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鏡前1秒鐘鏡後10年功 描繪精彩職場美景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5/26 第52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鏡前1秒鐘鏡後10年功 描繪精彩職場美景
讀懂數位轉型 讓傳產實力從小兵變將軍
 
鏡前1秒鐘鏡後10年功 描繪精彩職場美景
文/吳昭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我從2013年離開職場後擔任專業講師,因緣際會愛上鐵道攝影,而這幾年為了記錄整個台灣鐵道與歷史,至少繞行台灣10次以上。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直覺上會認為以現在手機這麼方便,到處都能隨手隨拍,拍個火車有什麼大學問?

其實拍攝火車還真的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為火車是屬於動態的「被攝體」。所以,拍攝之前就要依照現場的環境與氣候條件,思考如何構圖,接著則是依照構圖,思考要採用廣角、長距離、標準距離的焦段與鏡頭。

還記得,自己還是菜鳥時,經常因為沒有事先把功課做好做滿,結果錯過瞬間捕捉火車在鐵道奔馳的美麗畫面,再不然就是,沒有事先思考要用什麼角度拍攝,當碰到需要相關的鏡頭時,卻忘了帶相應的交換鏡頭,讓人扼腕不已。

這情境是不是跟我們在職涯歷程非常相似?當我們是社會新鮮人時,對某個工作產生興趣,往往只是基於薪資福利、企業名氣等表象條件,很少在投遞履歷時,事先真正的深入去了解:該企業生產的產品、他們服務的顧客,以及組織文化。

當我們已經成為主管時,很少會以有效的人力資本或資源整合,以及風險與危機等俯瞰視角,反而經常是計畫的開始只想到好處與優點,因此遭遇到無法預期的狀況,就會進而讓整個計畫停擺。

一招半式VS.十八般武藝

回到鐵道攝影,在拍攝時鏡頭焦段是非常重要的。光是以鏡頭來區分,可以分成廣角端、標準端、長焦段端等。每種焦段設定都是依照自己思考的構圖與當下實際的狀況。

除了要在對的時機點,搭配對的交換鏡頭之外。在拍攝的當下要去選擇光圈的大小,以及快門的速度,而這個時間點又是瞬間即逝,如果因為無法判斷正確,而造成錯誤的選擇,將會造成整張照片曝光過度或不足。而這些的瞬間抉擇正確與否,都成了整個作品最後的結果。而且一旦抉擇就很難有時間去修正與更改,這些就是我們所謂的經驗累積,也就是能力的培養。

職場也是一樣,畢業生取得大學、研究所文憑只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後面要選擇進入什麼產業?擔任什麼職務?學習或歷練什麼領域?端看個人的選擇。在馬斯洛(Maslow)5大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職場人的職涯發展會隨著年齡成長,產生不同的需求。要滿足這些需求,就需要有不同的能力。

尤其在現今技術變化很快之下,過去經驗的累積如何轉化為應付未來的技能,就需要倚靠平時的學習與運用。就以人脈的累積為例,俗話說:「30歲前靠個人能力賺錢;40歲以前靠整合能力與資源賺錢;40歲以後,就是靠人際關係與人脈在賺錢。」不無道理。

再以職能來說,因應顧客需不斷Update能力已經是職場新常態。但觀察周遭還是不少人以一招半式闖天下,而不屑於擁有十八般武藝,認為是半調子,什麼都會,什麼都不會,沉迷於過往成功的經驗之中,其實故步自封,也許就錯失另一道職場彩虹。

堅持 並非將錯就錯

在這幾年追火車的經驗中,要拍到一張自己覺得不錯的作品,往往要經過很多次的失敗,而要經歷的失敗次數與付出時間的多寡,仰賴自己平日投入學習的程度,以及準備功夫成正比。以往經常在拍攝時,事先做了完整的規劃,也帶了整套的交換鏡頭,卻到現場時發現沒有任何奇景可拍,只好敗興而回。

相同的,我們在職場工作也是一樣的,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很順利,甚至一開始就碰到不斷的失敗與打擊。有句話說,「年輕時挫折越多,未來就越能忍受挫折。」相反的,「年輕時挫折越少,未來就越難忍受挫折。」新世代年輕人比上一代聰明,但很多是在父母親呵護下長大。所以,從小比較少自己去面對挫折,還有處理挫折後如何爬起來繼續往下走,因此影響進入社會後,面對挫折的抗壓性,而這恰巧是在職場工作成敗最重要的關鍵。

個人如此,企業經營亦是如此。企業從創業開始,就像跑馬拉松一樣,要能堅持到壯大,過程中會碰到一波又一波的挑戰,挫折與失敗隨之而來。需要企業與組織有所作為去度過難關,將所碰到的問題,逐一解決與突破。如果因為挫折失敗就灰心,裹足不前而輕言放棄,企業與組織,就可能成為被淘汰的一員。

尤其對於領導者而言,要能在變動快速的環境做出正確決策,如果沒有讓部屬「資訊共享」、「狀況共有」,隨時獲得第一手資訊與報告。只有靠領導者憑個人意識做出抉擇,是很難在第一時間作出修正,減少錯誤所造成的傷害,更難挺過內外部環境影響的打擊。所以,堅持並非將錯就錯,而是在錯誤中學習修正,調整步伐,帶領團隊繼續向前走!

自己構圖職場風景

我想「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不管是放到哪裡都是真理名言,不論是職場上成功的人,或是能夠拍攝出令人「讚聲」的相片,都得靠平日扎實地準備與努力。機會有時候更需我們努力去爭取或創造,畢竟機會鮮少會直接掉下來的,多一分爭取就多一分希望,準備越充分的人,就越能抓住與掌握機會,這是不變的道理。所以我們可以把職涯看成像攝影一樣,由自己來決定,想拍出什麼樣的相片。而結果是不是有如自己所期望的,那就得看平日自己的準備與累積的創新能力。(本文作者為現任專業講師,鐵道攝影師,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資深講師。)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1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讀懂數位轉型 讓傳產實力從小兵變將軍
文/銀河互動網路領航員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數位轉型對傳統產業來說應該算是相當熱門的議題,台灣傳統產業多數都是製造業,因此在製造業大量轉移到中國跟東南亞後,轉型就已經是台灣傳統產業在不出走前提下的必經之路。

談到製造業類別的產業轉型,比起先前大量輔導開設觀光工廠的做法,數位轉型實際上才是最適合製造業的轉型方向。因為觀光工廠的本質其實是觀光業,雖可稱為傳統產業,但卻與製造業有相當大差別,貿然導入反而會造成許多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必須額外增加人力,甚至投入更多新資源,這對企業來說都是「有負擔」的轉型。

然而數位轉型卻與觀光工廠轉型方式不同,主要是在評估企業既有資源及人力前提下,導入數位工具或數位行銷進行數位優化,進而實現產業的轉型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今日相當多製造類的傳統產業,改變原先的代工模式並轉為自有品牌,再透過電商進行數位行銷。令人好奇,此舉是否算是數位轉型?答案是:「算」,但並沒有完整實現精髓。而這些傳統產業即使已下定決心準備投入推動數位轉型,也必須先思考轉型後企業是否因此解決問題?又或者只是為了轉型而轉型?

傳產拚數位轉型 必要性在哪?

談起傳統產業在數位轉型方面最常見的阻礙,無非就是二代或三代接班後,新一代想要導入數位轉型,但是長輩或資深員工無法理解,因此在推行時有相當大的難度。

探究形成這些阻礙背後的關鍵角色與成因,有部分是來自於老一輩經營者,而且這些人可能都正擔任企業高階主管,如果企業於目前營運上並沒有急需解決的問題,自然也很難讓內部成員理解轉型的急迫性與必要性。因此,在此前提下若強行推動數位轉型,對於這些成員而言,他們既無法認同轉型的必須性,再加上為了數位轉型又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甚至還會進一步嚴重影響他們已經認可或已成習慣的工作模式,必須配合調整工作型態,此時在數位轉型的推展過程中引起非常大的反彈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然而,如果企業確實因為趨勢轉變,造成訂單減少、營業利潤明顯降低,這時若導入正確數位轉型方向,可能單在執行數位行銷工具導入及數位優化階段,就能明顯提昇績效,在此狀況下要說服企業內部落實完整數位轉型,就容易得多。

因此,有相當多傳統產業的第二代、第三代,在面對無法有效推動數位轉型的狀況時,普遍會將問題歸咎於世代差異或長輩不支持,但他們卻沒有深入思考是否有轉型必要性?如果企業沒有存在非得轉型不可的問題,這些行動反而是將數位轉型變成假議題而做虛功。真正找到數位轉型需求,再來思考該導入什麼轉型方法及策略,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

轉型關鍵 善用數據推動優化

縱觀製造業的數位轉型方式,常見的做法就是由原先的代工轉而發展自有品牌,並利用電子商務做銷售;又或者是透過SEO、商貿平台等數位行銷工具將商品上架到蝦皮、阿里巴巴或Amazon等電商平台,以觸及潛在消費者。但嚴格說起來,如果只是使用數位行銷工具、將官方網站進行SEO調整,以便讓國內外客戶更容易找到自己,其實還不算真正的數位轉型。使用數位工具只算是拿到數位轉型門票,構成轉型與否的關鍵在於企業是否實際獲得優化。

無論是透過數位工具從B2B轉為B2C銷售,又或者直接以工廠形式進行DTC行銷(直接面對消費者,Direct To Consumer),甚至只是透過數位方法於線上觸及更多潛在客戶,行銷人員都應該思考透過數位轉型,可以獲得哪些「數據」作為優化方向。

不同於傳統行銷模式,數位行銷最大的差異化優勢便是所有行為都可以被數據化追蹤。如果行銷人員只懂得分析數據指出好壞,那事實上跟傳統產業過去做法並沒有太大差異,只是資料的來源從原先的紙本線索變成數位資訊而已。

當傳統產業準備推動數位轉型,該考量的目標除了應用數位行銷工具來解決問題,更應該包含運用全面化數據、建立完整優化策略的部分,藉此針對每個成效不佳的階段來發掘背後的問題、成因及解決方案,並在即時修正後立即獲取新數據,再投入下一階段的優化行動。

鎖定轉型目的 才能找對方向

數位轉型已經是近幾年業界的熱門探討議題,但不少製造業者提及數位轉型時,普遍對其的反應都是又愛又恨。愛的是這些企業相當清楚如果不轉型,可能就得等著被市場淘汰;而恨的無非就是對於數位工具及技術不熟悉,造成多數企業在推動數位轉型過程中遭遇許多難關,甚至少不了被騙等不愉快的遭遇。

相當多傳統產業對於數位轉型常會產生一個迷思,認為必須將其聚焦在工具及技術應用的導入,反而沒有意識到透過數位工具應用,企業可以「獲得什麼」。當企業被這類迷思所誤導,忽略了數位轉型最重要的目的,就可能離轉型的益處越來越遙遠。

例如:當企業的問題其實是在於訂單量減少,或者是於疫情衝擊下失去展會等觸及客戶的管道時,那麼最需要導入數位轉型的方向,應該是增加數位行銷管道並優化行銷成效,而非於硬體面投入大量成本。如果單就製造業來說,將產業流程全面數據化監測或是計算出最佳化進銷存模式,透過減少成本及倉儲浪費也是值得納入考量的解決方向。

當可以做到基礎數位工具導入、數位優化成效後,企業的下一步就能再思考該如何利用數位新技術讓整體成效更放大,甚至是打造自動化數位流程,落實全面數位轉型。

而傳統產業在推動數位轉型的過程中,即便沒有藉此發展出企業第二曲線,也能換個方向思考是否可以透過數位轉型,於既有資源或營運項目建立更多成效。舉例來說,如果單純從製造業建立自有品牌,並透過電商形式銷售商品,那並非是數位轉型,充其量只是導入數位工具,因為製造業品牌跟電商品牌並非同一個事業體。頂多只能說企業轉型方向是希望透過轉變銷售模式,改變原先代工業務已經沒有競爭力的問題。如果實際上代工或是製造業還是具有相當高的利潤,那麼比起導入電商銷售,透過數位行銷觸及更多潛在客戶可能是更適合的作法。

製造業延伸出電商品牌,本身就算是發展出第二曲線,如果能再加上數據分析來提高銷售量,那麼就能算是進展到數位優化。後續假使還能進一步透過數據收集工具整合製造、電商2個端點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改善原料進貨、庫存管理、生產流程及銷售並全面優化整合,就可以說這個以製造為主的傳統產業,已經達成利用全面數位化做到降低成本、提高績效,進而落實數位轉型的目標。

5G、區塊鏈 開啟企業新起點

想要順利導入數位轉型也不可忽略新的數位科技,自動化工廠都已經是過去式,接下來的數位轉型重點除了人工智慧及區塊鏈發展外,將以5G為基礎,進而從物聯網、車聯網延伸出更多數位場景。

對一般企業來說,如果可以直接導入最新科技進行數位轉型,當然是最佳解方。例如:依賴大量人工的營建業,本身就存在供應鏈長、節點又多的特性,如果企業能夠利用區塊鏈技術賦予更多信任價值,絕對可以為品牌帶來更多獲利。

早已被視為黃昏產業的紡織業,同樣有企業藉由導入人工智慧,有效減少製程繁複性,進而提高企業競爭力,甚至還進一步將人工智慧延伸到一般市場應用,於B2B業務中發展出B2C市場的第二曲線。

如果無法真正導入新科技進行數位轉型,傳統產業也應該了解目前數位科技發展,比如車聯網跟物聯網可能於未來成為民眾生活的重點場景,即便企業本身沒有掌握5G、物聯或車聯網技術,也該思考如何進入數位行銷場景,讓新技術成為數位優化支點,才有機會享受到數位轉型趨勢的紅利。(數位行銷延伸閱讀請連結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1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