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冠疫情順延一年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已在10月31日揭幕。本來環保專家認為,由於疫情減少人類經濟活動,溫室氣體排放量速度應該慢下來,可是自從疫情平復,經濟反彈恢復後,排放量卻大為增加,因此這次大會格外受到重視。這次大會的最重要目標,就是到本世紀中葉,確保全球碳排淨零,設定不得超過1.5°C升溫目標,許多人都說,COP26將是拯救人類免於氣候災難的「最後一次機會」,但是環保專家的「悲觀警告論」,多次被政治人物所忽視。很多人擔心這次也不例外,將重演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的失敗。
歐洲國家目前減碳走的最前面,訂出高目標,譬如歐盟在2030年時,要減排61%,英國減排目標更達65%至75%間,但最令人失望的是兩個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與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之前曾承諾,美國的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的水平減少50%,但這要靠1,500億美元的清潔電力計畫,透過補貼,讓國內的煤與天然氣電廠每年發電量的4%,用清潔能源來取代,可是由於國會反對,拜登在參加氣候峰會之前,這個計畫並未成形,拜登等於是空手而去。
中國大陸原本目標是「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近日開始嚴格執行,才發現目標與實際情況之間的落差,許多地方出現缺電、電價暴漲;COP26主席國的強生首相開會前,曾與習近平通了很久的電話,希望中國能將排碳量達頂峰的時間點,從2030年提前五年,但未獲習近平的承諾,習反而告訴強生已開發國家應該負起更大的責任。
G20峰會正好在COP26之前舉行,其成員國的總排碳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三,原本被寄予厚望,可是7月的G20成員國環境部長集會,沒有達成協議,G20峰會雖然在聯合公報中,同意努力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卻缺乏具體行動綱領。
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並不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方,可以不受規範約束,但是依據國際能源總署2020年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統計資料,台灣2018年CO2排放總量為257.0百萬公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77%,全球排名第21位;每人平均排放量為10.83公噸,全球排名第20位。
氣候變遷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倖免,不只是會導致極端天氣與氣候異常,全球暖化將使融冰增加,導致海平面上升,根據預測,到了本世紀末最多可能上升2公尺,不僅許多台灣在南太平洋與加勒比海的邦交國,深受其害,台灣西部沿海低窪地區,恐怕也難逃淹水之苦。
在此同時,部分腳步快的國家如歐盟,已經在積極籌畫「碳關稅」,未來其他國家或地區要向歐盟出口商品,就必須付出額外的關稅。其實嗅覺敏感的台灣企業,老早就察覺到這個趨勢,全世界最重要的ICT產業都在台灣,當台灣電子公司的大買主,如蘋果、Google、亞馬遜等,皆積極響應淨零時,台灣不可能自外於全球供應鏈的「綠化」,這也就是台灣重量級的八家科技公司,包括:台積電、台達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宏□、和碩、華碩,已經組成了台灣氣候聯盟,預備以集體的力量,因應未來的制度與市場變遷。
台灣因以火力發電為主,減碳政策並不積極,目前的減碳目標,以2005年排放量為基準,2007年碳達峰,到2030年時減排20%,我們認為是遠遠不夠的,尤其在COP26結果難以樂觀之際,台灣更要盡自己一份力。雖然加快減碳時間表,會衝擊到經濟,不過更重要的是,台灣是地球的一份子,應趁此機會向國際宣示,台灣會盡自己的義務,負起應當有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