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罪之聲》的介紹,我本來預期是一部很懸疑的推理電影,實際看過的感覺,會覺得推理迷可能不能很滿足,但反而講到了一些社會現象,反思了新聞報導的意義等等,還蠻有內容的,只是要調整對期待的方向。
《罪之聲》的確是在查一件三十多年前的案子,只是所謂的查並不是去尋找什麼疑點或證據來破案的那種「探案」法,而是去詢問很多很多相關的人士,把全貌拼出來,一方面是時間久了,已過了追訴期,有些威脅性的人物也不在了,所以可以講了,另一方面有兩個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問到不一樣的資訊,因此可以在三十多年後重新拼圖。這個拼圖真的就像是記者在寫報導一樣的去訪問不同的人,大部分的人也都會說出該說的資訊,難是難在找人與人的連結、找現在人在哪裡等等,而不是像偵探或警探在調查犯罪現場的那種拼圖。所以如果你把重點放在破案,可能會覺得《罪之聲》不夠強,可是單純當作劇情片來看的話就還蠻不錯,片子長卻夠緊湊,又有些值得思考的訊息。
換句話說,重點不在「犯人是誰」,而是犯人為什麼做這件事、做這件事影響到了誰等等。
《罪之聲》用兩條線來追溯舊案,小栗旬飾演的是記者,優勢是有比較豐富的資源;星野源飾演的是發現自己的聲音被歹徒使用的…可能涉案人士,他自己也不知情所以要去查,優勢是知道相關資訊的人不願對記者(外人)說的事,比較有機會對他說出來。兩種不同「層級」的情報,可以讓觀眾對事件有不同面向的洞見。
看的過程中,有記人名障礙的觀眾會辛苦一點,因為涉案的是一票人,且會去問A有關B的事,再問B有關C的事,然後又問了D有關F的事,有些會見到本人,有些只是口中提到的名字和舊照中的臉孔,還有沒涉案但知道一些資訊的人,所以會出現的名字和這些人之間的關係算是挺多的,真的需要用力記一下,才能接得起來。如果不是完美主義者就沒關係(完美主義者=看《天能》需要十刷把所有的細節前後對起來的人),就算搞混了,搞亂了,最後主軸和重點都不會看不懂,還是可以看下去的。
我個人覺得《罪之聲》有一些不錯的內容。
小栗旬的故事線,開始時他是一個對於報導社會事件已經沒有什麼理念的記者,覺得採訪就是搶獨家、找有賣點的故事等等,也不知道現在再挖出三十多年前的事有什麼意義,隨著他越了解越多,也走入故事人物的生活時,開始找到不同的意義。
星野源的故事,可以看到這個事件對他(以及其他相關人物)的影響,或許對大眾而言就只是篇報導,是當時熱門的新聞,是聊天的八卦題材,但報導中每一句話背後可能就是一個人的人生。
一個報導者、一個當事人,兩個角度加起來,給了《罪之聲》更完整的呈現,也因此多了一些可以「換位思考」的省思。很多人都在人生中遇到過很不公平的事,有人要找人怪罪,反而在過程中又傷害到了其他人,也有人沒有做出激進的行為,卻仍然會影響到家人,而旁觀的人又能夠看到多少心情或是背後的來龍去脈與緣由?
《罪之聲》沒有拖,電影開始就直接進入重點,開始拼圖,超過兩個小時的片長,幾乎都是在找資訊、組裝資訊,上面提到的這些感受、想法等等,則是崁在這個過程中。偶爾有一點點停下單純做心情交流的時刻(也是讓觀眾的腦袋休息一下),不過比重很不高,觀眾不太能夠分神,因為恍一下可能就有一段情報過去了。它不悶,可是還是建議要在精神好的時候看,這拼圖不難拼,是片數很多,所以還是耗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