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邁入三十歲的我,與媽媽的關係開始有了一些轉變:以前,我與媽媽是母女、夥伴、師生、朋友,有時候也是冤親債主、劍拔弩張的對手;現在,我對媽媽是牽絆、是擔心,也是更加珍惜,時不時會細數從前的種種,小心地保護那些記憶,深怕初老的自己會忘記某些重要時刻。●
試著統整了一下,我發現「味道」是那些記憶共通的主題。
求學時期的每天中午,媽媽都會送熱騰騰的便當到校給我,而且只要我說想吃什麼,當天晚餐她就能變出來,從麵疙瘩、餛飩、水餃到大腸麵線,從義大利麵、燉飯、披薩到炸雞,從天鵝泡芙到乳酪蛋糕……似乎沒有哪一國的料理能難倒她;媽媽什麼都會煮、什麼都會做、什麼都統統自己來!
我曾問她:「為什麼媽媽什麼菜都會煮?」她說:「沒有都會呀,不會就打電話問外婆,或者自己看食譜實驗囉。」在沒有智慧型手機、電腦的時代,媽媽剪下報紙上的食譜,也去書店買食譜回來,貼滿整個冰箱。
對我來說,那些味道記憶是有顏色的,而且是溫柔的粉紅色。從小到大,媽就對食物仔細把關,蔬菜要有機的,少吃加工食品,更不用說外食;不過,熱愛美食的她偶爾還是會和我去外頭吃飯,作為我們的「放鬆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那天要去吃傳統小吃,她會自備餐具、提鍋或碗;當時我認為何必如此麻煩,可她堅持地說:「免洗餐具不環保,有些還不耐熱,對身體不好。」等我大一點才明白,她很早就具有環保意識,既愛地球也照顧我們的健康。
我媽做飯的時候很專注,樣子很迷人,每次我們一起洗米、挑揀菜裡老掉或黑掉的部分,我就會從中看見她一舉一動的用心與溫柔,彷彿這些東西也都加到了料理中。媽一直在用料理表達她的情感,我感冒的時候,她會熬一鍋洋蔥雞湯;爸爸回家晚了,她仍會進廚房替他下一碗麵。簡單的家常裡,是飽滿的愛。
每個周末,我們會一起回外婆家。外婆也很會燒菜,總是一邊忙東忙西地張羅,一邊看我們享用她做的菜肴。媽常念外婆:「不要忙了,快來一起吃。」我一邊附和,一邊在心裡偷笑,因為回到家的媽媽,就跟外婆一模模一樣樣!
●
說起來,我腦海裡的媽媽一直都是很忙碌的,忙著顧三個小孩、顧老公、顧公婆。以前不明白她為何會理智斷線、會跟奶奶吵架、會說自己很忙但又不去休息,直到婚後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從「知道媽媽辛苦」變成「真正地理解她」。媽媽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這個職業近乎二十四小時待命且全年無休。
也許是一打三忙慣了,即便我們三個孩子都長大了,她仍閒不下來,經常跑來跑去;還好,現在媽媽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上上插花課、瑜伽課。一想到她為孩子付出了大半輩子,我便感到心疼:換作是自己,有可能這般全然付出地度過整整三十年嗎?我即使帶著孩子,也不願失去自己。幸好現在還不算太晚,她總算可以好好做想做的事。
婚後,我搬離娘家,只要不用工作、沒有發懶,我就會下廚,一聽到女兒、老公誇獎:「媽媽煮得真好吃!」就會想起從前與媽媽一起吃飯的畫面。因此,我有空時會邀請媽媽和妹妹們來家裡吃飯,做滿滿一桌菜,等著看媽媽如何評論:這個好好吃、那個太鹹了啦、今天菜怎麼燒得這麼入味……好像時光倒流,回到了過去,只是這一次角色對調了,換我把好味道送進她心裡。
味道是一件奇妙的事,一盤番茄炒蛋會使我想起某天放學跟媽吵架了,她做了這道菜,我們一邊吃一邊和好;一碗陽春麵則令人想起媽媽在爸爸下班後,用熱騰騰的麵條為他一掃工作疲累;還有蛋糕派皮做失敗的那次,我應該會有點懊惱,心頭卻浮現以前與媽媽一起做點心的甜蜜……
這樣說起來,味覺記憶應該也算得上是一種寶藏吧。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對我來說,它不但有顏色,還是粉紅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