之後,立即規劃Maruki葡萄酒的海外銷售管道,並利用地方銀行的企業網絡,成功在新加坡的展示會上打開Maruki的知名度。此外,對於日本國內既有的銷售管道,山梨中央銀行也積極協助Maruki拓展銷售點。
另一方面,派遣員工任滿歸建銀行之後,則會透過各種說明會、討論會,與其他行員交換不同產業的現況、課題與可能的加值合作方式。例如:旅館業與農產加工業的經驗交流,可進一步思考特色料理、農莊體驗、地區祭典的綜效。更重要的是,此一資訊的交流,除了有助於強化既有的企業網絡關係之外,也可藉此培育未來的地方創生中介人才,讓其他尚未接觸地方創生事務的行員,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狀況。
宏觀+客觀 增值地方資源
在地方創生領域中,從來不缺有價值的資源,也不缺在地人對地方的熱情。然而,地方創生成功與否的關鍵,還是要看利害關係人(重要行為者)能不能跳脫主觀的觀點,以客觀的角度觀察市場,特別是地域外市場的需求。在日本,地方企業往來密切且具市場宏觀視野的地方銀行,被認為較能以客觀的角度評估地方資源的潛在價值,以及擁有讓地方資源增值的人才。因此,地方銀行在日本地方創生政策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讓我們把視角轉向台灣。台灣的幅員相對較小,也沒有像日本一樣的地方銀行,因而無法在短時間內彌補地方創生中介人才不足的缺口。目前,台灣在地方創生初期,還是借重地區農會來擔任地方創生中介人的角色。農會的專業人才在農產品的生產領域雖可發揮專長,但在觀光、行銷或其他的地方服務業領域,可能就無法達成應有之成效。
有鑑於此,如何確保地方創生中介人才,以及培育人才,乃是台灣推動地方創生政策的當務之急。目前,台灣可以透過下列方式,積極網羅與培育地方創生人才。首先,以地方公務員為對象,結合地方大學與企業,辦理地方創生工作坊。其次,結合地方的非營利組織與全國性的協會組織(如觀光協會)成員,共同參與地方創生事務。未來,台灣應可效法日本成立「地方創生學院」,統整地方創生相關資源,並以多元的管道培育地方創生的中介人才。(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9年7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