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接下中德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一職,於我而言,這是延續我大半生與德國文化與貿易的不解之緣,卻也是接下一份橫跨歐亞的重任。熟知中德文化經濟協會沿革,或對國際交流稍涉的朋友都清楚,在大國博弈、弱國無外交前提下,吾輩掙扎於中華文化、台灣價值與經貿實力浮沉,經營這一個面向國際舞台協會,往往需要承受吃力不討好,甚至多勞而無功。過去諸多先進都是在各種困難限制中,為中華民國的德國外交貢獻良多,我不敢說具備先進的強大信念,只是抱持著第一天踏進輔大德文系那種願意擁抱一切的興味,直到今天依然記得德國神父在課堂上叫我Franz時,眼裡閃著鼓勵的溫暖光芒。
其後很長的一段歲月,我和許多德國人打交道,有時是競爭、有時是合作,就像是世上所有人一樣,有好有壞。然而,經過半世紀和德國人做生意,我深以為,日耳曼是一個能屈能伸且手段務實、敢於任事也勇於承擔的民族;尤其二○○五年梅克爾上台以來,德國儼然成為歐洲體制的中心磐石,甚至近幾年美國在全球布局中,忽退忽進的混沌中,也接手扮演起西方民主價值與世界秩序的守護使者。
無論這十六年來,梅克爾主義的德國價值功過幾何,我始終將梅克爾二○一九年在哈佛大學畢業演講內容深銘於心,「推倒無知愚昧與狹隘偏見的高牆」「為全球性多邊主義的共同利益一起努力」「不要把謊言當成事實,不能把缺失視為正常」,身處於國家機器亂象叢生的台灣,此刻再次重溫這場演講,可以更清楚看見為什麼德國雖非聯合國五常之一,梅克爾還可以帶領德國在全球舞臺上揮斥方遒,而台灣卻一直在與整個世界漸行漸遠。
因此,我接下理事長職務後,就開始積極籌畫邀請梅克爾來台訪問的可能性;正值二○二三年中德文化經濟協會九十周年會慶,屆時梅克爾已卸下公職,恰可以公民學者身分與本協會及其他產業工商會交流,拋開政治議題,分享她如何在教育就業、科技產業、工商貿易與人文關懷上,創造德國戰後第二個經濟飛躍時期,讓這個古老的日耳曼國家,從疲軟再度走向輝煌。
這個想法正在和德國在台協會、德國經濟辦事處及台灣各工商協會交換意見,大家雖然覺得挑戰不小,卻都樂觀其成。最近又聞美軍決定將從阿富汗倉皇撤軍,吾人以為也是值得台灣引為醒惕的警鐘,也更加深我希望梅克爾能來台交流的期待。期待她能用世界級領袖的制高點,告訴台灣人民千萬不要築起一座,自以為可從大國博弈中得利的無知高牆,改以務實靈活身分,爭取加入全球性多邊主義的共同利益中,進一步讓我們反思,什麼是真正的正常。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