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高價買電 台電挨轟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爸媽的育兒神器、育兒神隊友【育兒生活Mombaby Lifestyle】,讓爸媽輕鬆自在,寶寶開心成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3/04/25 第559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高價買電 台電挨轟
記者林海、鍾泓良/台北報導聯合報
受到高溫及部分機組故障影響,台電十八日啟動需量競價,更以每度十元高價向民間購電。此舉引發民進黨立委質疑,明明可以用較低價格購買,高價買電引發的輿論讓執政黨「背黑鍋」,經濟部長王美花、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回應會再檢討,未來向民間購電價格可否不用買到這麼高。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天找來經濟部、台電針對台電強化電網韌性相關計畫進行專案報告,陳亭妃、陳明文等多名民進黨立委砲口對內,質疑向民間購電「買太貴」。王美花指出,需量競價機制從二○一五年就開始,如果民間可以調配就可向台電報價,最高每度十元,並非每一度都用十元購買。

儘管台電的需量競價措施最高出價每度十元已經被質疑價格過高,但台電本月起又推「需量反應」加碼價,每度收購費上修到十四元,創下歷史新高。台電解釋,這項措施與需量競價不同,也只會在機組故障或天氣過熱時才啟用。

根據台電所提修正版「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凡參加「即時性調整用電」保證型用戶,在供電緊急時使用自備發電機、或調整製程減少用電,每度收購費上修到十四元。

陳亭妃質詢問到需量反應措施是否會變成常態?王美花說,四月十八日為今年第二次啟動,上次為三月廿三日,但十八日迄今未再使用需量反應,最主要還是機組故障才會用。

至於過去是否曾用十元買電,王美花坦承有,她說,需量競價就是「買保險」,維持一定備轉容量率以上。此外,去年啟動需量反應措施僅占台電成本的百分之○點一七,以台電去年發電成本約九千億元來算,僅約十七億元。

經濟部次長、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指出,去年啟動需量競價平均價格為每度二點九五元,十八日啟動平均價格為每度五點二元。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也說,當天機組故障,而台電為了讓備轉容量率維持在百分之六以上的「黃燈」,才啟動需量競價。但立委陳明文不滿地說,台電用十元最高價買電,導致執政黨「背黑鍋」,應該要檢討購買機制。王美花、王耀庭坦言會再檢討,看未來可不可以不用買到這麼高。

 
民眾黨批:「綠能複合體」包裹綠金
記者歐陽良盈/台北報導聯合報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昨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盤點整體能源政策,務實解決缺電問題。立委賴香伶指出,國內用電需求增加,政府只能以綠電追趕愈發嚴峻的用電需求,「昂貴的綠電到底是政策性放任,還是結構上真的降不下來?或購電成本任廠商予取予求?」她並質疑過去「黑金」如今轉換為「綠金」。

賴香伶指出,根據經濟部二○二一年度公布的資料顯示,無論尖峰負載還是全國用電量,每年都成長百分之二到三。國內用電需求量增加,加上產業發展性的考量,政商於是轉向用昂貴的綠電,追趕愈來愈嚴峻的用電量,希望藉此補足缺口;「綠金」利益隨之而來,包裹在綠電、能源轉型的糖衣下,特定企業、政府公權力與地方勢力結合成為「綠能複合體」。

賴香伶指出,蔡政府只顧經營「綠能複合體」,跳電愈來愈頻繁,環保署直到今年才盤點全國光電潛力屋頂。她呼籲政府加速推動社區型發電,「拿錢補助台電虧損,不如補助民眾屋頂種電」,讓多數民生用電自給自足。

民眾黨團立法院總召邱臣遠表示,外資、海外企業到台灣投資,能源的供給也是大家很關注的,很多歐美國家國會議員都高度關切台灣能源政策和能源供給。

邱臣遠指出,台灣缺不缺電,數據會說話,並非經濟部長王美花一面之詞可以掩蓋。他認為,「需量競價」措施開放用戶把節省下來的電回賣給台電,推動目標過於低估和消極,應提高目標量,讓尖峰時段供電更有餘裕。

民眾黨團呼籲,政府不能放任綠能轉型荒腔走板、弊案叢生,應正視數據反映出的供電隱憂,強化開源及節流以避免缺電。

 
新聞眼/錯誤能源政策 種買電、綠金惡果
本報記者林海、賴昭穎聯合報
台電日前啟動需量競價,花大錢向民間買電,引發缺電疑慮,但經濟部與台電則仍堅稱國內不缺電,只是為「保險起見」。反倒是被綠委指責花大錢買電導致執政黨背黑鍋後,官員只好說會檢討購電機制。問題是,該檢討不是購電機制,而是一錯再錯的能源政策。

台電啟動購電機制,只是為了將供電的備轉容量率燈號維持在供電吃緊的黃燈,免得一旦亮出供電警戒的橘燈。但在意識形態主導的能源政策下,現在的不缺電也只是國王的新衣,更要花上大量、額外經費來為政策埋單。

經濟部與台電堅稱,需量競價只是為了保險,更強調每度電十元只是最高價,平均只有五元左右,更聲稱要檢討價格。但明眼人都知道,台電卯足全力,就是為了讓備轉容量率在四月不變燈。問題是,光是民間機組故障,電力供應缺口僅一○五萬瓩,台電就要擔憂備轉容量率不足,也反映電力供應與政府信心滿滿的保證有很大落差。

事實上,每到用電高峰期間,台電的供電就如同走鋼索,台電雖說需量競價行之有年,但只要電力充足,何須啟動需量競價來撐住備轉容量率。

經濟部又認為,隨著電力總裝置容量愈來愈大,供電燈號應可修改,備轉容量率可往下調,現在認為「吃緊」,定義修改後也許就是「充足」,那台電還努力維持不變燈,顯然邏輯矛盾。

除砸錢向民間高價買電,隨著核電廠陸續除役,民間用電量則逐步增加,政府解方是用昂貴的綠電補足缺口,但除再生能源進度始終追不上外,其當中龐大利益更屢被質疑是打造「綠金」產業鏈,肥了特定企業、地方勢力的荷包,卻遲遲無成效,這一切全是錯誤能源政策種下的惡果。

 
景氣差 產業用電續呈衰退藍燈
記者陳素玲、鍾泓良/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灣綜合研究院昨發布今年三月台灣EPI電力景氣指數。三月全國產業高壓以上用電量較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四點七九,整體產業電力景氣燈號連續六個月呈現衰退藍燈。台綜院指出,全球景氣延續走弱態勢,國際終端市場需求仍未見起色,產業鏈去化庫存低於預期,國內製造業生產動能萎縮幅度高於非製造業,肩負支撐國內經濟成長主力的半導體業也陷入衰退危機。

台綜院表示,今年以來受到全球通膨黏性及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各國央行升息腳步未歇,全球終端需求疲軟趨勢蔓延,我國經貿動能持續萎縮,商品出口低迷及投資動能不足,出口訂單連七黑呈現負成長。國內產業生產用電排除二月因去年同期適逢春節假期因素而用電量轉正成長外,三月用電量重回負成長狀態,景氣仍陷衰退泥沼。

台綜院預測三月經濟成長率為負百分之一點一,並下修二月經濟成長率為負百分之一點三,較上月預估值負百分之一點二調降○點一個百分點;至於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負百分之一點二。

據台綜院調查,三月製造業各業別電力景氣燈號皆落入衰退藍燈,與經濟部昨公布的三月工業、製造生產指數連續七個月負成長趨勢一致。

經濟部統計處表示,三月工業生產指數一一九點六九、年減百分之十四點五;製造業生產指數一二一點三三、年減百分之十五點二,都是「連七黑」。至於今年第一季工業生產指數一一二點○二、年減百分之十四點七;製造業生產指數一一三點五六、年減百分之十五點三,連續第二季衰退。

統計處預估,四月製造業生產指數年減幅超過百分之十六,短時間內難有翻轉,恐陷入「連八黑」。

針對各產業去化庫存速度,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說,各產業一至三月存貨率呈下滑趨勢,基本金屬及化學品生產指數回升,超越去年第四季水準,符合傳產調整速度較科技產業快的預期,算是一個好消息。不過,各產業存貨率仍舊比去年同期高,加上台積電近期也將去化庫存期限延後,更預估營收可能出現負成長,原本預期的第二季落底反彈可能還會再延後。

展望未來,經濟部指出,終端需求仍顯疲弱,加上俄烏戰爭、美中科技戰延燒,恐抑低台灣製造業表現。台綜院則認為,今年第一季受到高基期及景氣衰退影響,產業景氣處於周期谷底,預期第二季各國通膨緩步降溫,下半年緊縮貨幣政策進入尾聲,國內產業景氣有望止跌迎來復甦。

 
零售、餐飲、營收 寫最強3月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經濟部統計處昨(24)日公布3月批發、零售及餐飲營收統計。零售業營收為3,685億元,年增7.1%、創連19紅;餐飲業營收為766億元,年增近一成,連續11個月正成長。零售與餐飲產業營收同步創下「最強3月」,但批發業受外銷不振衝擊,陷入「連五黑」。

統計處公布相關產業今年第1季營收統計,批發業第1季營收為2兆7,926億元,年減11.6%,為「連二黑」;零售業營收為1兆1,061億元,年增5.3%;餐飲業營收為2,548億元,年增17.2%;零售、餐飲均創同季新高。

統計處預估批發業4月營收持續衰退,恐陷入「連六黑」;零售業營收年增6.2%至9.2%。但餐飲業營收可望從個位數成長,增幅一口氣跳至二成以上,統計處解釋,主因去年4月發生確診人數破萬,降低民眾在外用餐意願,去年基期較低所致。

調查廠商對4月營運看法,按營收計算動向指數批發業為48.7、零售業為51.5、餐飲業為61.0,顯示4月批發業營收將較上月減少,零售及餐飲業營收將較上月增加。

零售業3月營收年增7.1%,統計處分析是因汽機車進口到港,增加交車輛,年增27.9%,加上疫情淡化,民眾回歸實體消費,包括綜合商品零售業、便利商店分別營收年增39.5%、10.8%。

餐飲業方面,餐館業及飲料店受惠於宴席及聚餐需求持續回溫,加上展店、促銷活動效應,分別年增9.3%及3.2%。外燴及團膳承包業受惠於航班逐漸恢復,加上空廚業疫情期間多元布局,開發出新商機,3月營收增加超過四成六。

 
碳權交易題材熱炒 帶旺造紙股
記者嚴雅芳、魏鑫陽/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碳權交易所即將成立,「減碳」相關的碳權、排碳權等題材成當紅炸子雞,激勵造紙股續強,指標股華紙(1905)因造林成果豐碩,在台有上千公頃年輕林地、坐擁龐大碳匯,連拉出三根停板,成了碳權概念股精神領袖。

市場看好,華紙構築完整的「固碳」產業鏈,持續強化節能減碳成效,「碳排負成長」,台灣碳權交易開跑後,將是主要受惠股。

政府籌建碳交易平台,汽電共生廠大汽電、台汽電因積極降低碳排或是朝綠能發展,具備「減碳」利基,而台汽電是半官股電廠又是大汽電的主要股東,可望加成互惠。

值得注意的是,工紙大廠正隆是大汽電最大股東,持股逾41%,比台汽電持股大汽電29%高出甚多,正隆除了有國內首家取得國際碳權交易資格企業身分,更坐擁汽電共生的減碳利益。

大汽電總經理張世陽表示,規劃將現有燃煤機組更換成燃氣機組,計畫2025年第1季可完成,屆時排碳量從目前的53萬公噸,降至27萬公噸,碳排減幅近半。

造紙股昨日持續爆量上攻,華紙昨(24)日成交量近7萬張,是前一交易日的十倍。正隆、永豐餘、榮成也全面勁揚,激勵上市造紙類股指數漲幅逾5%。

華紙早年配合政府20年東部區域綜合開發計畫政策,在台灣東部推動造林,目前在台灣擁有五座林場, 總面積近1,000公頃。

永豐餘表示,集團的固碳分為二種,一種是產品的固碳,是旗下各廠所生產的各類型紙製品或漿成品中,纖維素含的二氧化碳捕捉量,一種是森林的碳匯,由旗下的華紙在兩岸擁有的森林面積估算,已經建立270萬噸的碳匯。

 
景氣憂鬱 產業用電量衰退
記者陳素玲、葉卉軒、鍾泓良/台北經濟日報

台灣綜合研究院昨(24)日發布3月電力景氣指數,全台產業用電量持續衰退,較去年同期減少4.79%,電力景氣燈號連續六個月呈現衰退的藍燈;製造業3月用電量為負5.37%,減幅高於全台產業,製造業各業別電力景氣燈號皆落入衰退藍燈。

經濟部昨天也公布工業、製造業生產指數,均為「連七黑」,同樣反映景氣欠佳的現況。3月工業生產指數為119.69,年減14.5%,3月製造業生產指數為121.33,年減15.2%。經濟部統計處表示,傳統產業庫存調整已逐步到位,調整速度較科技產業快,但高科技業仍在去化庫存,連台積電也延後庫存去化期程,製造業景氣復甦還要再等等,原本預期的第2季落底反彈可能還會再延後。

台綜院指出,全球景氣延續走弱態勢,國際終端市場需求仍未見起色,產業鏈去化庫存低於預期,製造業生產動能萎縮幅度高於非製造業,肩負支撐國內經濟成長主力的半導體業也陷入衰退危機。

台綜院指出,今年以來受到全球通膨黏性及政治地緣風險影響,各國央行升息腳步未歇,全球終端需求疲軟趨勢蔓延,我國經貿動能持續萎縮,商品出口低迷及投資動能不足,出口訂單連七黑呈現負成長。整體產業用電排除2月因去年同期逢農曆春節因素、用電量轉正成長外,3月用電量重回負成長,景氣仍陷衰退泥沼。

台綜院預測3月經濟成長率為負1.1%,下修2月經濟成長率為負1.3%,較上月預估值負1.2%調降0.1個百分點,預測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負1.2%。

另依據經濟部資料,第1季工業生產指數為112.02,年減14.7%;製造業生產指數為113.56,年減15.3%,連續兩季衰退。

經濟部統計處預估,4月製造業生產指數年減超過16%,短時間內難有翻轉,預估陷入「連八黑」。

統計處調查,製造業者按產值計算動向指數為48.5,預期4月生產指數將較3月減少。

統計處上月預估3月製造業生產指數恐年減二成,實際約15%,製造業是否較預期好轉?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說明,優於預期兩大原因是雲端需求強勁,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比預期好,新車買氣提升帶動汽車及其零件業產能。

談到各產業去化庫存速度,黃偉傑表示,各產業1至3月存貨率都呈現下滑趨勢,基本金屬及化學品生產指數更已回升,超越去年第4季水準,傳產調整速度較科技產業快的預期,算是一個好消息。


延伸閱讀

零售、餐飲、營收 寫最強3月

碳交所交易 採自願減量制

電力景氣指數產業用電持續衰退 台綜院估2月經濟衰退1.2%

 
碳交所交易 採自願減量制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環保署昨(24)日表示,碳交所優先工作是協助企業向國外購買碳權,因應供應鏈碳中和要求,但國內碳交易不採「總量管制」,而採「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創造產業減碳誘因。

環保署打造「減碳有價」環境,除針對製造業等排碳大戶徵收碳費外,對於非屬碳費課徵範圍的製造業及一般服務業、農業等,設計自願減量額度碳交易。

環保署指出,自願減量碳交易是企業主動提出自願減量專案,經環保署核定後,據此執行減量措施,可得到減量額度,也就是俗稱的「碳權」,例如甲企業提出計畫,從每年排放100萬噸確實減量到80萬噸,所減的20萬噸碳權即可買賣,成為碳權供給方。

至於碳權主要需求方,例如環評要求大型開發案需承諾一定程度增量抵換,或企業受供應鏈要求有減碳需求,皆可購買碳權。

工總等工商團體呼籲,碳交所應參考先進國家作法,採總量管制,並在初期有「免費核配」機制,環保署長張子敬昨明確表示,國內碳交易短期內不會實施總量管制,不會免費核配碳權。

總量管制是由政府訂定總排放量,排碳超過上限者須購買碳權抵換,反之可出售碳權,在歐盟、南韓、中國大陸等20多國皆有實施。

事實上,從過去的溫管法到現今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中,都有將總量管制入法,但直到現在未曾啟動,短期內也不會實施。官員解釋,台灣排放源集中,且碳市場相對較小,若實施總量管制,手中握有碳權者惜售,具有高度抵換需求者無碳權可買,供需難以達成平衡,恐導致總量管制碳交易難以推動,不如由企業主動提出專案減量,以減量額度推動交易。

免費核配機制的前提是實施總量管制,環保署表示,歐盟實施免費核配機制,看似可少繳一點費用,但並不盡然,由於免費核配後,需要繳交碳費的排放量變小,碳費費率反而會變高。

 
碳交所明年增資 擬引進金融機構
記者蔡靜紋/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因應2050年淨零轉型國家政策,將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昨(24)日證實將兼任首任碳交所董座,公司最快7月底成立,初期資本額5億~10億元,證交所持股過半,氣候變遷法相關子法出爐後著手規畫國內碳權交易,將辦理第二階段增資,屆時將有金融機構參與。

立委院財政委員會昨天到證交所視察F4(證交所、櫃買中心、期交所、集保公司)業務,立委羅明才、賴士葆問及碳交所事務,林修銘表示,臺灣碳權交易所成立的第一要務,因碳權交易不是金融商品,不是跟國際競爭,是幫助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政策目標,扮演催化劑角色;第二個任務是滿足國內企業減碳需求,符合國際碳排規定,使企業產品持續行銷全世界,第三是提供碳諮詢服務。

林修銘表示,碳交所主管機關是環保署,交易標的將是通過環保署認證的碳權,國內已有七家認證機構,業務初期將從國外碳權開始,國內部分有待環保署研議氣候變遷法相關子法年底出爐後著手。外界關注臺灣碳權交易所預估成交量,林修銘表示,目前還很難估計所需的數量,因據調查,很多國內企業的答覆是「有需求,但量難估。」

基於交易碳權採取「先外後內」,依籌設小組規劃,碳交所設立資本額至少須5億元起跳,暫規畫5億~10億元,證交所持股比率將超過國發基金,等到國內碳權交易規定出爐,交易所取得執照後規畫,將辦理第二階段增資,屆時可能會有金融機構等其他投資者,增資案將在明年辦理。

碳交所目前設立地點未定,考量成本,排除設立在台北101大樓,另一可能腹案為證交所城中大樓。估計至今年底的人力需求約十餘人,除部分由證交所調任,尋找具有碳權知識專業、交易人才、碳諮詢相關等三大類人才為主,碳交所總經理人事尚未拍板,外界推測可能由證交所副總經理派任。

 
國際財經要聞
企業節流 大砍出差預算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最新研究顯示,企業大手筆支出讓員工出差的做法,可能不會再恢復到往昔的一般水準了。

CNBC網站引述研調業者Morning Consult一份報告指出,緊縮的企業預算與虛擬工作新方式,已永久改變商務旅行。此外,商務旅客的結構也出現變化,如今這群旅客年紀更輕,且更可能乘坐經濟艙,其中約半數年薪不到5萬美元;一種不同的商務旅行正慢慢成形,也常成為產業的「新常態」。

Morning Consult表示,雖然全球的休閒旅遊持續成長,但美國商務旅行去年停滯,根據對約4,400名美國人士進行的調查顯示,2022年的國內外商務旅行僅成長1%;和新冠疫情爆發前相比,更少人為了商務出差,那些會進行商務之旅者,出差的頻率也減少。

近三分之一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公司已改變出差政策,最常見的是減少出差頻率(60%)以及減少出差員工人數(56%)。54%表示公司更仔細檢視差旅花費支出。最常被砍掉的項目則包括公司團隊凝聚之旅、貿易展與獎勵旅遊。

受調者認為這些調整是為了縮減成本、改善員工健康與身心狀況,而且線上會議的出現也消除了特定面對面會議的必要性。

調查也顯示,企業高層主管指出「環境永續」也是影響差旅政策的一個因素。根據德勤本月進行的一項企業出差調查顯示,在美國,在受調查的公司中,每七家就有一家預期永續目標會讓2023年的商務旅行減少。在歐洲更是五家中就有一家。

德勤對334名負責差旅預算的經理和主管進行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美國企業和40%的歐洲企業指出,為了達到2030年的氣候目標,有必要減少員工出差的支出。

 
特斯拉進擊 調高資本支出
編譯劉忠勇、洪啟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向監管機關申報的季度文件顯示,今年資本支出預估介於70億~90億美元,比1月的預估值調高10億美元。特斯拉同時預測,2024和2025年的資本支出一樣為70億~90億美元。

彭博資訊報導,過去九個月來,特斯拉曾多次調高資本支出預測;去年7月,特斯拉預測2022~2024年的資本支出,都介於60億~80億美元,到今年1月時,對今年的預測還維持在60億~80億美元,但是到了4月調高成70億~90億美元。

不過近來特斯拉不斷降價,上季財報也如實反映出降價對利潤的衝擊。但馬斯克仍堅持,不惜犧牲獲利以換取銷售。他上周在法說會上表示,特斯拉有實力以「零利潤」賣車,然後靠自駕軟體來賺得龐大利潤。馬斯克推動電動車全自駕的雄心已落後多年,如今,他倒是毫不含糊地表示,願意賭上利潤來實現這個目標。

馬斯克說:「我們是目前唯一一家技術上能以零獲利賣車,然後未來透過自駕來取得極大經濟效益的公司。」 他說:「我不確定你們中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我剛才所說的深義,但確實是意義重大。」

另外,路透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特斯拉今年已開始在上海生產專供外銷加拿大的Model Y ,這將是特斯拉首度向北美外銷大陸製造的電動車。

 
美企業高管大買自家股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在3月發生銀行倒閉事件後,積極購買自家公司的股票,等於是對今年美股回升投下信任票。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內部交易和數據分析提供商「華盛頓服務」(Washington Service)的資料顯示,今年3月全美600家上市公司、超過1千位的主管與董事買進自家股票,是去年5月來最多的一次;內部人買/賣自家股票的比率也是去年9月來之最。

金融業內部人買進自家股票的人數最多,超過總人數的一半,因為主管們相信,自家股票經歷過銀行倒閉事件後將會回升。例如嘉信集團(Charles Schwab)執行長貝廷格3月中約買進300萬美元的自家股票。內部人買盤集中在地區性銀行,包括加州的西太平洋銀行,及俄亥俄州的五三銀行。美國銀行股最近已經走穩,但仍未收復之前的跌幅。

一些消費類股的內部人也選擇性買進自家公司股票。例如達美樂披薩執行長維納(Russell Weiner)於3月買進約100萬美元自家股票,是他從2015年來首次以內部人身分買進自家股票。

4月以來內部人的交易轉趨清淡,因為財報季來臨,多數內部人此時都會自我約束。

 
南韓瘋用App賺零用錢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在首爾市中心一座博物館前,一群群的人看起來像是漫無目的地散步,只見每個人都目不轉睛盯著智慧手機,手指則瘋狂點擊螢幕。但這卻是最新的賺錢趨勢。

此時南韓正面臨高青年失業率與通膨竄升,人們正努力賺點小錢,應付日益窘迫的經濟局面。例如Toss的用戶只要走一萬步、完成像是訂閱某社群媒體等任務、或單純在其他使用者經過時點擊螢幕,就能賺取每次多達10美分(約新台幣3元)。Toss是南韓新創Viva Republic旗下的App。

27歲的上班族白那勇(音譯)表示 :「目前只賺到150韓元(0.11美元),但我打算繼續這麼做,這些錢可用來買杯咖啡或其他東西。」很多上班族也這樣,利用午休時間賺點小錢,大家都是聽了傳言和小道消息而來。

路透報導,根據人力網站近期調查,南韓每四名成人中,就有多達三人會透過這類App賺取現金。

不過一些專家警告,以資料或數據換取幾毛錢的機會,可能涉及與第三方分享敏感個資的情況。仁荷大學消費者研究教授李恩熙(音譯)表示:「雖然賺點零用錢的行動值得稱讚,但可能讓人們的個資被利用。」

77歲的退休人士韓成宰(音譯)表示,他迄今透過Toss賺了約5萬韓元(37.91美元,約台幣1,160元)。

 
日搶移工 擬鬆綁簽證限制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路透報導,為解決人力缺口問題,日本政府研擬把可獲得長期工作簽證的移工職業,從三種擴大至12種;在義大利,羅馬當局為提振勞動市場,將放寬短期僱傭合約的限制。

日本政府的舉措,可望延長移工的居留時間,移工也可以帶家人前來日本,開放的職業料將涵蓋食品產業,最快可能6月生效。

根據2019年生效的法律,可獲簽證的特殊技術勞工,涵蓋農業、照護、清潔等14項職業,但居留期僅五年,且不能帶家人同來,營建和航運業不在此限。此外,也僅有照護長者的移工,可申請特殊許可延長居留期。

如今日本政府考慮將農業、漁業、食品製造業、及餐飲業,也納入可獲得長期工作簽證的職業。

另外,羅馬當局也考慮鬆綁法規,讓企業更容易僱用短期合約勞工,這是提振就業市場和家庭購買力計畫的一環。

 
留學開發中國家 掀起風潮
編譯陳苓/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歐美先進國家素來是海外留學的熱門地點,但近來此種趨勢出現變化,愈來愈多人選擇到阿根廷和土耳其等開發中國家接受高等教育。

日經報導,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統計,截至2020年為止的20年間,阿根廷的外國留學生增加37倍、墨西哥增加19倍、印度增加七倍,全球平均則僅增三倍。

以總人數而言,赴美留學人數仍高居第一,2021年達95萬人;英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緊追在後。不過中等收入國家的留學生比重也有進展,這20年來攀升了六個百分點。

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學生不願到已開發國家求學,寧可前往周邊的區域重鎮,以便享有較低廉的學費和日益增加的就業機會。以阿根廷為例,該國2020年留學生人數達12萬,較2016年高出六成,同一時期全球留學生只增兩成。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的2023年最佳留學城市排行榜,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摘下第23名。

儘管排名最高的留學城市大多位於已開發國家,阿根廷首都的特色為「國際學生機會日增的活力之城」,此地「生活費便宜、學費相對較低」,並有15%學生來自海外,具備多元性。

若干開發中國家更把吸引留學生訂為國家政策,土耳其2012年開始提供更多獎助學金,致使過去十年的留學申請成長四倍至16萬人。土耳其總統厄多安曾高呼:「我們將把留學生人數提高到100萬,讓土耳其晉身世界前五大留學地點。」

20歲的阿爾巴尼亞學生莉卡,原本要到歐洲其他國家深造,後來決定到安卡拉大學主修國際關係。她說:「許多土耳其大學聲譽卓著,當地政府提供的獎學金不只包辦學費和住宿費,連生活費也包了。」2020年土國大學的外籍生總計18萬人,較20年前成長十倍。

 
要聞
中小旅宿業 競爭白熱化
記者朱曼寧/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專家分析,國門開放後,都會型飯店及指標郊區型飯店因近年競爭者少,在需求增多下,也順勢推升房價;不過,未來國內有愈來愈多五星級飯店出籠,在疫情常態化後,民眾出國旅遊的意願增加,預期未來中小型旅宿業競爭會更激烈。

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指出,因過去疫情、觀光潮退的影響,不少都會區的飯店集團轉戰都更做商辦、住宅大樓,或是改建為新飯店的規劃,像是台北市知名的六福(2705)、西華、國賓等五星級飯店,高雄也有華王大飯店轉賣建商開發。

此外,不少一般商旅、背包客旅宿也歇業轉型,如台北市北車商圈一帶或是台中市逢甲商圈等,都造成旅宿量體下滑,而當前國境解封,商務客或旅客來台,選擇性變少,在供不應求下,房價上就有走高的空間。

陳炳辰表示,而知名景點的星級飯店,早在國際上就有知名度,本來就是走高檔路線,在國內旅遊市場回溫下,除有維持價碼的條件,並有利推升房價表現。

 
美反傾銷效應 泰豐在台已無產能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泰豐(2102)輪胎繼中壢廠停工之後再宣布觀音廠停產,影響泰豐超過九成的營收表現,其實泰豐在台灣已無產能,泰豐關廠、賣地的動作,主要是受2020年底美國商務部對台灣等地區「乘用車和輕卡車輪胎」反傾銷案判決影響。

泰豐說明,反傾銷稅率實施已造成美國市場衰退,對公司營運產生衝擊,對合併營收產生重大影響,董事會才通過中壢廠全面停產。

2020年底美國商務部發布對台灣及多國「乘用車和輕卡車輪胎」初判反傾銷稅,稅率33%至98.44%時,就可以預見這樣的結果。泰豐關廠、賣地其實只是印證此事件帶來的重大衝擊;因為泰豐在2021年時的營收就已年減高達七成。

反傾銷稅對對台灣輪胎業造成重大影響,未來輪胎業很難在台灣生產,泰豐今年第1季營收又較去年同期衰退二成,市場認為,泰豐未來恐怕也只能走向賣地或是土地開發進行。

不過,泰豐已與越南XT TYRE簽署代工合約,代工生產輪胎,銷往美國及東南亞鄰近市場,避開高額的輸美反傾銷稅,把台灣停產衝擊減到最低。從今年的3月1日生效,至於代工業務能為泰豐帶來多少的營收,還要再觀察。

在此期間,泰豐並經歷過一場經營權之爭,經營權從原本泰豐舊公司派手中轉到南港,其中土地資產也是造成經營權之爭的關鍵。

 
外資投資住宿、餐飲 躍進
記者朱曼寧/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報復性旅遊讓觀光業一飛沖天,由於市場蓬勃發展,吸引外資投入,根據經濟部資料顯示,去年華僑及外國人來台投資住宿與餐飲業共7,494萬美元(約新台幣22.9億元),年增20%,為疫情後首度反彈。

根據統計,2019年到2020年是外資來台投資住宿及餐飲業的高峰,投資額分別達3.58億美元(約新台幣109.69億元)、1.35億美元(約新台幣41.37億元),當時國際飯店搶進來台,包括希爾頓、洲際、萬豪、星野度假村集團等,但沒想到隨後遇到疫情。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總監郎美囡表示,台灣觀光勝地房價原本就不低,疫情期間出國不易,加上政府各項補助刺激觀光,國人風行國旅,再推升房價。近幾年陸續有企業經營者與國際集團合作在台開設飯店,也有不少國內飯店業者看準商機,提早改建布局,如台北國賓飯店改建案,業主引進日本株式會社Palace Hotel,合作成立推出新品牌「國賓皇宮酒店」。

專家認為,台灣雖小但地貌豐富,有山、海、溫泉等多種自然景觀,有利觀光產業發展,政府大力推廣觀光產業,可再度吸引外資加碼布局國內飯店業,過去陸客還能來台時,國內觀光商機蓬勃,飯店也成為外資矚目投資標的,未來不少國際五星飯店集團將進駐台灣,也會有群聚效益,外資看中的是投報率,台灣觀光產業有發展潛力,就會更願意投資。

另外,觀光局資料顯示,去年全台旅館平均房價每晚4,195元,年增11%。各縣市旅館平均房價方面,每晚要價最高為南投縣,平均15,151元,是唯一房價破萬元的縣市。平均一晚3,000元以下有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苗栗縣、嘉義市及金門縣。

平均房價漲幅上,嘉義縣漲幅最高,去年平均房價5,988元,年增34.1%。住商不動產嘉義故宮南院加盟店吳宗翰店東分析,嘉義縣有熱門景點阿里山,近幾年觀光產業受到高鐵及故宮南院的帶動,國旅人潮大增,許多飯店設點於嘉義縣,地方政府也力推觀光,皆有利當地飯店、民宿及餐飲業成長。

統計顯示,去年觀光旅館房價收入年增51%,收入共計197億元,餐飲收入成長23.5%,不如房價亮眼,但收入金額高達208億元。

 
富邦壽新策略 分紅保單取代投資型保單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為接軌新制度並兼顧保戶的投資需求,富邦人壽擬用分紅保單取代投資型保單,是大型壽險公司首見。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世岳昨(24)日指出,目前富邦人壽的投資型保單,每月初年度保費(FYP)金額約30億、40億元,未來計畫用分紅保單取代投資型保單,且比重愈高愈好。

陳世岳昨天表示,資本市場逐漸回溫,為協助民眾兼顧未來保障和穩健投資,富邦人壽將推出著重長期壽險保障並強調與保戶紅利共享的分紅保單,富邦推出的美元分紅保單,預期紅利高達5.5%、高於市場水準。

為接軌IFRS 17、ICS,壽險公司積極推動產品轉型。陳世岳表示,富邦人壽今年第1季分期繳的保單比重達到50%、創三年來新高,展望未來,除持續拉高分期繳占比,銷售主力將放在利變型保單、健康險與分紅保單,今年目標是拉高分紅保單比重,並取代投資型保單。

陳世岳強調,分紅保單具三大優勢:具有獨立分紅帳戶機制,保戶共享富邦長期平穩的投資回報和經營績效;雙重紅利,有機會享有年度保單紅利及終期保單紅利;約定紅利分配,保戶享可分配盈餘七成以上並明訂於保單條款。

富邦人壽執行副總董采苓解釋,分紅保單在建議書上有「預期報酬率」,因分紅保單有較高比率會布建在股票部位,長期報酬率會較高,一旦兩期不分紅,就要向主管機關說明理由及改善措施,保戶只要長期持有,就可以兼顧保障與累積資產。

對於富邦人壽喊出「用分紅保單取代投資型保單」,其他大型壽險高層表示,比起投資型商品,分紅保單「比較難和客戶解釋清楚」,要達到較高的預期紅利,必須配置較多的股票,但股票的波動度很高,仍有無法達成預期紅利標準的風險。

對於富邦人壽的產品策略,大型壽險高層坦言:「我們在會議上有討論過、也正在密切關注同業的動向,但暫時不會跟進。」

 
合庫金發股利 動用資本公積
記者夏淑賢、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合庫金(5880)昨(24)日董事會決議2022年盈餘分派,在動用資本公積加發後,合計每股配發1元股利,其中現金股息與股票股利各半、均為0.5元,股利配發率約近七成。這也是今年金管會放寬金控動用資本公積加發股息後,第一家宣布以資本公積加發股票股利與現金股息的金控。

合庫金控昨天董事會決議盈餘分派的詳細內容為,以盈餘分配的現金股息每股0.12元,動用資本公積發放的股利為每股0.88元,包含現金股息每股0.38元、股票股利每股0.5元。

合庫金表示,經董事會決議動用資本公積加發股利,總共提撥資本公積約123.28億元,其中70多億元用來發放股票股利,另53億元用來配發現金股息。

至昨天為止,一共有玉山金、元大金、國票金、兆豐金、永豐金與合庫金等六家金控,已公布股利,其中,扣除合庫金有動用資本公積加發股利外,其餘五家金控都沒有動用資本公積,合庫金也因此成為今年第一個適用金管會放寬金控公司動用資本公積增發股息的案例。至於其他金控公司,包括國泰金、開發金等,都有意提撥資本公積發股息,但公司迄今尚未有相關決議公布。

其他同為公股金控的華南金、第一金,據悉,華南金可能動用特別盈餘公積挹注股利,第一金則傾向以當期盈餘分派為主。

合庫金過往股利配發率均有八、九成左右水準,此次因為帳上其他權益損失達215億元,限縮股利配發空間,動用資本公積後,配發率也隨之下降。

合庫金主管指出,受到美國聯準會激烈升息影響,債券評價受到衝擊,因此當期盈餘分配現金股息只有每股0.12元,但為了避免股東感覺落差太大,合庫金自資本公積裡提撥0.88元、用以發放股利,其中0.38元為現金股息,另外0.5元為股票股利,使總體股利的現金與股票比重相同,展現合庫金回饋股東的最大誠意。合庫金主管強調,合庫持有的債券評價損失是受到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影響、並非真正產生損失,未來隨市況回穩將可望有迴轉利益,有利日後的股利配發。

合庫金去年稅後純益208.08億元,比2021年微幅減少1.7%,股利水準則是減少了約23%,去年全年每股稅後純益(EPS)1.44元。合庫金去年分派2021年盈餘共配發股利每股1.3元,其中現金股息為1元、股票股利為0.3元。

 
全球貨攬50強 中菲行上榜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全球知名研調機構Transport Topics最新公布2023全球海運、空運貨物承攬業50強榜單,中菲行(5609)在海、空運的排名再度讓業界驚艷,根據2022年全年的貨量統計,中菲行航空貨運第23名,全球海運年貨量第41名;成為國內物流業者中唯一擠進榜單業者,坐穩國內空運物流的龍頭寶座。

中菲行專精半導體物流運送,受惠於國內的半導體產業全球競爭力強,在全球空運貨運排名遙遙領先亞洲區的物流同業。

Transport Topics公布2023全球海運、空運貨物承攬業50強榜單,這份資料是以市場已公布能收集到的資料為主,但業界普遍認同這樣的統計方式,該榜單以貨量表現為排名依據。中菲行昨(24)日股價收84.6元、下跌0.3元。

全球物流市場高度競爭,中菲行在全球航空物流的能力相當驚人,公布的2022年全球空運貨物承攬業50強中,第一名仍然是瑞士的德迅(Kuehne+Nagel),年貨量223.2萬噸;DHL位居第二,年貨量190.2萬噸;DSV排名第三,年貨量155.8萬噸。

中菲行以明確市場定位,因應市場變動成力戰鬥團隊,在重要的利基市場戰略布局、基於差異化及區域化的超前部署,在全球空運排名來到第23名,年貨量23.8萬噸;至於海運部分,中菲行2022年全球海運物流貨量排名41,年貨量22.4萬TEU(20呎貨櫃)。

另外,中菲行的虛擬數位平台競爭力發揮功效,透過資料庫,以雲端數據分析,更能深入瞭解客戶需求,以數位行銷清晰傳遞中菲行價值服務,透過扁平化的組織與客戶互動,以資安認證( ISO27001:2013 BSI Certification N0. IS 743553)的雲端數位供應鏈管理平台、中菲行增值訊息系統,提供國際物流價值鏈的服務。

航運專家指出,台驊是國內知名海運物流業者,還轉投資空運,這次沒有出現在排名中,主因在美國、歐洲沒有布局自有的攬貨點,是透過海外代理業進行,因此在計算上就看不出來是由台驊物流所承攬的貨物。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