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別教出混蛋!五眼聯盟!最強大卻最不為人知的情報共享網,持續影響全球局勢!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5/30 第132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別教出混蛋!科學大數據當神隊友!如何教出不霸凌別人,幫助受害者的孩子
老公這種生物,如果你結婚是為了擁有靈魂伴侶,那你是想多了。
五眼聯盟!最強大卻最不為人知的情報共享網,持續影響全球局勢!

新書鮮讀
別教出混蛋!科學大數據當神隊友!如何教出不霸凌別人,幫助受害者的孩子
圖/游擊文化
書名:《別教出混蛋!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孩子犯錯怎麼教?科學大數據當你的教養神隊友》

內容簡介:★美國《科學人》得獎記者用大量科學證據說話,教你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混蛋屁孩。「研究案例、問題癥結、科學數據、妙招建議」四大方向全面解析;「霸凌、性別、說謊、抗壓……」十一個重要教育議題;培養孩子成為善良、有同情心的大人。讓霸凌、歧視等負面行為到此為止;讓下一代用誠實、自信、同理心,打造更美好的世界。

★教養就像是一個銀行帳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就存款,累積戶頭的總金額。發生突發事件時,我們可能暫時無法再存入款項,但孩子也不至於無錢可領。

梅琳達.溫納.莫爾是多次獲獎的科學記者,也是一個男孩與一個女孩的母親。她常常被問到各式各樣的教養問題:該怎麼進行如廁訓練、何時/要不要打疫苗、如何讓孩子睡過夜等等。但隨著梅琳達的孩子年紀漸長,她發現有個很重要的教養領域被忽略了,幾乎找不到任何相關建議,也就是「要如何不把孩子養成混蛋/小屁孩?」我們如何避免孩子成為霸凌者、厭女者、自戀者、3C成癮者;盡量培養孩子善良、誠實、慷慨等良善的品德?

在社群媒體、新聞報導、甚至是高層政府機關的推波助瀾下,孩童愈來愈常接收到的訊息是:自私殘忍、粗魯無禮哪有什麼關係。青少年與兒童的仇恨犯罪率日漸攀升,與此同時青少年的同理心也日漸降低。當然,我們都明白孩子有能力展現強烈的同理心、抗壓韌性與行動力,也希望自己帶大的孩子有能力打造更好的未來,但該如何付諸實行?

於是,她決定自己寫一本。經過多方考證,以科學證據為依歸,為教養議題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是難以想像的全新觀點,從幼兒到青少年皆受用。

比起教育孩子說謊的負面後果,告訴他們誠實的好處反而能讓孩子收穫更豐;就平均數據而言,讓孩子長使用電子產品的危險程度,可能跟讓他們吃馬鈴薯或戴眼鏡差不多;流傳百年的佛洛伊德學派認為孩子會爭吵是出於兄姊的忌妒,但近代研究指出許多兄姊並不特別討厭弟妹。

梅琳達亦精準指出許多問題,不是目前沒有遇到,就代表不存在,即使再難以啟齒,仍應及早培養相關觀念,例如: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在學校遭受霸凌,但是卻未曾想過孩子也有可能霸凌別人;研究指出,有過霸凌行為的孩子中,只有百分之二的家長知曉孩子的霸凌行為。家長總是擔心子女過早進行性行為,或是未婚懷孕,但研究指出,家庭與校園教育對於性知識總是草草帶過或避而不談,大約有四分之三的美國年輕女性在十八歲之前不曾透過父母學習性或節育的相關知識。

全書以清晰的架構寫成,每一章節分為「研究案例、問題癥結、科學數據、妙招建議」,最後還有重點回顧,涵蓋霸凌、性別主義、說謊與欺騙、抗壓與自信……等十一個重要教育議題,幫助你培養孩子良善的品德。教養是雙向學習,不只是孩子,家長也會時不時犯錯,你愈正向堅定,孩子愈溫柔自律。

「其實,無論我們的知識有多豐富,或是心態有多麼謹慎,都無法保證每次都能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特別是在遇到了困難時更是如此。但是教養就像是一個銀行帳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就存款,累積戶頭的總金額。發生突發事件時,我們可能暫時無法再存入款項,但孩子也不至於無錢可領。我們對孩子用心投資,就是為了保障他們的安全、為他們指引方向、培養他們的抗壓韌性,幫助他們化解人生難題。」

即使遍訪專家建議,作者也並不以成功權威自詡,身為人母,舉凡書中提及種種教育議題,梅琳達幾乎都曾經摔得鼻青臉腫,成了錯誤示範;但這沒關係,教養是雙向學習,我們應該對犯了錯的自己展現同理心,正如同我們對犯了錯的孩子展現同理心,「保持良好互動」,持之以恆、勇於認錯修正,一定可以漸入佳境,將孩子養成自己也會想要與之結交的成人,不一定他們有天會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喔。

作者介紹:梅琳達.溫納.莫爾,美國《科學人》雜誌的特約編輯,曾多次獲獎,同時也是《紐約時報》的每週專欄作家,以及紐約大學「阿瑟・L・卡特新聞學院」的教職員。梅琳達本身育有二個孩子(一男一女),讓她在諸多育兒議題上都有親身經歷,對於家長的難處更能感同身受。再加上她在科學與健康領域多年的報導經驗,因此能夠根據可靠且適當的科學研究數據,提供直指核心、實際可行的應用策略。

搶先試閱:〈你是笨蛋醜八怪!──如何教出不霸凌別人,還會幫助受害者的孩子〉霸凌行為的長期影響

如果你認為霸凌是成長過程中無傷大雅的必經之路,而且「小男生就是這樣」,所以孩子應該學會不去計較……請三思。遭受霸凌可能帶來無法想像的創傷,甚至提高日後憂鬱、焦慮、自殘的風險。二○一一年某研究團隊請年輕的LGBT成人接受調查,發現國高中時期常被霸凌的人,試圖自殺至少一次的機率比其他受試者高出五倍以上。

最近,我的朋友洛芮(Lori)跟我分享了她中小學時飽受霸凌的經歷,當時她不僅被辱罵、吐口水,還被痛毆。「幾乎都是發生在校車上。欺負我的都是一些受歡迎的人物,他們會慫恿其他人圍攻我。感覺霸凌我成了加入那個酷小孩小圈圈的捷徑。」她說。洛芮向老師和爸媽等大人透露這件事後,他們卻置之不理,還說她小題大作。她說:「現在回想起來,那應該就是所謂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的情感操縱手法吧,只是當時還不流行這個詞彙。那時的我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醜、最不討喜的人,是我活該。」經歷了這些事情的洛芮如今已經四十四歲,而且是一位成功的公關經理,但她說被霸凌的經歷對她的人生帶來了悲慘的影響:「一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當時被霸凌、不被支持的感覺,到現在仍舊深深影響著已經成年的我;我的自尊心、自信心,依然遺留在對我惡劣至極的那些人身上。」

另一個朋友克萊兒(Claire)告訴我,她曾被霸凌到覺得自己天生討人厭。那些人到處散播關於她的謠言、在學校餐廳裡朝她丟食物、把衛生棉甩到她的臉上。克萊兒透露,當時一種自我厭惡的惡性循環就此形成,「我這輩子都在努力擺脫它所帶來的陰霾。即使到了現在,我都還是要格外留意,才能避免用那種心態看待事物。」

這些故事真是令人絕望,不過也有些值得思考的正向切入點。霸凌常見於校園,因此常被定調成校園議題。不過家長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指出,家庭環境、家長與子女談論霸凌和憤怒的方式,都可能影響孩子是否會對其他人做出具攻擊性的行為。我們也可以教導孩子該用什麼方式回應霸凌行為,或許能杜絕日後再次發生。

科學實證妙招#1

你必須和孩子談論霸凌。

在二○一三年出版的《抨擊霸凌行為》(Bullying Under Attack,暫譯)一書中,全美各地的青少年和青年分享了關於霸凌的親身經歷。部分投稿者本身曾參與霸凌,其中不少人間接透露了原生家庭並不幸福。有一位曾霸凌他人的青少年提到,他父親除了責罵,鮮少與他交談。

霸凌者的家庭都不甚美滿,這就不難理解了,因為霸凌就是為了取得和把持權力。如果孩子在家裡毫無權力,就會渴望透過其他管道獲取。研究顯示,孩子在家沒有獲得所需的監督與關注,在外霸凌他人的可能性就比較高。另外,霸凌者目睹或遭受家暴的比例通常也高於非霸凌者;身處暴力之中會使孩子習以為常,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可行之道。

而最不可能養出惡霸兒童的是實行權威式(authoritative)教養的家長。他們會明定界限、設立規範,但是也會傾聽子女的想法、彼此商量,並解釋其中的道理,而非不分青紅皂白地下達命令。相對地,獨裁型(authoritarian)家長與子女關係較為疏遠,也給予較少尊重和自主性,他們的孩子就比較有可能去侵犯他人。(更多關於教養風格的內容,請見第八章。)如果你總是陪伴著你的孩子、經常互動交流(這種時刻請放下你的手機!),而且以富有同理心的方式溫暖回應,你的孩子勢必能與同儕更處得來,而且懂得相互尊重。

即使如此,你依然得經常跟孩子聊聊霸凌的議題。霸凌是件壞事,對家長來說,這個道理似乎簡單到不必直說。但事實上,有些孩子就是不懂,需要直截了當的額外引導。研究人員楊•烏爾班斯基(Jan Urbanski)在克萊門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家庭與社區生活研究機構(Institute on Family and Neighborhood Life)擔任奧維斯霸凌防制計畫(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主任。她說在各校執行相關計畫時,經常碰到孩子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算是霸凌。這些孩子可能會參與一些行動,他們只覺得是無關緊要的嘲弄,而且大家都很開心,卻沒接收到他人釋放了完全相反的訊號。在一項發表於二○○三年的研究中,西班牙與義大利學者請一百七十九位九至十三歲的孩童填寫問卷,藉此評估他們有沒有可能是霸凌者、受害者,或不涉及霸凌行為的人。然後,他們讓孩子觀看描繪霸凌行為的系列漫畫,詢問他們覺得身為霸凌者會有什麼感受,以及可能因此對受害者造成什麼影響。最後發現,可能是霸凌者的孩童之中,竟有七成根本不曉得霸凌行為會傷到別人。還有其他研究指出,其實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孩童會崇拜霸凌者,認為受害者只是活該。

所以,請向孩子明確說明何謂霸凌、各種可能的樣貌,以及不該霸凌別人的原因,確認他們理解這無關乎個人動機,更重要的是他人感受。如果你的孩子一再嘲弄別人,即使並未懷有惡意,但只要讓對方覺得無助或受傷,那就算是霸凌。(如果你是會在彼此都開心的前提之下戲弄孩子的家長,那務必特別解釋這點;因為如果你會嘲笑他,他也會想嘗試,卻又無法適當拿捏無害逗弄和傷人譏諷之間的界線。)

研究人員也發現,部分霸凌者比非霸凌者不善於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也就是說,他們理解他人觀點的「心智理論」能力較弱。想要傳授這種技能,就得要求孩子想像別人的感受。你們一起看電影或電視節目時,可以偶爾暫停下來討論:「你覺得那個人物現在在想什麼?她剛剛遇到了什麼事?你覺得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孩子之間發生爭執,或是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時起了肢體衝突,你也可以這麼做。「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我們來想想,你覺得為什麼你的好朋友會難過呢?」

另一個實用的辦法就是提出思考的框架,讓孩子了解目睹霸凌時該如何應對。不少家長都會建議孩子別插手,盡可能置身事外——這種想法的出發點是好的,實則糟糕透頂。青年之聲研究計畫(Youth Voice Research Project)的研究人員調查了近一萬兩千名的五到十二年級學生,詢問順利阻止與未能阻止霸凌事件發生的干預行為類型。根據初步分析,有百分之八十七的學生認為,不作為雖於事無補,卻也不會助長霸凌情況。當然,孩子大可不必突然變身正義使者而與霸凌者正面對抗,畢竟這並不容易(也很危險)。事後向老師報告或許會有幫助,但也要看學校風氣和老師的回應處理方式,所以孩子不見得會想這麼做。

那究竟該教孩子怎麼做呢?其中一個有效的辦法,是請孩子在霸凌發生後主動向受害者示好,例如跟對方一起吃午餐。我自己高中時,班上有個受歡迎的女生會積極地接觸被邊緣化和霸凌的同學。我注意到她的善舉且銘記在心,而現在也明白了,這樣確實有幫助。在青年之聲研究計畫中,曾被霸凌的孩子表示,同儕做過最能支持他們的兩件事,就是傾聽與陪伴。向受害者展現善意,也能防止日後再度發生霸凌的情況。霸凌者看到其他孩子向他的目標示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反彈,也沒有達到預期中排擠對方的效果,有時就會罷休了。

然後,以家長的身分跟孩子聊聊如果事發當下無能為力,該怎麼做比較好;如果當下沒有能力挺身而出,依然可以做點什麼,例如找其他時機或方式給予受害者一些支持。聊聊這些真的會有幫助。在一份二○一八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家長向四、五年級的孩子建議在目睹霸凌事件時該怎麼做,然後再觀察這些孩子在校內遇到霸凌事件時的實際行動。家長有叮囑要主動關心及支持受害者的孩子,確實採取這類行動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孩子。

⏩⏩閱讀更多 游擊文化出版 梅琳達.溫納.莫爾《別教出混蛋!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孩子犯錯怎麼教?科學大數據當你的教養神隊友》

 
老公這種生物,如果你結婚是為了擁有靈魂伴侶,那你是想多了。
圖/寶瓶文化
書名:《老公這種生物,身體或靈魂總有一個在馬桶上》

內容簡介:假裝單身,可以減少婚姻裡90%的煩惱。──婚姻是「帶夫修行」──古人云,夫妻當相敬如賓,意思是:「你倆反正也不怎麼熟了,何不把對方當成客人?」這才是婚姻的真諦:放過自己!

(( 結婚越來越久,我們把頭髮拔得越來越禿,對男性生物的要求就越來越少 ))

週末和朋友去看展,有幅油畫是一個禿頂的中年男人正在廢墟(垃圾堆)上奮力地翻找著什麼。朋友說:「這怎麼有點像我老公?」我說:「你老公也喜歡撿破爛啊?」……咦,我為什麼要說「也」?>>費盡力氣調教老公,還不如降低期待。

問幾個已婚婦女:「你們平時和老公溝通有障礙嗎?費不費腦子?」其中一位回答:「他接小孩兩次,走錯校門一次、記錯時間一次,還生氣地問我怎麼不告訴他,我說告訴過了,他說:『你怎麼不多提醒我幾次?』」>>女人是一個人記全家的事。男人只需要記住一件事:有事問老婆。老公看到我已經剪了三週的頭髮,說:「咦,你頭髮怎麼了,是掉光了嗎?」

呵呵,我沒生氣,更懶得解釋,甚至連吵架都懶得吵。他會抓住你吵架時的語病、不分前鼻音後鼻音、有幾句話重複三次等小問題切入……但絕對不會想明白你吵架的中心思想和訴求是什麼。>>俗話說得好:還沒離婚,就是成功。

(( 裝死的生物叫不醒,但有時他真的不像是在裝 ))

婚姻分為兩部分:「你以為的」和「實際上的」,只是前者就像雲配偶,需要時他總不在。說到婚姻裡的現實,我們多想不吐不快,但往往是萬千心緒憋到內傷。幸好有格十三用這一整本書來罵老公,喔不,她犀利直言,坦率地刻劃出歷經磨礪的婚姻中,究極寫實的一面。

婚姻是這麼難,卻也那麼有趣味:你永遠不知道雲配偶從天邊降臨時,會帶來什麼火花。我們只能安慰自己:沒有驚嚇就是最好的驚喜。

作者介紹:格十三 ,本名張蓓,目前研讀心理學碩士。專注於都市中產生活、女性與婚姻、育兒與教育相關話題,發表數千篇網路高影響力文章。以開創性的文風、獨特的視角、幽默且不乏深度思考的內容,引發讀者廣泛共鳴及社會熱議,全媒體閱讀量破億。為女性讀者引領一種嶄新的生活及思考方式,點燃只有同類才懂的生活情趣,也將陷入泥淖的中年婦女們拉出困境,一起情緒崩潰,一起哈哈哈哈。被讀者們稱為「中年摯友,人間指南」。

搶先試閱:〈心腹大患〉

【如果你結婚是為了擁有靈魂伴侶,那你是想多了。】

讓一個男人認真探討婚姻是很難的,從心理角度分析,男性一般不太願意在無解的事情上付出太多精力。女人就不一樣了,這就是為什麼一說起婚姻,女人總有一肚子話,男人總是稍稍露出苦笑。

/

有一次,老公參加了場同學聚會,回來後若有所思,竟要跟我探討婚姻。這可是稀罕事,已婚男人一向擅長探討汽油和利率的漲跌或各國發生了什麼政治事件,但這次不同,他看起來好像突然長大了。

他說他們的同學會是當年幾個關係好的大學同學每年定期的小聚,從一開始的十個光棍聚會,到後來大家說好有了老婆也要帶來,女朋友不算,必須是已經登記的。逐漸地,桌上男女比例開始持平。聚會最熱鬧的幾年,兩大桌都快坐不下了。再後來,有的說家裡的小孩沒人帶,於是他們還帶了孩子。再後來,帶老婆孩子來的越來越少。直到昨天聚會,你猜怎麼著?

又成了十個光棍的聚會。

他們吃飯的時候還特意聊起這事了,怎麼就如此統一地,像是約好的一樣,大家都不帶家屬了呢?後來他們總結出,也不是不想帶,是太太們沒太大興趣來了,而且她們之間早已形成了小團體,更喜歡女人之間的聚會聊天,呵,多少有點過河拆橋的意思。

不過也好,老夫老妻一起參加聚會,已經到了幾近尷尬的程度,在家都沒什麼話可聊,一起出門時還要裝作互相是對方的知己,好朋友之間再這麼演沒必要。據說同學中有一對夫妻,有次在聚會飯桌上就吵了起來,原因是男的在推杯換盞之後跟兄弟們講述了自己打算裸辭的心路歷程,而他的老婆居然是第一次聽到老公講這事,兩人開始爭辯起來,最後吵到拍桌而去。

唉,本是夫妻間的事,在家都沒溝通,在外人面前才冷不防地瞭解到對方動向,對於中年夫妻來說,這好像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這位現場暴烈的中年男人還跟我老公說:「老三(因為他在寢室排行第三),你們夫妻性格都好,肯定不記仇吧?平時也能經常說說笑笑,不像我們,兩口子脾氣不對盤,動不動就像乾柴烈火,不是那種乾柴烈火,是一點就著、易爆炸的乾柴烈火。」

我老公說:「我們夫妻倆是表演型人設立成功了,我們在家不也乾柴烈火,一點就著嗎?」也不知道那種無話不說是從什麼時候消失的,不過仔細想想,以前的無話不說也都是無聊的話,正事沒幾件,後來正事多了,孩子啊、工作啊、身體啊等等,正事一多反而不怎麼聊了。

他還聊起了他的一個男同事,據說在公司裡頗受女同事歡迎,新來的實習生妹子,不到三天已經請他幫著參謀買車了。他是真的受歡迎,看起來對女性溫柔體貼、知冷知熱、幽默,勁兒還特別大,一看就知道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極強,但他老婆跟他提離婚半年多了,他就拖著不離,原因是他找不到原因,只覺得他老婆沒事找事。

我老公對此百思不得其解,他捧著我新買的恐龍馬克杯,泡著八二年的板藍根,抿一口,說:「怎麼板藍根都比以前苦了?我還是想不通,他那麼受女人歡迎,怎麼還是照樣落得個被離婚的下場?女人的思路和男人的視角可能真是不一樣的,這有點像數學了,不懂就是不懂,怎麼講都不懂。你看啊,你們女人吐槽老公是直男,不懂女人,可結婚前你們也沒有在意這些啊,怎麼一結婚反而比談戀愛時要求還高。對你們的一些吐槽,說真的,我經常覺得很莫名,也很無聊。這些小事值得鑽進去想那麼多嗎?但結婚多年後我們這些男人也多少有點體會:重點不是值不值得,而是到底誰應該退一步。社會上有種聲音說『只要男人夠好,婚姻多數是幸福的』,這不就是說男人應該做那個在婚姻裡首先退一步的人嗎?從這個角度來說,倒不一定證明男人一定有錯,反而可以證明男人在婚姻裡更難,更需要犧牲自己啊!想當年,我們不也曾是彼此的心腹嘛,現在我們都淪落成什麼樣了。」

也許是板藍根度數到了,輕易不聊婚姻的男人,一旦聽他們聊起婚姻,就好像一個文學系教授聽一個幼升小的孩子認真地咬文嚼字一樣,又覺得好笑、幼稚,又不太忍心打斷。

其實說到我們曾是彼此的心腹,我沒覺得。說是心腹大患,還有那麼點意思。

/

這種問題我也被問到過,有次我參加活動,有位很年輕的讀者問我:「十三姊,你和姊夫平時相處也和文章裡一樣嗎?是不是在家裡也整天瘋瘋癲癲、嬉笑怒罵?」

你是不是也覺得這是個好問題?但是,整天瘋瘋癲癲、嬉笑怒罵難道正常嗎?設想一下,婚後十年的兩夫妻,如同校園戀人一般,世界無他物,眼中只有你,嘻嘻哈哈、纏纏綿綿,顧不上晚飯的菜還沒買,孩子的作業還沒打卡,即將到期的車險還沒落實,貓砂盆裡的屎還沒鏟。這不像騷動的愛情,像病友切磋武藝。

但這個問題有點不好回答。我說不是吧,怕她美好的幻影破碎崩塌。我說是吧,又怕說瞎話遭雷劈。我只能對她說:「哈哈哈哈哈哈,你小孩上幾年級了?」然後她立馬忘了剛才的話題,開始跟我談教育了。

一瞬間,話題從無解的酸腐上升到高尚的大格局,就像中年婦女把重心從老公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一樣猝不及防。

由此我又總結出一條人生哲學──對中年夫妻,大家不要問「你們在家歡樂嗎」、「你們每天都很恩愛嗎」這種類型的問題,請記住一個原則:大部分中年夫妻的婚姻其實差不多,呈現形式雖然可能多樣,但實質只有一種──還沒離。

這就是婚姻的張力與彈力,能屈能伸的夫妻關係才能持久,天天歡樂或天天不快樂都是一種病態。

/

據我所知,很多結婚多年後仍自稱「我和老公無話不說」的女性,主要原因就一個:她們的老公是「女性之友」,俗稱「會聊天」。

「無話不說」這事是要看運氣的,就像買彩票,你買到一張「女性之友」,恭喜你中獎了,如果買到的是「聊天殺手」,你就慢慢不想說話了。所以別以為「無話不說」是因為自己很善於溝通,其實你只是中獎了。

就這麼說吧,有的女人結婚了,比單身還寂寞。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女兒膝蓋疼了好久,她跟老公商量帶孩子去做個核磁檢查,她老公說:「沒必要,跟我打太極,多練練站樁就行了。」

已婚女性的溝通常態:溝通了個寂寞。然後她自己帶著孩子檢查、治療、做復健,全套下來自己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她又懶得去跟那個滿嘴都是太極的老公解釋這一切。

已婚女性解決溝通問題的方式:自己扛下了寂寞。

如果說各位結婚是為了擁有一個靈魂伴侶,那我負責任地告訴你,你想多了,大多數人結婚只是有了個肉體伴侶,而且過不了幾年,肉體就和靈魂一樣,有沒有伴侶都差不多……

我和女性朋友一天說的話和產生的共鳴與互動,可以碾壓我和孩子他爹半年的量。幾乎可以下結論:我就靠和同性朋友聊天來維持語言能力。如果哪天把我和我老公放逐到孤島上,我會訓練出和海龜對話的能力。如果我們一起被流放到黑龍江的邊疆寧古塔,我可能會和寧古塔成為知己。不是我不想和他吐露心聲,而是綜合分析下來我發現:不吐露的CP值更高一些。

和那位打太極的先生一樣,我家雲配偶「一招斃命」的功力也不淺。我在聊天群組裡和媽媽們熱烈討論選校問題、高中考試政策、綜合評量方法、教育方針、十年大計。為孩子的培養之路尋找指路明燈之際,他說:「你別玩手機了,我襪子呢?」「玩手機」已經和「缺乏運動」一起戰勝了「多喝熱水」,成了直男標籤。

婚前你儂我儂尚且受不了一句「多喝熱水」,婚後穩定的兄弟情怎麼可能願意聽他的「玩手機」和「缺乏運動」呢?但更寂寞的是人家也不是真的關心你是否玩手機傷身體、缺乏運動不健康,久而久之你會總結出一個真理:比起關心我,配偶更關心國際局勢。

我跟配偶說,我們家燈有點暗該換換了,他跟我說了半天某國領導人;我說有一把椅子晃得厲害該修修了,他跟我講了一下大盤走勢;我跟他說我想靜靜,他開始在我耳邊循環提問「為什麼兒子最近寫作業寫到那麼晚」,中間還時不時穿插兩句「我襪子呢」……

於是這就導致很多女人跟老公交流講究的是簡單、高效。說的話字數越少越好,時效性越短越好。所以,在當代婚姻中,大家更追求效率和安全。

大多數情況下,你若閉嘴,便是晴天。

/

古人云,夫妻當相敬如賓。我到現在才開始懂得古人的深意,他們的意思是:你倆反正也不怎麼熟了,何不把對方當成客人?其實古人是為了放過自己啊!

確實不怎麼熟,我老公有次看到我已經剪了三週的頭髮說:「咦,你頭髮怎麼了,是掉光了嗎?」呵呵,我沒生氣,更懶得解釋,我們這把年紀,甚至連吵架都懶得吵。你醞釀了幾個小時情緒,在心裡打了六遍腹稿,聲情並茂跟他吵四十分鐘,你會發現,你不過是吵了個寂寞而已。

就算吵架吵贏了,他也未必聽得懂,我勝之不武。更何況他會抓住你吵架時的語病、不分前鼻音後鼻音、有幾句話重複了三次以上等小問題來切入,但絕對不會想明白你吵架的中心思想和訴求是什麼。他彷彿是在向我證明:老公這種生物,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馬桶上。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出版 格十三《老公這種生物,身體或靈魂總有一個在馬桶上》

 
五眼聯盟!最強大卻最不為人知的情報共享網,持續影響全球局勢!
圖/商周出版
書名:《五眼聯盟情報組織的真實故事》

內容簡介:五眼聯盟是由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組成的國際情報合作組織,自1956年成立以來一直相互交換情報和技術,共同整合資源:從納粹間諜、二戰解碼專家、史諾登洩密,到烏俄戰爭以及中國的最新發展,持續塑造全球事件,影響著當今的局勢。

本書由知名英國國家安全調查記者兼電影製片人理查.克爾巴吉從與國家領袖,包括英國前首相德蕾莎 • 梅伊(Theresa May)和大衛 • 卡麥隆(David Cameron)以及100多名情報員的個人訪談,揭露自五眼聯盟成立以來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書中通過情報員、叛徒和間諜、目標人物驚濤駭浪的情報人生,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將跨越八十年的人、事、物串連起來,完整呈現五眼聯盟歷史和其複雜性。

作者介紹:理查.克爾巴吉,影片製作人與作家,曾獲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二度入圍艾美獎,專精國安領域研究逾十五年,在反恐影響與反情報等議題方面著述甚豐。理查也是屢獲獎項肯定的記者,2010年至2020年間擔任《星期日泰晤士報》國安記者。在那之前,曾任職於《澳洲人報》與《泰晤士報》。在《泰晤士報》工作期間,從事調查報導,亦擔任海外特派員。

搶先試閱:〈關鍵密報〉一九三七年冬,數千人在漢堡港上下貨船與客船,只見港內泊船如織,笛鳴震耳,陣陣傳來海水漂著燃油的味道。對於在地人潔希.姚丹(Jessie Jordan) 來說,這座十二世紀海港的風貌,自是再熟悉不過,它是歐洲中部最重要的跨大西洋貿易及觀光樞紐。然而,潔希卻想逃離這份熟悉,離開定居三十年的德國家鄉,去其他地方展開新生活。她與女兒瑪佳(Marga)及同名的孫女道別後,獨自在二月二日抵達港口,及時趕上開往出生地蘇格蘭的船班。當天後來發生什麼事,只能靠潔希前後不一的說詞與不太可靠的回憶拼湊起來。說法之一是,潔希從乘務員那邊得知汽船要晚一天才會出發,便離開港口寄宿在好朋友的家。另一個說法則是,她聲稱在前往碼頭途中,被人人聞之喪膽的兇狠祕密警察蓋世太保(Gestapo)官員攔下。總之,因為一時去不成蘇格蘭,最後被德國軍事情報局(Abwehr)吸收。該局是為希特勒執行反情報與破壞任務的德軍單位。潔希四十九歲,已作祖母,體格健壯,留著銀灰厚髮,容貌並不突出,不易被人認出的這一點是優勢,有利從事情報活動。另一個被德國軍情局看上的明顯優勢,在於她有英國背景,身分認同也很模糊。      

早在一八八七年十二月潔希出生前,潔希的父親威廉.佛格森(William Ferguson)便拋家棄子。她從離開格拉斯哥婦產醫院起,先由外婆照料五年,才由母親伊莉莎白.華勒斯(Elizabeth Wallace)接手照顧。此時,母親已改嫁一名膝下多子的鰥夫約翰.海鐸(JohnHaddow),從夫姓。潔希出生時,冠的是母親的姓氏,而非缺席的父親的姓氏。母親改嫁後,潔希便從原本的華勒斯,改姓海鐸。伴隨這股身分認同轉換的不安定感覺,在她年少時如影隨形,直到她因為受不了母親家暴逃家。母親因為婚姻不幸,拿她出氣。      一九○七年,潔希在丹地(Dundee)當房務員時,認識德國服務生卡爾.佛里德里.姚丹(Karl Friedrich Jordan),人生出現轉折。兩人相戀,潔希隨他移居德國,五年後結婚,改冠夫姓姚丹,入籍德國,丈夫卻在一九一八年七月命喪西部前線,獨留她與四歲女兒相依為命。不到兩年,潔希的美髮事業起飛,也找到第二春。然而,和鮑爾.邦卡登(BaurBaumgarten)這位德國佬的婚姻僅維持三年,便回復原本姓名潔希.姚丹,餘生不再改姓。      

潔希想當間諜,可不像是人生前後冠上四個姓氏如此簡單,而是身分認同的大轉變,是改變自己的效忠對象,不只背叛出生母國,背叛兩個前夫所屬的猶太人群體,也背叛她賴以維生且飛黃騰達的猶太人們。她在漢堡經營的三家髮廊,光顧的絕大多數是猶太女人。其中一個女人曾向自己的女兒表示願意「為德國犧牲」,潔希則表示從來不認為這個歸化的國度是自己的家鄉,德語說得不流利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反英情結高漲,每當被人「刻意惡意針對」時,總是讓她覺得被排擠,雖然這已司空見慣。她只不過希望「安穩過日,別讓女兒瑪佳的成長過程比自己當年更辛苦」。      

德國軍情局在吸收潔希以前,是否了解她動盪的人生經歷,不得而知。總之,他們於一九三七年二月初,在漢堡港以北十三公里處局內訓練她基本情報技巧,像是如何不動聲色收集英軍設施的基本情報,也允諾將打賞她。不過,金錢不是潔希這麼做的主要動機,而是因為愛看懸疑小說,覺得當間諜很刺激。加上她遷居蘇格蘭的號稱動機又可做為絕佳掩飾,說是住在蘇格蘭中部伯斯同母異父的弟弟威廉.海鐸(William Haddow)喪妻,她才會去當管家。二月底,她以完美假身分抵達蘇格蘭,號稱是要到這個久違三十載的國度開啟人生新篇章。威廉與瑪佳都不知道,這個潔希自認從孩提到年少時期帶給她苦難的國家,竟然將成為她試驗情報身手的地點。      

潔希迫不及待要以美髮師的假職業展開行動,所謂假身分,指的是情報員避免惹人起疑所設定的表面身分。她在報紙上看到喬麗髮廊的頂讓廣告,便於當年夏天到蘇格蘭東岸丹地查看髮廊,地點位於金洛克街一號。她想擴大髮廊營業項目,增加按摩與美容服務。這間髮廊距離南邊福斯灣(Firth of Forth)海軍設施四十英里,福斯灣是個河口,軍艦在此停泊與維修。潔希想刺探的軍事設施之一,是法夫尼斯(Fife Ness)的海岸巡防站。      

即使年紀將屆五十,潔希的幹勁不輸年輕創業者,為了要在蘇格蘭開展新事業,不惜在這個「勞動階層地區」不起眼的髮廊賭一把,和髮廊業主的出售委託人派崔克.羅賓斯(Patrick Robbins)碰面不久,便買下髮廊。整間店面的裝潢與商譽價值合計不過二十五英鎊,她卻很乾脆地以兩倍開價。羅賓斯透露,看得出她「非買這間店不可」,於是他就像個精明商人惜售,等她出更高價。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潔希以七十五英鎊買下,而且是以五元紙鈔支付,聲稱這筆錢是跟她住在威爾斯的阿姨借來。      店面在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易主經營,此時她已搬到蘇格蘭七個月。多數時候,她搭乘客運往返伯斯與店面,來回路程四十英里,宛如對美髮事業有熱誠與執著。為了隱瞞自己在從事情報任務,她聘請助理在她不在的時候顧店。其中一名助理是髮廊之前業主的嫂子瑪麗.柯蘭(Mary Curran),她很熟悉客人。柯蘭有所不知的是,潔希遊走蘇格蘭、英格蘭與威爾斯等地,為德國軍情局聯絡人繪製和拍攝國防設施。      柯蘭覺得潔希某些怪癖很有趣,像是嗜飲咖啡,以及晚餐愛吃魚。但令這名中年助理不解的是,潔希的英文有些奇怪,例如某次聽到她說想將店名取為髮廊姚丹。柯蘭認為取名為「姚丹髮廊」比較通順,潔希也認同。如此「顛倒語序」,加上店內四散的碎紙片,其中一片寫著「齊柏林飛船」(Zeppelin)引起柯蘭好奇。她不懂,為何常披長毛大衣、頭戴羽毛寬帽且注重流行的美髮師,會對軍事(特別是兵營)如此著迷,每次遠行時交代她顧店。直到潔希十月去了趟漢堡,終於讓她由好奇轉為起疑。潔希在德國待了幾天後,帶著女兒瑪佳回來。瑪佳已二十三歲,是訓練有素的女高音歌手,志在登上漢堡歌劇院舞台演出,卻因希特勒的反猶行動受挫。瑪佳的感情路與母親一樣差,一九三四年生下女兒不久,便與第一任猶太人丈夫離異,嫁給另一名猶太人,這更讓納粹當局懷疑她「有猶太血統」。為消除當局的疑慮,瑪佳來到蘇格蘭,希望取得祖父(母親尚未出世便離家出走的人)是蘇格蘭人的血緣文件證明。潔希自己從小是苦過來的,自然更渴望能讓女兒出人頭地。      

然而,潔希這趟德國行,目的不只是為了幫助瑪佳。讓柯蘭起疑的是,潔希帶回比當初買下店面多出四倍、約三百英鎊「裝潢鉅款」,甚至炫耀順利偷渡美髮用品卻沒被海關發現,誇口「動動腦袋就很簡單」。正當潔希說得口沫橫飛,她發現柯蘭跟客人說自己去德國的事,頓時怒不可遏,警告柯蘭「不得讓人知道」她出遠門的事情。這是潔希從事情報工作犯下的大錯之一,也就是違背聯絡人所吩咐的勿啟人疑竇。      隔月,潔希再度前往德國,又要柯蘭顧店,這讓柯蘭覺得不尋常,畢竟這個女人已經與德國斷絕關係,為何要這麼常回去。柯蘭於是將潔希遠行一事告知羅賓斯,也就是當初安排髮廊交易的人,羅賓斯輾轉通知丹地警方。潔希是德國間諜嗎?警方雖然對柯蘭提供的資訊半信半疑,還是安排臥底人員接觸潔希。丹地市警察局局長在調查檔案上提到,「為確認資訊是否屬實,指派一名女警和髮廊預約做美髮。她與姚丹女士碰面,對方告知可以預約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當女警告知當天無法前往時,姚丹女士便表示要到十一月二十九日才有空,因為這段期間都預約滿了。實情並非如此,因為根本沒有任何預約。」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七日夜晚,柯蘭憑直覺翻找潔希放在髮廊的皮包,發現潔希對軍營如此有興趣其來有自,裡頭有一張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地圖,並以鉛筆標記法夫尼斯岸巡站及蒙特羅斯(Montrose)軍營等軍事設施所在位置,標記之詳盡,不像是軍事迷的行為。柯蘭遂將地圖藏在衣服底下,偷偷帶出髮廊,由羅賓斯轉交丹地警方。期間潔希未對柯蘭起疑,也未曾想到要去找這張地圖。柯蘭最後物歸原處時,警方已將此事通知負責英國國安與反情報調查的軍情五處。      

軍情五處的前身是成立於一九○九年的祕密勤務局(Secret Service Bureau),旨在應付來自德國的國安與經濟威脅。德國在皇帝威廉二世的統治下,野心勃勃想在經濟與軍事上稱霸,以躋身世界強權,此舉卻會危害歐陸的和平與穩定。英國與歐陸僅一水之隔,難憑英吉利海峽阻絕威脅,故委由祕勤局的國內部門(日後命名為軍情五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與作戰期間,調查德國的情報活動。軍情五處在首任處長維農.凱爾爵士(Sir VernonKell)陸軍少將任內,獵捕間諜勳績卓越。一九一四年,英國加入戰局前夕,軍情五處對德國海軍情報單位「通訊司」(Nachrichten-Abteilung)策劃一場逮捕行動,逮獲二十二名幹員疑犯。其中一名幹員是卡爾.古斯塔夫.恩斯特(Karl Gustav Ernst),別名為「德皇的信使」,負責掌管德國情報頭子與潛伏英國的情報員之間的通信。恩斯特在被逮捕之前,一直冒充理髮師,在北倫敦的髮廊工作。隨著戰爭結束,德國威脅大抵停歇,等著軍情五處的,卻是另一場攸關自身存亡的拚搏:為了節省經費,軍情五處被要求與從事外國情報的軍情六處合併。這場官僚之仗雖是打贏了,軍情五處經費卻嚴重不足,紀錄顯示一九三○年代末該處人員僅二十六人。其中一人是「B分部」(B-branch)副主管蓋伊.李鐸(Guy Liddell),此人擅長圍捕納粹與蘇聯間諜,偶爾也招募諜員。李鐸領導整個安全勤務核心調查單位,透過與線民合作、監聽、截郵與跟監等方式從事任務。      

李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皇家野炮軍官,殊勛茂績,獲授軍功十字勳章。隨後在蘇格蘭場倫敦警察廳工作十二年,並於該廳職司國家安全的特別部門負責調查蘇聯共產黨人的顛覆活動。一九三三年,即李鐸加入軍情五處的隔年,他研判德國軍情局在希特勒掌權後,已從一個反情報勤務為主,成為積極從事海外情報的單位,對英國威脅與日俱增。據他推測,德國軍情局不斷在英國招募幹員,從事活動。果然,一九三七年夏天他們截獲一封寄往漢堡郵政信箱六二九、收件人是「桑德斯」的郵件,證實他們的疑慮。軍情五處早在一年前即接獲英國雙面諜的警示,知道這個德國地址是納粹情報員用來和漢堡那邊聯絡人通訊的郵政信箱,便向內政部申請搜索票,全面監控寄往這個地址的郵件,凡收件人為「桑德斯」的郵件一律截收,拆封瀏覽並複印。一九三七年六月,他們截獲一封未署名的郵件,裡面提及英格蘭東南方的艾爾德夏衛戍城的軍營及軍官康樂中心等資訊。李鐸手下深諳德語的威廉.愛德華.亨奇利庫克(Edward Hinchley-Cooke)陸軍上校研判,這封蓋有威爾斯塔爾加斯戳印的郵件是「蹩腳的情報行動」,便讓郵件繼續寄到原本的漢堡目的地。      

從軍情五處的備忘錄可以得知,「大約一個月後,從寄到相同地址的另一封信,得以判斷前一封寫信者的身分」,線索就在主信封袋內的第二個信封,裡面的信件提到後續一場納粹幹員會面的指示。更引人注意的是,第二個信封上的地址未完全拭除,寫著伯斯布萊德阿爾班尼地台街十六號,也就是潔希和同母異父的弟弟威廉同住的屋子。      

儘管軍情五處憂心德國在英國境內從事情報活動,當時執政的保守黨政府卻無意積極面對。早在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於一九三七年五月接替史丹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出任首相前,軍情五處已經提醒張伯倫留意納粹威脅,張伯倫卻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已讓英國損失一整個年輕世代,加上一九三○年發生經濟大蕭條,全國深受衝擊,無意和希特勒在軍事上作對。部分內閣首長如外交大臣安東尼.伊登(Anthony Eden)不滿張伯倫姑息希特勒,憤而辭職,張伯倫首相卻不為所動,要一直到一九三九年九月英國對德意志第三帝國宣戰,立場才改弦易轍。      

儘管張伯倫選擇姑息,軍情五處對納粹間諜的調查仍然持續進行,協同警方監視潔希的一舉一動,包括她往返利斯(Leith)的火車行程,利斯是「克爾蘭德號」(Courland)汽船開往漢堡的出發港。此外也關注她收發郵件的頻率,他們會截收其信件,封口以蒸汽燙開後,將內容拍照。軍情五處在一九三七年底調查期間,發現潔希收到的信件與包裹來自法國、荷蘭、南美洲與美國,且「所有實體文件都是寄到姚丹女士位於丹地金洛克街一號的髮廊」,唯獨一封裝有五英鎊的信是寄到她位在伯斯布萊德阿爾班尼地台街十六號的家。這些信件與包裹似乎都不是給她的,她只是個管道,軍情五處稱她為「一個信箱」,負責將郵件轉寄給德國情報單位與旗下位於其他國家的情報員。德國軍情局透過這種做法降低幹員被捕風險。軍情五處擔心潔希是「德方『潛伏』計畫一份子,開戰時會展開行動」。      

潔希轉傳的數十條德國情報訊息中,連續幾封信件的寄件人是「皇冠」。其中一封日期是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七日,內容提到某個邪惡卻不自量力的計謀,打算竊取美國軍事機密,要從紐約多登堡(Fort Totten)軍事基地司令伊格林(Eglin)陸軍上校那邊取得「美國大西洋沿岸防禦機密計畫」。根據「皇冠」的提議,會在曼哈頓一間飯店召開「辦公人員緊急會議」,請上校帶來防禦計畫,由「皇冠」現場「壓制」上校,「強行」奪取文件。李鐸聽完處內調查人員的報告後,雖嫌計謀「過於粗糙」,卻不敢等閒視之。他深思這會對處內執行中的調查造成何種影響。倘若經由美國駐英大使館向美方政府密報,可能會破壞軍情五處正在進行的潔希調查案,也不能確保皇冠會被逮捕。皇冠究竟是誰,迄今他們仍然一無所知。將近兩週後,李鐸與部下做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除了進一步強化與革新英美兩國情報分享的根基,也在無意間為日後全球最強大情報網的五眼聯盟立下基礎。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理查.克爾巴吉《五眼聯盟情報組織的真實故事》

 
機上怎麼沖廁所、連網路?背後有學問!
飛機以時速約800公里在空中飛馳時,如何連上網際網路讓乘客上網?在地面上大家用水沖馬桶,但飛機上的馬桶好像不是用水沖,如何在高空運作又能避免異味?深入了解在高空進行這些日常活動背後原理,會發現很了不起。在高空進行任何活動,難度是在地面的兩倍。

生命的禮讚 紫斑蝶追追追
每年秋冬,當東北季風吹起,一波波冷氣團來襲,全台各地的紫斑蝶悄悄地在島內遷徙,數十萬隻的紫斑蝶聚集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山谷度冬,形成紫蝶幽谷。當天氣漸暖,紫斑蝶們再次動身,啟程北返,每分鐘數以萬隻的蝴蝶通過國道,壯觀的景象令人驚嘆!就讓我們一同追逐那迷人的紫色身影,感受生命的喜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