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大聯盟各隊提升戰力的手法,已經不是藉由對數據的正確解讀和判斷「找到」那些容易被忽視的人才(大家都已經學會這件事了),而是透過追蹤科技的輔助,搜集球員各個運動條件和生理機制的數據,進而以客製化的方式「改造」一名球員,讓選手突破原本被認為突破不了的發展瓶頸、達成原本被預期沒辦法達成的目標。以「進階版的球員發展」作為球隊戰力茁壯的基石,是大聯盟當今的顯學。(本文所有數據資訊截至7月25日)因此,我們在這幾年看到許多受惠於進階球員發展、成功衝破自我極限的知名案例,比如職業生涯大翻轉的老投手希爾(Rich Hill)、從打線累贅變成打擊好手的透納(Justin Turner)和馬丁尼茲(J.D. Martinez)、運用追蹤科技和進階數據改造出一票頂級投手的太空人隊等等。
如此現象,使得以前棒球界視為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都變為更有可能。
舉例來說, 一個大聯盟生涯前四個球季進攻指數從未達到聯盟平均、單季最多全壘打數不超過五支的替補捕手,忽然在生涯第五年打擊大爆發,光在上半季就揮出比以前生涯單季紀錄高出三倍之多的15支全壘打;一個今年以前生涯452場出賽進攻指數不到.660、比聯盟平均差24%的守備組捕手,本季因為亮眼的打擊成績一舉入選明星賽,徹底改寫球涯軌跡;一個在選秀會第九輪才被選中、直到26歲才好不容易升上大聯盟、而且守備功夫令人詬病的捕手,到本賽季搖身一變,成為攻守兩端都遠優於聯盟平均的球隊中流砥柱。
上述這些案例,皆為實實際際發生在今年美國職棒的真實故事,而且類似的球員際遇還不止他們三人而已。他們的遭遇不僅反映大聯盟各隊近年來在改造球員和球員發展上的重要成果,也構築大聯盟2019年賽季到目前為止鮮為人知但非常有趣的現象:有多位在去年或今年以前多個賽季貧打、表現難以獨撐主戰球員職務的捕手,都在本季繳出突破性的進攻數據,進化出和昔日截然不同的樣貌。
攤開大聯盟從去年到今年,進攻指數進步最多的打者排行榜,會發現前10名裡面,就有多達六名球員是捕手。
蓋佛、瓦茲奎茲、培瑞茲、賽維里諾、麥肯和艾維拉等人,都是專職捕手,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全出現在進攻指數進步最多的前10名榜上。而瓦茲奎茲、麥肯和蓋佛,則正是文章前段提到三個大轉變案例的主角捕手。
蓋佛的大躍進是促使雙城今年戰績顯著進步的一大因子。小聯盟時期以打擊見長的他,罩門是防守,過去兩年在大聯盟的偷好球數據、接捕表現皆不理想,飽受球迷抨擊。
今年球季開打前的休賽季以及春訓期間,蓋佛跟球隊教練艾佛斯(Bill Evers)、小聯盟捕手督導史旺森(Tanner Swanson)進行接捕特訓,明顯改善了過去防守端的瑕疵跟弊病。本季蓋佛無論在偷好球的發揮,還是傳統捕手技術,像是擋球和盜壘阻殺率(去年18%,今年33%),皆表現得比去年優異,而防守面的進展,也連帶刺激他的打擊面更上一層樓,因為防守端的進步,帶給蓋佛身為球員的全面自信。
蓋佛現階段高達1.050的進攻指數,是大聯盟本季所有累積至少200打席的捕手中最高者,遙遙領先第二名的康崔拉斯(Willson Contreras,.941)。
瓦茲奎茲從2014上大聯盟後,就一直以其蹲捕功力良好著稱,打擊面的產出則跟他二號捕手的身份毫無違和,今年以前生涯的進攻指數只有.632,比聯盟平均差31%。去年他的打擊表現更是探底到暗黑深淵,全季80場出賽、269打席,僅繳出.540的進攻指數,達到生涯最爛水準。
不過來到今年,瓦茲奎茲改變打擊姿勢與機制,把去年雙腳較為彎曲的蹲姿和雙手在胸前的握棒,改為今年雙腳較為豎直的站姿和雙手在頭部旁邊的握棒,同時排除掉他以往在揮棒前的高抬腿,如此一來他便能製造出更為簡潔流暢的揮棒動作,使得球棒到接觸球體的路徑更為單純,效果是他不只能把球打向中左外野和中右外野的空檔而已,而是能真正創造強勁的紮實擊球,打出具有更高破壞性的長打。
瓦茲奎茲今年出賽85場,就已經揮出多達16轟,是他過去單季全壘打數最多的五倍有餘,此外,賽季打擊率也達到.287。瓦茲奎茲進攻火力的大幅躍升,還有年輕強打隊友戴佛斯(Rafael Devers)的成長,彌補了陣中主砲貝茲(Mookie Betts)和馬丁尼茲本季打擊數據不比去年的缺口,讓紅襪今年團隊的打擊產出依然耀眼。
另一個在今年老早就打破生涯單季全壘打數紀錄的捕手,是印地安人的培瑞茲。在原本的主戰捕手高姆斯(Yan Gomes)被交易到國民前,培瑞茲是印地安人陣中的貧打替補捕手。雖然因為好相處的個性和良好的接捕功夫而受到陣中投手喜愛,但培瑞茲以往的打擊成績只能說令人不敢恭維,今年以前的進攻指數(.638)跟瓦茲奎茲差不多慘,而且他2018年的打擊成績同樣探底,打擊率掉到只剩.168。
高姆斯離隊之後,本季印地安人更倚重培瑞茲在捕手位置上的角色,而培瑞茲沒有辜負球隊寄予他的重任,針對他的打擊策略和心態做調整,搭配終於能穩定出賽、常態性打擊的紅利,最後破繭而出,繳出巨幅成長的打擊數據。據培瑞茲本人的說法,以前他經常追打外角低的引誘性滑球,今年他修正了此陋習,在打擊區上的球路判讀和出棒選擇更為精準、合理,另外也不執著於拉打,嘗試把適合反方向攻擊的球路推打出去,同一時間提高自己在打擊時的自信。結果是,培瑞茲本季的反方向擊球比例上升到34.1%(去年為23.7%),長打火力亦暴增,長打率幾乎是翻倍成長,從去年的.263提升到本季的.473。
今年季前誰能想得到,在7月底的這個時間點,培瑞茲竟然能以16轟跟林多(Francisco Lindor)並列陣中全壘打數第二多的打者?
麥肯生涯前五季都在老虎隊,有四季出賽皆超過百場,以出賽數來看算是主戰捕手,但以打擊產出來看,卻不像是真正站穩先發的球員。麥肯在老虎的平均進攻指數只有.653,去年的打擊數據亦下探生涯低點,進攻指數只有.581,而這也是為什麼麥肯在去年球季結束後,沒有獲得老虎的續約,於薪資仲裁的第二年,就因為母東家的不續約處分而提早成為自由球員。
然而,麥肯沒有浪費他在老虎的那段日子,那期間他身為卡布雷拉(Miguel Cabrera)和馬丁尼茲等不同世代頂級打者的隊友,貼身觀察讓他們成功的揮棒機制和打擊心態,學習到了不少。雖然麥肯去年繳出進步的偷好球數據,但他也清楚自己的打擊三圍都退步到生涯最差的程度,為此他開始評估自己能從卡布雷拉和馬丁尼茲等頂級打者的成功案例中,仿效哪些環節,來幫助自己。
麥肯調整揮棒之後,本季轉到白襪的打擊成績就跟上述其他原本在谷底徘徊的捕手打者一樣,大大改善,上半季繳出高達.893的進攻指數,甚至贏得入選生涯首次明星賽的肯定。「我之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能耐嗎?」麥肯最近常被周遭的人問到這問題,而他的回答是:「答案應該是:『知道』吧。我以前就感覺自己還沒開發出所有的潛能。我覺得自己一直還有更多能力尚待挖掘。但無論我真正的天花板在哪裡,我每天都還是致力於讓自己變得更好。有一天我的球涯結束了,我會好好地回顧我的職業生涯,再告訴你我身為職棒球員真正的天花板在哪裡。」
麥肯的最後一席話,可以作為當今棒球最新進階發展趨勢的總括。以前大家都覺得絕大多數球員的天花板,早在業餘時期就可以大致評判出來。球探會在球探報告裡面,依據球員的身材條件、運動能力、棒球技術,評估出這名球員未來在各種面向上的能力值為何、未來最好的情況會是怎樣,不管是投球、防守、臂力、打擊、揮棒力量還是速度,都是如此。當一名棒球員在轉職業之後,打了好幾年都繳出差不多的成績,我們就會說他的未來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突破,給他貼上「他就是某一種球員」、「天花板就是在哪裡」的標籤。
但過去幾年隨著大聯盟球員發展的快速進步,業界對球員的天花板評估已重新洗牌。沒有人能再很有信心地說,某一個球員他未來最高的成就就是如何、如何,因為那個球員可能憑著某個打擊機制的調整、某個球路握法的微調、某個投球動作環節的修正、某個打通任督二脈的觀念和指導,搖身一變,成為跟業餘時期完全不一樣型態的球員、跟生涯前五年表現完全不同的打者、跟上半季投球內容截然不同的投手。
今年多位大幅改善打擊數據的昔日C咖捕手,就是上述潮流的最佳鐵證。考量再周全、再精細的數據預測系統,都沒辦法推測出這些球員本季能繳出如此進步的成績。當然,這些今年上半季表現出色的捕手們,下半季成績可能會有所下修,未來各隊投手對他們做出配球和對戰策略的調整,也可能會使他們難以維持目前的打擊水準,不過至少他們現階段的亮眼進攻數據並非僥倖,而他們做出的轉變,也扭轉了大家過去對他們的既定印象。
相信未來的大聯盟,只會有更多值得眾人鼓勵的類似故事,繼續發生、持續上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