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山老鼠到新竹觀霧國有林地盜伐,且設陷阱捕獲台灣黑熊成體(雄性),獵殺後食用的事件。此消息一傳出,不僅造成民眾譁然,嫌犯與被山豬吊困住的黑熊合照曝光,更是令人憤怒且不捨。畢竟,經過政府和民間的努力,近年台灣黑熊儼然成為極具代表台灣意象的野生動物之一,公仔文創創作淹腳目。不過,隨處可見熊的盛況,對照近年來的熊落難新聞,我們會不會產生了「保育有成」的假象?台灣民眾普遍對黑熊有好感是無庸置疑的,這一部分歸功於迄今鮮少重大的人熊衝突產生,加上傳統原住民文化多有禁獵黑熊的習俗,如此社會氛圍極有利於保育瀕危物種。然而,保育進展似乎未完全如我們所預期,因為這已是今年第三起台灣黑熊躍上全國版面,前面兩起分別是4月20日台東海端地區部落民眾通報錦田母熊受困山豬吊,3月17日花蓮南安地區一母熊肚破腸流陳屍於民眾工寮旁。
早先「南安小熊」的通報和成功救傷野放,可謂樹立了台灣保育史上的里程碑,自此陸續有民眾通報二起失親孤兒熊,以及二起山豬吊陷阱誤捕黑熊的紀錄。民眾願意通報,表示對於保育的認同,這和二十幾年前我剛開始研究黑熊時,不少人不知道台灣有黑熊或是還有黑熊的情況迥異。而以往陷阱上若誤捕到黑熊,獵人也常會因為害怕或有利可圖,進一步獵殺牠,或是置之不理,任其死去。
在過往二十餘年的野外研究和救傷過程中,三十隻黑熊成體或亞成體(不包括幼熊),有二十隻因人為傷殘甚至致死。我常常在想,下次又會輪到哪隻黑熊受難呢?我們所看得見的新聞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否則為什麼自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將台灣黑熊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名單內,迄今三十年,在多數地區並未見到族群明顯回升?此外,族群存續分析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就僅數百隻的小族群而言,一年獵殺二、三十隻黑熊便可能造成相當的衝擊。
台灣黑熊目前分布約占本島面積的四分之一,根據近年增加的「有熊通報」,確實很容易教人以為族群數量增加了。可是,其中很多通報(如叫聲、痕跡、黑影)經查證後,根本都不是黑熊。除此之外,這些真正的有熊通報也有地區性的差異,因為多數仍發生於花蓮南部、台東中央山脈山區,尤其是玉山國家公園及鄰近山區(包括向陽山屋)。
舉例來說,在近年來的全島性調查裡,我們利用五百公尺的樣帶搜尋熊痕跡,發現頻度以玉山國家公園最高,占46%,遠高於雪霸國家公園的12%、太魯閣國家公園的2%。早期拉拉山和司馬庫斯一帶,也是傳聞中的熊窟,但如今均已盛況不再,相對鮮少發現熊的紀錄。而大雪山地區的黑熊,更有38%被發現曾誤中陷阱再逃生,因而斷掌或斷趾,且族群甚至出現低遺傳多樣性。
這些層出不窮的窘境、長期累積的調查數據,應該足以讓大家正視台灣黑熊的保育處境才是。自我開始研究以來,在相關管理單位和民間組織的努力下,國人對於台灣黑熊和保育的認識已有一定程度的進展,這是很令人欣慰的。不過,目前台灣黑熊的狀況,若要達「下架」保育類的名單,恐還需要各界用更積極且務實的行動面對當前的各種挑戰,方不辱「台灣有熊國」之美譽。
如同近日北極熊科學家說:「我很清楚,我們說出了很嚴峻的事實。但是我們也還有希望,如果我們改變行為,北極熊不會注定全數滅絕。」期盼大家一起繼續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