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不久前訪問台灣,受到不亞於韓星的關注。這股旋風所反映的,正是黃執行長所說的,AI的iPhone時刻已經開始;當年沒在iPhone上市時買進蘋果股票的投資人,現在當然不能錯過。而促成這個時刻來臨的,則是ChatGPT生成式AI。
由Google搜尋趨勢(Google Trends)的統計,在網路上搜尋AI的次數,過去六個月出現爆炸性的成長,這與ChatGPT受大家關注的時間點重合。幾年來深度學習AI的重大成就,包括擊敗歷屆圍棋冠軍、或是協助醫生診斷黃斑部病變,都沒能大幅激發一般人想去玩看看甚至去學習的興趣,但這個英文名字一點都不順口的ChatGPT,卻讓世人為之瘋狂,讓AI「飛進尋常百姓家」,究其原因有二:好玩又免費。
首先,是ChatGPT第一次讓電腦展現出創造力。過往AI的成就,在於凸顯電腦計算能力的強大,這點人類早就投降。但ChatGPT可以寫小說、寫詩、寫學術論文、畫圖、創造影片,也能跟人進行一來一往的對話,人類自詡優於電腦的創造力,似乎已岌岌可危。於是,不管是要說明或證明ChatGPT其實沒有創造力,或是要借用它的創造力的人,都想要更了解它。其次,它是免費的,這點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我們彷彿回到當年還沒有廣告的Google,大家盡情享用搜尋引擎帶來的方便,不用擔心搜尋的結果是廣告。
在網路時代,Google創業的時期已算古時候。由古推今,這股熱潮有兩個經濟議題可以探討。第一,ChatGPT的成本高過搜尋引擎的成本十倍以上(高通營運長陳若文的估計),目前全世界私部門只有少數幾家科技公司有能力負擔,不然就要由政府(如中國)來承擔。由私人公司建置,將來一定需要產生利潤。現在大家都習慣把自己的資料送給Google或臉書來換取免費使用,然後Google或臉書再把資料賣給廠商,提供針對使用者的廣告;這個模式已使廣告收入占這兩家公司營收的八成,是它們的主要獲利來源。Google的搜尋結果,讓使用者可以辨認哪些是付費廣告,但ChatGPT只有一個答案。如果ChatGPT的提供者,模仿Google的廣告收費方式,那使用者如何知道,這個答案是否為廣告?
如果是收費制或由政府提供,那可能會讓目前已知的ChatGPT技術缺陷,更加嚴重。這些缺陷包括「黑箱」:即使是編程工程師也無法知道演算結果怎麼來的;「幻覺」:無中生有,而且還寫得像真的;「男性白人資料偏誤」:如果在學習過程餵給AI的資料是偏誤的,如偏重男性白人樣本,答案往往也是偏誤的。如果ChatGPT向使用者收費,我們可以預見大公司或大政黨主宰搜尋結果的可能。
第二個經濟議題,是ChatGPT或其他AI能帶來多少經濟好處或社會成本?現在的AI熱潮也讓大家猜測,哪個行業的人最快要被AI取代。同樣由古推今,1990年代開始的資訊與網路科技革命,並未使失業率增加,而是使多數人都有運用這些科技的能力。因此,樂觀的看,使用AI來幫忙工作,應該很快就是一項普及的技能,但並不會造成解雇潮。然而,雖然我們現在無法想像沒有網路或電腦的工作環境,但令人意外的是,過去30年資訊科技帶來的生產力增長幅度,還比不上二次大戰後30年間,家電普及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原因之一,可能是網路的好處無法在GDP中顯現出來;如果你用Google搜尋或看YouTube,然後完全不點擊廣告,網路給你的好處就不會出現在GDP中。於是這又連結到上個議題,也就是ChatGPT對生產力的可衡量貢獻,與它將來的收費方式有關。
凱因斯說,人們往往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如果我們能釐清AI的利潤產生方式以及對生產力的實質幫助,或許能更清楚掌握未來的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