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本館植物園特展室中的藍石松 | 圖2:藍石松的孢子囊穗 | 許多石松類植物都以酷似綠毛刷的外觀博得人們注意,尤其著生型的馬尾杉屬(Phlegmariurus),它們被種植在吊盆後向下懸垂的姿態就像毛絨絨的動物尾巴,讓人看了之後有種被療癒的感覺。 大多數的馬尾杉種類在臺灣平地都不是很好照顧,不少人從花市買回來後都有養死的經驗。這是因為這類植物需要濕度很高的環境,又不能放在大太陽底下曬,而且喜歡通風的環境。對住在都會區的人來說,這是很不容易達成的狀態。如果對這些植物的可愛型態真的念念不忘,想要試著種植,藍石松是可以考慮的種類之一。 臺灣花市裡不只一種植物被叫做藍石松,但比較常見的是原產馬來西亞東部,婆羅洲上沙勞越低海拔森林中的物種。這種植物可以長到超過2公尺,適應力強,在多種環境下都可以栽培成功,本館植物園特展室中也有栽培,生長狀況不錯,尤其是在夏季高溫的時候,生長速度會變快。 顧名思義,藍石松是因為植物體呈現藍色而得名。只不過它的藍色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天空藍或是海水藍,更不是靛藍或深藍,而是接近金屬色澤的灰藍,所以有人覺得偏向銀白,但以特展室中栽培這盆來看,因為背景有白色牆面,比較之下可以看出植物體真的色澤偏藍(圖1)。這種植物的營養葉與孢子葉的型態不同,營養葉面積比較大,外觀比較尖銳,孢子葉小而圓鈍,集生在枝條頂端,形成孢子囊穗(圖2)。藍石松的種小名goebelii是為了表彰德國植物學家卡爾•伊曼紐爾•埃伯哈德•格貝爾(Karl Immanuel Eberhard Goebel,1855–1932)在植物學上的成就,將他的姓氏拉丁文化而來。 很多人種植物時會有一種迷思,以為栽培需要潮濕環境的植物就要多澆水,這樣植物才會容易活,但事實不是如此。所謂潮濕環境是指空氣中的水氣要足,所以需要常常噴霧來保持空氣濕度,如果只是拼命澆水而不管空氣濕度,植物的枝葉得不到充足水氣,根部也很容易因為積水過多而糜爛。有人看到植物枯萎就以為是土壤裡的水不夠,沒有想到是爛根讓水分無法吸收造成,照顧這些植物最好等盆土乾了再澆水,存活率才會提高。藍石松比較不怕濕,但水也不能澆太多,否則一樣會死給大家看。 藍石松 Phlegmariurus goebelii (Nessel) A.R.Field & Bostock 石松科 栽植區域:植物園特展室《蕨類天堂在臺灣》常設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