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日 星期六

氾濫、難回收、不易再製 薄片塑膠 代價不薄


讓我們跟著【高雄畫刊】一起閱讀高雄、遊賞風光、聆聽達人說故事,探尋這城市更多的美好! 如果你是美食主義的信奉者,喜歡動手打理家中事物,並堅信生活值得用心去經營,歡迎加入【生活高手】行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6/06 第38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無常中的永恆
證嚴上人專區 佛法在人間 落實生活中
慈濟脈動 薄片塑膠 代價不薄
焦點專欄 一念心不變 我會再來接棒
無常中的永恆
慈濟五十七周年慶前一天,靜思精舍會客室盈滿「回家真好」、「好久不見」的喜悅,二十九個國家地區慈濟人連線座談,畫面中,歲月痕跡刻畫在資深志工臉龐與髮絲上;或許人心、人情、人事在時空更迭中顯現無常,然恆常不變的是人人聲聲感恩慈濟豐富了自己的生命。

喜慶中也有感傷。一星期前,臺北資深慈濟委員林勝勝捨報;幾位由她接引陪伴出來的資深志工,代替她回到靜思精舍陪伴上人度過周年慶,也由衷懷念她的典範身影──

「勝勝疼愛法親,總是分享上人的法鼓勵我們,她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很有價值的。我以她為榮,也做到不辜負她。」

「她告訴我,『物腐而後蟲生,志退而後業纏』,無論如何,志不能退。帶人的人一定會遇到被人誤解的時候,要把苦吞下去,不能一吐為快;有挫折沒關係,要跨過境界,與對方共緣不共業;如果共緣又共業,就會在結上又加一個結。」

濃濃的師徒情、法親緣,上人說,人人那分誠意與合心,就是師父最盼望的;也提醒大家,一個人做再多總是孤掌難鳴,人人伸出雙手才有力量。就像三十多年前呼籲環保,所說的環保不是你丟我撿,環保人生、人生環保,要普遍淨化人心才能減少污染;想要消弭災難,就要多造福人間。

在慈濟邁向五十八年的五月,月刊攝影記者捕捉到精舍朝山的莊嚴畫面,也從三十多位北區志工拍攝「中正紀念堂佛誕浴佛孝親感恩祈福會」的佳作中,精選數幀讓剎那成永恆。本期專文報導緬懷林勝勝師姊,也針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薄片塑膠」追蹤探討。

這類塑膠常用以裝盛雞蛋、海苔等易碎裂食物或產品,由於材質特性難以簡單回收再製,後端回收業者無法消化,許多社區大樓甚至公告不收;慈濟環保志工即使將高達七大類材質的薄片塑膠做到確實分類,也苦無去處。記者訪談環保志工、公部門、民間環保團體與裸賣商店業者,期讓讀者更加了解這類塑膠包材是否真是必要之惡。

河海之水充滿塑膠微粒,魚和鳥的胃塞滿塑膠廢棄物,環境危機迫在眉睫,人們生活不能再只以「方便」為依歸。

佛法在人間 落實生活中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
不一定是在臺上說話,

才能分享佛法精神、環保觀念;

走入人群、在生活中的行儀,

清新、純真、自然、有質感,

就是最好的表達。

慈濟將再次參加世界宗教大會,很感恩在這個時代能夠把佛陀的精神和佛法的真諦,展現在國際平臺上,讓佛教走入人間。

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佛法是人間最精華的教育,最益於社會人群;可惜一般民間以為佛教是舉香拜拜,求平安、求賺錢等等,成為有所求的神像化。

我們要把握因緣和機會,把佛法的精髓提示出來。尤其是現在氣候變遷,要細膩地追究起來,跟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聯;最簡單來說,要滿足人類葷食的口欲而豢養大量動物,造成大量的污染影響環境。人口不斷增加,不要讓這一張「口」成為污染源,還要推素淨化人間。佛法就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歷時三年來已經解封,但目前到了某些場合還是要戴口罩,預防口沬傳染,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大家;自己不受感染,就不會感染別人。所以說,「大家自愛,便是愛人」,不要輕視微小事物,而是細膩思考,推己及人,抱著為天下人間的方向來用心。

慈濟參加聯合國等國際會議,不一定是在臺上說話,才能分享佛法的精神、環保的觀念;走入人群、在生活中的行儀跟生態,也可以讓別人感受得到。不刻意的表達,就是最好的表達,食衣住行都有質感,展現很清新、很純真、很自然的氣質。

所以我很鼓勵大家重視、參加這樣的國際會議,這是「為人間」發言、「為佛教」發言。不過,我們不自大,不是招搖自己,而是要更謙卑,入人群與人要合,彼此之間和氣,讓人家感受到那分親切感;要守護好愛心,在任何空間都讓人感覺有愛。

微小的人也可以做大事,

貧窮的人不會永遠貧窮,

肯發心立願,

就能影響人間。

我們所從事的不是營利的事業或職業,而是利益人間的志業,這是我們宗教的表態,就是弘法利生。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出現人間,對宇宙世間無事不通、無理不達,是大覺悟者。佛陀有正知、正見、正解,我們也要很有信心。最近常常提到回歸佛陀故鄉尼泊爾,雖然鄉間的形象還是貧窮,經濟不是很好,但他們無欲無求,保留那分人性的質樸,「知足心常樂」。

從志工拍攝回來的畫面,看得出來居住環境談不上衛生,更需要我們合心努力,才能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也要自我警惕,於自己的生活不能邋遢、不能消極,於社會人群還要更積極、更精進。

來人間不是為了享受,而是要提起生命的價值,心中有愛最富有。要如何教富濟貧、濟貧教富?有的人很窮困,窮到自我放棄;要鼓勵他們,抬起頭、挺起胸來努力,自我勉勵成為貧中之富。就像緬甸的「米撲滿」,農人在每餐煮飯前先抓起「一把米」,積少成多,八萬三千戶次可以幫助近四千戶次貧困家庭。這樣的小故事,傳到慈濟人所幫助的尼泊爾人家,大大受用,窮人也願意幫助窮人。

緬甸「日存一把米」的故事起源很感人,也可以和許多宗教人士互動分享。好好思考我們今年在聯合國等國際會議要表達什麼,用很重視的精神去取材,雖然是很微小的故事,但微小的人也可以做大事,貧窮的人也不會永遠貧窮;只要肯發心立願,就能影響人間。這樣的資料,能夠用來跟大家相互勉勵。

我們稱讚別人、敬重別人,也要珍惜和尊重自己的宗教,「感恩、尊重、愛」,是我一直提起的。「為佛教,為眾生」,是我們的主題目標,環保與茹素必然也要推出去。大家提升自我品格,會合起來,把佛法提升到世界的舞臺上,期待人人多用心!

(恭錄自全球合作事務發展小組報告參加世界宗教大會事宜後開示。會議每三年辦理一次,今年八月將在美國芝加哥舉行,慈濟於二○一五年開始與會)

薄片塑膠 代價不薄
撰文•葉子豪 攝影•蕭耀華
薄片塑膠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

蛋盒、飲料杯、切片水果容器、藥品膠囊外包裝……

但由於品項繁雜,分類不易,廠商回收意願低,

極高比例被棄置或焚化,已成為環境難以承受之重。

「把路人當塑膠,違建占用人行道!」近三、四年來,與「塑膠」相關的流行語經常出現在網路貼文、新聞標題,意指「將對方視若無睹」,往往令聞者一頭霧水。

然而塑膠真的可以視而不見嗎?大量的研究報告以及環教資訊都發出警示,塑膠已遍布地球上每個角落,南北極的雪、淡水河的水,都測出含有塑膠微粒,海洋動物誤食海漂塑膠垃圾而傷亡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這已是不分國界的危機。

臺灣在二十多年前就推動「限塑政策」,限制購物塑膠袋的使用,近年來也進一步加強對「薄片塑膠」的管制。二○二二年底,環保署預告修正「物品或其包裝容器及其應負回收清除處理責任之業者範圍」內容,由薄片塑膠製成的塑膠襯墊及泡殼,自今年五月起納入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項目,環保署會輔導相關製造、輸入業者以及回收廠商因應新規,於明年五月起全面回收。

混雜丟棄,回收率低

按照環保署新規範,塑膠襯墊及泡殼,和已經被公告為應回收項目的塑膠平板容器,如飲料杯蓋、小番茄盒、一次性塑膠餐具等,統稱為「平板包材」。

其中塑膠襯墊大多用於食品的內部包裝,用以避免酥、軟、脆的食品受碰撞擠壓,例如喜餅禮盒�堙A置放大餅的圓形PET托盤;蛋捲包裝�堛漯齯閫垵P容器。

泡殼則常被用作小型3C產品、玩具、五金類、衛生用品的外包裝,例如記憶卡、隨身碟、滑鼠的透明塑膠殼包裝,不僅具有一定的硬度可以保護產品,也便於展示內容物;個人衛生用品如市售的牙刷,也以此包裝,確保衛生。

塑膠平板容器、塑膠襯墊、泡殼等專業語彙,乍看之下不易理解,但它們早已廣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而且數量龐大。

「塑膠平板容器在臺灣,一年大概有兩萬一千噸;塑膠襯墊加上泡殼,一年大概是三萬四千噸。所以塑膠平板包材的量,就是這兩個相加,大約是五點五萬噸,占所有塑膠應回收廢容器的比例達四分之一。」環保署回收基金管理會連奕偉組長表示,以往塑膠襯墊和泡殼並未納入應回收項目,製造及輸入業者不必向政府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回收及再製業者也就無法得到相應的補貼,因此願意從事這類塑膠回收的廠商非常少。

但民眾往往分不清三者的差別,導致後端細分類難度大增;有的業者沒有意願處理,索性告訴民眾丟進垃圾車送焚化爐。分類混亂的難題,讓民眾、回收商、清潔隊備感困擾,也減損塑膠平板容器的回收成效。

「塑膠平板容器、襯墊加泡殼,一年五萬五千噸,對臺灣的資源回收商來說,是很大的量,很多回收處理業者已經準備好了。」連奕偉表示,未來新規範實施後,預期業者會踴躍投入,去化困難的問題可望大幅紓解;民眾只須區分一般垃圾、廚餘、資源回收物就可以了。

出於便民的考量,政府政策多半盡量簡化民眾執行時所需的步驟,畢竟不是每一棟公寓、大廈都有足夠的空間擺放各類回收桶,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確實細分可回收的資源。

「為了取得比較好的收購價格,回收商會設法進行細分類;當然我們也希望民眾可以先做簡單的清理,不要夾雜菜渣之類的雜質,這樣回收的效率就能提升。」連奕偉補充道。

不收薄片,勉為其難

慈濟環保志工為了守護大地,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回收細分類,即使其中夾雜了不屬於回收項目的東西,也會想盡辦法「垃圾變黃金」。

但幾乎所有的慈濟環保教育站、點都不收薄片塑膠,「薄片塑膠真的太氾濫、太多了!像我們新莊區中港環保教育站雖然對外公告不收薄片,但夾帶進來的還是很多。」資深志工許長林粗估,志工們一天至少可以挑出兩、三大包,甚至五、六大包薄片塑膠;一大包的重量不過四到五公斤,未經壓縮時堆起來可達半個人高,數量龐大且種類紛雜,處理上相當費工。

塑膠襯墊和泡殼因尚未列入政府補貼項目而乏人問津,但志工們依舊用心分類。「業者可以回收的部分,我們就盡量配合。目前合作廠商主要收PP塑膠,我們收到的數量也很多,又比較好辨認,所以把PP的分類獨立出來。」許長林表示,站�埵洧鴘瑭﹞鬤儠朵矰丑APET和PP占比最高,其中PP材質的製品大多是微波餐具,而裝水果、食品的盒子多是PET塑膠做的。

薄片塑膠製品種類繁多,志工們起初僅以回收標誌中的號碼來辨識,或是折、剪、撕後以摺痕破口的顏色及樣態分別;熟能生巧後,憑手摸就能大致判斷。

「像這個杯子,看商標,再摸一下這個材質,就知道是七號的PLA;以前雞蛋盒多是PLA,現在有些是PET了。」許長林拿起一個知名咖啡店的外帶塑膠杯說明道。目前中港站的志工們在塑膠袋及薄片塑膠的回收上已經相當熟練,甚至可以分享經驗教別人做,但面對不斷湧入的塑膠廢棄物,卻也只能盡力而為。

「很多薄片塑膠製品都有貼標籤,但我們沒有時間剪。」許長林坦言,量太多,只能有多少人力做多少事。

得知環保署將在明年五月,將塑膠襯墊和泡殼列為應回收項目,慈濟基金會環保推展組張涵鈞組長表示樂觀其成,但也強調:「一定要有廠商願意收,志工人力允許,我們才有辦法做。」

限塑減塑,搶救地球

英國科學家帕克斯(Parkes)於一八五○年合成第一種塑膠賽璐珞(celluloid)至今,人類使用塑膠已超過一百七十年了。從最早期的硬質賽璐珞、電木,到一九六○年代以後,大量使用的一次性塑膠袋、薄片塑膠,人們對塑膠的濫用,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不可收拾。

直到廿一世紀,相關科學研究陸續發表,人們才赫然發現,整個地球「被塑膠」的情況竟超乎想像。根據美國學術機構研究,二○一七年時全球塑膠廢棄物的總重量已達八十三億噸!以現今全球八十億人口計算,平均每個人都能分到一噸以上。

對比塑膠垃圾的巨量,當前各國政府、企業、NGO以及個人因應的行動都顯得微不足道;但為了人與地球的永續,限塑、減塑依然必須努力推廣落實。

如何搶救即將進入焚化爐的各類塑膠,使之再生為可用之材?如何從源頭減少塑膠製品的製造與使用量?是當前值得重視的環境課題,包括慈濟志工在內的許多有識之士已經投入,希望更多有心人一起參與。

一念心不變 我會再來接棒
口述•林勝勝 整理•編輯部
攝影/杜偉晟
臺北資深慈濟委員林勝勝,睿智、爽朗、幽默與溫暖的性格,讓她在四十年慈濟路上廣結善緣;一九八九年擔任慈濟護專懿德母姊會第一屆懿德媽媽,從此陪伴慈濟學子超過三十年。今年五月七日,她圓滿此生,享壽八十歲,也再次返校──如願回到慈濟大學,成為大體老師。

我是林勝勝,上人給我的法號是靜宥。有幸能夠跟隨上人,行菩薩道,對我來講這輩子足夠了。

有個佛典故事,森林發生大火,其中一隻鳥雖然可以飛離,但不忍心其他動物求生無門,於是展開翅膀沾水,來來回回想要撲滅大火,感動了龍天護法降下大雨,熄滅山火。我感覺,上人就像是那隻小鳥,不斷為眾生奔走。

早期每次從花蓮要回臺北,上人親自送我們出來;看到上人站在精舍大殿的花圃前,一隻手放在後面,一隻手跟我們揮著,當時「同道各處」,支持力量還很小,上人是那麼孤單瘦弱,我們捨不得離開,不斷回頭看,看了就會哭,好不捨!

上人叫我們大家不要哭,「眼淚不要往外流,往外流風一吹就乾了;眼淚要往�堶惕],內化成一股力量,來救天下苦難蒼生。」無論過了多久,想到那一幕,我還是刻骨銘心。

有人問我:生病了,對「做慈濟」有沒有影響?完全沒有影響!因為都是一念心。想到上人即使吊著點滴,還要為大眾開示,就是最好的身教。

二○二二年八月,我因為輸尿管結石產生大量血尿,在臺北慈濟醫院手術治療;親身入苦,我的感受真的很深。

我是躺著被推進去開刀房,然後經過好多層的門;第一次門開,第二次門又開,第三次門再開,才看到真正的開刀房。好大、好空曠, 我非常震撼。

很多病人等著開刀,右邊兩排、左邊也兩排;還有很多醫護人員,大家動作都很快,很認真、專注地搶救每一個生命。

我看到「一念心」三個字。想起四十年前,上人說每人每天捐五毛錢,要蓋醫院要救人,當時大家都覺得「有可能嗎」?

想到上人對早期的弟子說,大家要「犧牲享受」,以後才能夠「享受犧牲」。現在經過了幾十年,我親身體驗到,五毛錢真的可以救很多人。

佛法是無形的,可是慈濟就是把無形變有形。我親身當病人去慈濟醫院體驗,不但有硬體,還有很棒的軟體,他們真的是大醫王、白衣大士!當下我哭了。

旁邊有一位行政護理師宣霈陪伴著我,我抓著她的手說,我真的看到了!「不但可以救到別人,也可以救到自己。」不要小看五毛錢,現在上人發大願,要翻轉非洲,這「一念心」,一定可以把非洲變成「綠洲」。

真誠的笑,人見人愛

一九八四年加入慈濟,看到上人那麼辛苦,我跟上人說,我沒有什麼人脈,先生也是公務人員,要怎麼去接引會員呢?上人說,要先讓人家喜歡你這個人,他就會喜歡你的團體,喜歡你的宗教。這個理念讓我知道要怎麼走慈濟這一條路,原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改變別人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改變自己,我變得逢人就笑,而且是真誠的笑。

我從花蓮回來之後,就想怎麼樣去跟鄰居介紹。厝邊頭尾問我:「陳太太,最近看到你,好像很歡喜喔?」我說:「對,足歡喜!花蓮有一位師父很偉大,他的弟子做好多手工,自力更生,還要蓋醫院救人,我很認同。一天省十元,我們也可以蓋醫院!每個月省一百元,這間醫院時時刻刻都在救人!」

後來我也帶他們回花蓮,跟上人介紹,我們合江街一百三十巷整排都是好鄰居,現在都是慈濟會員!很不容易!上人就說:「好,那我跟你們說,你們是慈濟巷!」上人輕輕地講,我們就重重地聽!上人說我們是慈濟巷,那更要努力!

回首一路走來最受用的一句話,就是上人說:「要鏡中人笑,自己要先笑。」數十年來我就是拿著這帖良藥,接引無數人走進慈濟大家庭。所以我常覺得微笑不用錢,但是很值錢;接引會員不是只有笑臉,還要「誠」與「情」,讓人家看到你就歡喜,這也是上人給我的身教。

誠就是表�堣@致,表情也會說話,所以「聲」、「色」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是鏡中人,做慈濟就是要讓人看得到那分誠懇心。像是帶我進來慈濟的陳錦花師姊,她的慈悲不是用嘴巴說的,而是形象化,型態、表情、配合度,就是慈悲,所以她度了好多人。

慈濟要能開枝散葉,需要大家的「誠」與「情」。其實每個眾生都很有心,只是有沒有被啟發、被觸動。一般人都是從善門進來的,只知道做好事還不夠,要身歷其境,親自去感受!帶他們去看個案,就會有觸動,原來我不是最可憐的!原來我沒有那麼苦!

從早期的沒有到有,用四大志業不同的方法來接引,把迷情變成覺有情,慈濟的法門很活,要不然大家聽不懂,聽不懂要怎麼做呢?有具體的東西給人家看,借事顯理,就會知道,原來會救人的人就是菩薩,佛法生活化就是這樣。

說我所做,做我所說

來慈濟就是學習正思惟,上人講的每句話都很正向。有次,有人抱怨某一區的香積志工煮得太鹹,讓人吃不下;上人聽到了就說,我不知道他們煮得好不好吃,但是我知道,他們煮得很辛苦。

有人跟上人說,海外地區某某負責人不怎麼樣,上人怎麼回答呢?上人說,你跟我講這個事情,我早就知道了,相信他本人也知道,但是他還願意做慈濟,憑這一點我就要感恩他。你看上人的心多清淨!

每次講慈濟我就會熱血沸騰,沒有逗點也沒有句點;我也不是演講家,就是說我所做、做我所說。早年我的人生故事被拍成大愛劇場《生命圓舞曲》,編劇訪問我的女兒:「媽媽進入慈濟後,有什麼改變?」我的大女兒說,媽媽整個生命狂熱起來。真的,即使跌倒了,我也要在地上抓一把沙來呈給上人;那為什麼會狂熱呢?因為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生命的價值。我的小女兒則說,媽媽除了身材沒改變,其他都變了!

到底我改變的是什麼?就是觀念。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經營的世界�堙A很自以為是,無意間結了惡緣;所以上人跟我們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深入人群,三人行必有我師,要藉事練心,隨處養心,繫緣修心。來到慈濟,我不敢說學佛,但就是做到上人所說的,人圓、事圓、理才能圓,人格成佛格就成。

慈濟造就很大的菩薩團隊,讓我們學習只要心量大,就可以結很多好緣。我常說,天下的孩子都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很感恩我在教育志業從護專第一屆懿德媽媽,到二○一九年慈濟大學慈誠懿德會交棒,有這麼多的家人孩子,也感恩這一念心,可以堅持到現在。

前浪後浪,同登彼岸

最近大家提到盤點生命價值,這輩子何其有幸走進慈濟,接觸到人生百態,開拓我的視野;一個微乎其微的歐巴桑,竟然可以做到慈善、醫療、教育甚至到國際賑災!我覺得上人是提升女性社會地位的成功經驗!在慈濟終身學習,得到了尊嚴和價值,我們的信心都來了,信心來了就不會疑神疑鬼,實際去做就經一事長一智!

我人生中有三次遇到生命危險。第一次在美國,吞藥丸時嗆到氣管,眼前就黑了,但我想到還要做慈濟,大喊:「上人!」結果那顆藥丸就跳了出來。我家師兄在外面等我上車,對我說怎麼那麼會摸,現在才出來;我說,剛剛差點噎死……

還有一次去中國大陸,好奇搭上一臺志工拼裝的環保電動車,車發動了,但他沒有教我煞車,只有教我怎麼加油,車就這樣一直轉,連旁邊的人都高喊:「怎麼辦?快要撞到了!」我手舉高大聲喊:「上人!」車子居然就停下來了!

那為什麼最近一次跌倒,踩空六層階梯,沒有喊上人呢?因為我想到,上人現在比我還瘦弱,我不捨!那天我已經準備好了,吩咐旁邊的師姊,不要讓上人知道這件事;我這輩子已經無憾,現在慈濟缺年輕人,我趕快去換個身體再來接棒。

我們一定要前仆後繼,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才不會癱在沙灘上;後浪也要感謝有前浪,才不會消失在海上。前浪後浪用「愛」相激盪,才能同登上彼岸。我們這些資深的雖然年齡大,但是愛慈濟的這分心、精神永遠不要老!(資料提供/陳麗勳、明含、郭寶瑛、許彩霞、林欣璇、許麗娟、廖凰束、柯麗華、江孟倩)

本文整理自二○二○年到二○二二年訪談內容,感恩林勝勝師姊的長女陳麗勳,與北區人文真善美志工留下珍貴史料,讓典範身影恆在。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79期

職場文化變了?人力銀行揭2大人才轉職趨勢
各產業缺工議題延燒,從科技製造業到旅宿餐飲,但在大缺工時代,企業除了布局搶人外,如何為產業內的人才升級,以及人才如何藉由自我學習,提升關鍵職能,成為2023年最終人才布局的關鍵。

深入了解文森.梵谷
有些人說他是瘋子,有些人說他是奇才。無論人們怎麼評論文森.梵谷,無庸置疑的是他偉大畫家的身份。梵谷的畫作售價可達上百萬美元,全球數一數二的藝廊均展示他的作品。但是在這些名氣的背後,卻是一個擁有困頓生活的藝術家。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