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個月以來,科技業最受矚目的話題莫過於ChatGPT,無論是軟體、硬體或是服務相關產業,皆密切探討此新應用可能帶來的衝擊,許多觀察家、投資者甚至預測ChatGPT將威脅以搜尋引擎起家的Google。ChatGPT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能在科技業景氣低迷之時,引起如此軒然大波?這又跟近代科技業的鬼才馬斯克(特斯拉創辦人)有關。ChatGPT是由一個人工智慧研究公司Open AI所開發的對話式聊天機器人,透過自然語言處理模型,當使用者以文字輸入提問或敘述,ChatGPT可分析文本的意涵,再輸出結果給使用者。除了基本對談與資料搜尋,ChatGPT也可進行問答、資料分析、產生程式碼和除錯,甚至有撰寫論文、小說劇本的能力。其技術基礎一般稱為生成式人工智慧。
重點是,根據UBS研究報告,此款應用程式推出以來,在2023年1月的活躍用戶數已達1億人次,為史上最快的用戶數成長速度。在過去的歷史中,抖音(TikTok)花了九個月才達成這個里程碑,而Instagram則花費了兩年半的時間。不但如此,ChatGPT的使用人數仍在持續快速成長,根據Similar Web的數據,去年12月下旬ChatGPT的單日平均用戶數約1,000萬名,今年1月則為約1,300萬名,至今年2月初已經超過2,500萬名。相信在近期各界瘋狂關注下,往後的數字只會增加得更快。
在網路世界中,能吸引流量者往往具有更好的機會能掌握潛在商機。因此,各界對ChatGPT的關注瞬間爆發,更為原本因產業景氣低迷的科技業,注入創新的活力。不但產學研各界躍躍欲試,連我國的科技主政單位,也提出要發展台灣版的ChatGPT,打算運用台灣的繁體中文優勢,成為行銷國際的切入點,也避免因中國大陸介入所引起的「偏見」論述。
網路和數位科技的演進愈來愈快,從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運算、大數據、資安、5G╱6G等的技術交錯疊代演進下,當可預期會有愈來愈多的創新應用快速問世。去年由Meta(前Facebook)所引發的元宇宙熱潮,到今年由Open AI所掀起的ChatGPT及相關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在在都反映了此一現象。
但台灣如何因應如此高速變動的科技趨勢?單就科技與產業的發展來看,如元宇宙、ChatGPT等應用,所需的研發與營運資源、商業模式與生態系建構能力等,是否為我國政府與產業所能負擔?以ChatGPT為例,根據估計,其模型訓練與營運所需的算力,需使用國際級公有雲資料中心才得以支應。我國如果打算開發自有人工智慧軟體,若沒有相對應的高速運算資源支應,只能使用如Google、AWS或微軟等國際業者資料中心資源,那不正是將大筆科研經費用在採購外商的服務上嗎?如果要用國內的算力支應,現有國網中心的資源是否足夠?面對未來發展台灣版ChatGPT所需的算力,政府是否有配套計畫要擴充更多高速運算資源?又當政府與產業大量後,自有版本的生成式人工智慧軟體,找到可永續營運的商業模式並在市場存活的可能性有多高?
這些提問並非意在唱衰我國科技產業投入如ChatGPT或元宇宙的發展,而是希望提醒各界,台灣的產業發展基礎與中國、美國等不同。雖然我們有台積電般的國際領先企業,但整體而言,在強調規模經濟與網絡經濟的網路數位世界中,無可諱言,我們是後進者,並不具有領先地位,也不具市場規模優勢。面對此類由矽谷等美國新創企業所帶動的創新熱潮,我們思考的方向應非me too策略,而是找到我們在整體價值鏈或生態系中可以切入並扮演的角色,進而掌握關鍵的發展環節與契機。要做到這點,不應一窩蜂跟風來思考,而是需要各界更多理性互動和腦力激盪,共謀台灣產業在這波數位創新風潮下的發展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