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一七年十一月九日,習近平對到訪北京的美國總統川普如是說,意思是中美可以共存。
今年七月八日,拜登總統的國安會中國組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出版新書《長期棋局:中國取代美國秩序的大戰略》。它被七月十七日的《經濟學人》封面文章〈拜登新中國政策〉引為依據。文章說:「杜如松認為美中關係是零和競賽。他呈現的兩國未來是摩尼教觀念下民主與專權的鬥爭,而不是共存。」摩尼教認為善惡勢不兩立。
十月廿一日,《金融時報》報導中國於七、八月兩次試射可搭載核彈頭的極音速飛彈,在大氣層中或頂部,以五倍音速飛行,能躲避最先進的雷達系統。先繞地球一圈經美國不設防的南極,再朝目標巡航下降,最後出現約卅二公里誤差。美國軍事與情報官員對此科技進展感到「震驚」。拜登廿日被記者問到,是否擔憂中國的極音速飛彈?他回答「是的」。
十月廿一日,美國國防部表示,美軍當天在阿拉斯加太平洋太空港進行遠程極音速飛彈試射失敗。CNN十月廿二日稱這次失敗是美國與中俄競爭發展極音速飛彈的一次挫敗。中美一成一敗,差距拉開。
十月廿三日《經濟學人》訪問在北京「卡內基清華全球中心」的華人核子戰略學者趙通。為何中國要發展這種核子武器以及在甘肅沙漠新建兩百多座飛彈發射井?他說:「北京相信核武力量可逼迫美國接受與中國和平共存。」
十一月七日,也就是拜登與習近平視訊高峰會議一周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接受CNN訪問時說:「美國不尋求與中國冷戰,也不求圍堵中國,而希望與中國和平共存。」
在美國國安會,蘇利文是杜如松的長官。蘇揚棄了四個月前杜出版新書中對中國戰略的大方針。拜登政府對中國戰略大方針由七月的「零和競賽不求共存」大幅擺盪至十一月的「和平共存」。為何?
難道果如趙通所說中國上升的核武力量逼迫美國接受與其和平共存?
一九九○年前蘇聯解體,結束了美蘇自一九四五年以來的冷戰。事後這四十五年被稱為歐洲幾千年來最長的和平。諷刺的是和平的果實來自對峙美蘇兩陣營所擁有可毀滅地球多次的數千枚核彈頭。兩陣營間任何小型武力衝突都可能升高引爆核子大戰。
去年十月卅一日和今年一月八日,美國最高將領參謀聯席會主席密利因擔憂川普總統對華開戰,而秘密致電他中國的對口中央軍委參謀長李作成。密利要避免的是中美核子大戰。
今年十月二日南華早報報導,去年不遲於八月,解放軍已下令中方艦艇不得對美方艦艇開第一槍。北京要避免的也是中美核子大戰。
中美當時外交冷凍,而軍方連絡不斷。因為,中美即使因不同國家利益而爭鬥,避免核戰是中美雙方最重要的共同關切。
是以美國務卿布林肯三月所提跟中國「合作」、「競爭」之外的「對抗」一詞,五月後自拜登政府發言完全消失,取代的先是避免衝突、後加和平共存。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著有《核霸》及新書《框外天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