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聯合報社論/唐鳳的疫苗預約系統,原來打的是安慰劑


【樂高雄電子報】提供讀者掌握高雄最「夯」的訊息,感受維持不變的人情味與不斷改變的新高雄。 【慈濟月刊電子報】提供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的彙編選粹,慈悲與智慧的雋永語錄,是您日常生活中的心靈資糧!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7/30 第503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數據與謊言惡質度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唐鳳的疫苗預約系統,原來打的是安慰劑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Fed對縮減寬鬆的弦外之音
民意論壇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企業多走二哩路的ESG心志
不要讓政治困擾選手
海綿台灣…會否步鄭州後塵?
來場東奧親子公民課
線上課程 照顧失智另扇窗
打了莫德納 第二劑混打高端?
別人要打第二劑 我還在等第一劑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數據與謊言惡質度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政府為高端疫苗開綠燈上市,費盡洪荒之力宣傳的結果,第四波預約的前廿四小時,新上網登記一一二萬餘人,願打高端者共廿八萬,不到四分之一。因原始設定是所有疫苗都勾選,代表有四分之三的人排除高端,對它投下否決票。

這局面到了公營媒體,竟報導成「短短三小時內三﹒七萬人獨鍾高端」、「一天內逾四十九萬人願打高端」。前者的實情是:開放預約前三小時,共九十二萬人登記,「獨鍾」高端的三﹒七萬僅占四%;後者強調「一天內」,是把先前勾選過高端的廿一萬人算進,硬湊成「高達」四十九萬人支持的好景。

除了操作及扭曲數字,政府機構有時索性「蓋牌」。外交部探詢友邦是否接受高端疫苗,消息曝光,綠委立刻要求徹查洩密。當初捐口罩是Taiwan Can Help,要讓全世界都知道;現在捐疫苗,就「為善不欲人知」嗎?

政府上月主動宣布撥四﹒五萬劑疫苗給國防部,是自詡為軍人靠山;如今多少官兵完成接種,忽又變成機密諱莫如深。阿兵哥怎不擔心,自己被內定為「戰略預備隊」,要替政府消化高端疫苗?

十九世紀英國名相狄斯雷利曾說,天下謊話分三種,依惡質度分別為謊言、可惡謊言與統計數字。他若看到當今台灣政壇如何玩弄數字,應會覺得自己分類太保守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唐鳳的疫苗預約系統,原來打的是安慰劑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最近民眾為疫苗預約施打問題,搞得火氣很大。天才IT大臣唐□設計的預約系統,時關時開,規則千變萬化,難以捉摸。有人預約已久卻苦等不到通知簡訊,有人想修改疫苗選項卻被鎖住;有人是登入無門,有人則是預約成功卻擔心空歡喜一場。指揮官陳時中難得說了老實話:因疫苗進貨延宕,接種第一劑後「未必打得到第二劑」。能把自己的無能說得如此振振有詞,不愧是厚黑學大師。

許多民眾已受夠了陳時中的信口雌黃與反覆其詞,但他每天照樣登台演出,對全民發表訓令。半年來,陳時中不知說了多少次「我們的疫苗夠了」,閣揆蘇貞昌不知說了多少次「有政府會做事」,他們還刻意拖延永齡、台積電和慈濟購贈BNT疫苗的計畫。而今大家打不到疫苗,陳時中一句「疫苗進貨延遲」就想把責任全都推掉,老百姓會不火大嗎?

許多民眾其實很清楚陳時中玩的是什麼遊戲:他之所以警告大家「未必打得到第二劑」,就是挑明國際疫苗供貨不可靠,目的是間接暗示民眾要趕緊去預約施打國產的高端疫苗。前一天,唐□把仍未正式解盲的高端疫苗放上他的疫苗預約系統,當成「最新選項」,蔡英文總統立即率先進入示範預約。這些演出,都是蔡政府對國產疫苗「飢餓行銷術」的伎倆;只不過,他們用公權力強力推銷的,是一支缺乏嚴謹科學認證、又充斥黑箱運作的疫苗。

由此,人們即不難理解,唐鳳的疫苗預約系統,說穿了其實只是一種「安慰劑」。表面上,政府開放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可以進入系統預約自己想要接種的疫苗,彷彿人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也都有機會施打。事實上,政府的口袋裡並沒有大家想打的那些疫苗,它販售的只是虛幻的期待,讓大家稍安勿躁,必須聽政府進一步的指示。前一波,在同樣的操作下,許多人被迫增勾或改勾政府手上過剩的AZ疫苗;但AZ好歹是國際認證的疫苗,大家嚥得下去。這一波陳時中的操作,卻以「缺貨」為恫嚇,要脅青壯族群「認清現實」,把高端放進他們的選項。政府把權術玩到這種地步,無能又威權,簡直把人民送去給高端當白老鼠。

目前台灣的疫苗接種率,雖已超過蔡總統宣示的七月底要達廿五%的目標,但其實已陷入一個新的瓶頸。原因是,有三百多萬人將莫德納列為第一劑施打意願,目前還在苦苦排隊;而已經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的近二九○萬人,則因政府仍未開放「混打」、也不知能和誰混打,只能繼續勾選莫德納為第二劑意願。問題是,政府購買和美國贈送的莫德納,加總只夠四百萬人完整施打,現在卻有七百萬人在排隊登記第一劑或第二劑。面對這道「莫德納難題」,唐鳳的「安慰劑」又能讓民眾安心多久呢?

民眾想打的疫苗打不到,政府想推的疫苗百姓又不想打,這是台灣當前的疫苗困境。過去三個月,儘管有民間團體的鼎力捐獻,有外國政府的熱心相贈,局面還是不見改善。追根究柢,這個困局的源頭,正是表演重於部署、威權多於公正、黑箱遮蓋透明、私心大於愛民的蔡政府。政府不計毀譽將高端迅即推上公費疫苗的寶座,這樣的一意孤行,人民在蔡總統堅持開放「萊豬」的決策中其實已領教過一回。蔡政府或許以為人民的記憶力都很短暫,所以再演一回,來加深大家的印象。

也許再隔不久,人們就會看到蔡總統捲袖打高端的示範;屆時,就看打了唐鳳「安慰劑」的民眾會不會受到感動。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Fed對縮減寬鬆的弦外之音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28日召開,一如事前預料,並未改變利率及現行的資產購買計畫,但從會後聲明及主席鮑爾在記者會上的談話,顯示Fed離開始縮減寬鬆政策規模(退場)的時機又更接近一步,但也僅限於此。

比較兩次會議的會後聲明,不難發現一些蛛絲馬跡,顯示Fed對經濟復甦更加樂觀且放心。首先,6月聲明中提到「經濟活動與就業指標已經增強」,這回則是以「繼續增強」來加重語氣。其次,6月時表示「受疫情不利影響最重的部門仍弱,但已出現好轉」;這回則表示這些弱勢部門「已經出現好轉,但尚未完全復原」。看起來差距不大,但其中的微言大義卻不可小覷。

比較明顯的差異,在於這次會後聲明中增加一小段完整的話,指出從去年12月之後,經濟在邁向最大就業與物價穩定兩項目標的過程中,已經「獲得進展(made progress)」;雖然尚未達到「重大的進一步進展(significant further progress)」的標準,現在還不用採取任何行動,但終於出現「進展」一詞,等於是已經見到隧道口的亮光。

另外,觀察家在會前高度聚焦於Fed是否會強調Delta病毒可能對經濟復甦造成風險,作為研判Fed決策的風向球之一,結果聲明中並未出現Delta一詞;不提Delta,也可能代表Fed的一種政策態度。鮑爾在記者會上也指出,Delta病毒擴散,可能並不會造成特別大的經濟衝擊,這也顯示決策官員對疫情控制及經濟復甦更有信心。

對於各界最關切的「退場」議題,鮑爾也明示這次會議的特點是Fed首次「深潛(deep dive)」到與最終退場時機、速度及組合等相關議題;他還表示,Fed已經排除先行減購房貸擔保證券(MBS)的作法,但可以考慮一旦開始「退場」時會以較快的速度減購MBS。這證明官員們在討論「退場」時,的確已經達到「深潛」層次。

目前Fed內部「鷹、鴿」兩派壁壘分明,已不僅僅只是茶壼裡的風暴。6月會議之後的利率預測「點陣圖」顯示,已有三分之二的委員預測2023年就會首度升息,過半委員甚至預測會升息2碼,比之前預測2024年才會升息明顯提前,顯示在升息議題上,「鷹派」聲勢已經提高。現在兩派爭議的焦點,在於應於何時開始減少購買資產金額。

「鷹派」重視通膨升高,且多項數據都顯示通膨可能不只是「過渡性」,更可能是「持久性」。他們擔心物價漲勢一旦成了氣候,Fed可能會措手不及,屆時將不得不強力緊縮貨幣政策,對經濟體系與金融市場造成過當的干擾,因此「退場」宜早不宜遲。「鷹派」尤其主張每月購買400億美元MBS的金額是否應該先行縮減,因為目前美國房市已經是熱火朝天,繼續大額購買無異於對房市火上澆油。

「鴿派」則偏重就業主張,強調目前美國就業人數比去年初疫情爆發之前還少近700萬人;儘管一些數據看起來不錯,但各部門的經濟表現落差太大,疫情對低所得勞工與有色人種的衝擊不成比例之重,阻礙「最大就業」目標的實現;何況Delta病毒擴散可能使景氣再度降溫,對低薪勞工尤其不利,因此現在就考慮「退場」仍為時過早。

鮑爾與兩位副主席屬於「中間派」,既承認經濟反彈強勁及通膨超高,但也擔心未來展望不確定,以及疫情再度升高的風險。現在雖無必要立即「退場」,但也認為時機不久便將成熟,不過調整必須漸進,且須對外界做良好的溝通。

「現在還無必要,時機漸趨成熟」,應是Fed「退場」操作的明確路線。至於時機,還必須觀察這次會議的紀錄,才能進一步了解「鷹、鴿」兩派聲勢的消長;更須留意7、8兩月的就業及通膨報告,8月下旬Fed傑克森洞年會的情況,以及9月的決策會議結論。最早,可能是在今年秋季(9-11月)就開始「退場」;最遲,也遲不過明年初。

   
民意論壇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企業多走二哩路的ESG心志
侯勝宗/聯合報
現在除疫情持續奪走人命外,也面臨許多前所未見的災難和人禍。大陸鄭州大雨、美西大火、波羅的海、北歐及俄羅斯熱浪奪命,國家系統嚴重失靈。人類接下來要如何回應這些複雜的環境問題?

答案可能不在英明政府,而在有遠見企業。以美國為例,全美最有資源的不是政府,而是企業,高達八十二%資源,掌握企業手上,唯有企業願意承擔守護地球責任和使命,人類才不致走向災難與滅亡。聖經:「有人強逼你走一哩路,你就同他走二哩」,這願意多走二哩路,值得各方深思。

二千多年前猶太人被羅馬殖民,有個不公平規定,羅馬士兵可要求殖民地百姓為他們搬東西或背重物多走一哩路,這要求猶太人不能拒絕。這當然是不公平規定,但因這是法律,不做就會被罰,所以人們做得「心不甘、情不願」。

因此,當聽到耶穌說這話,都覺得不可思議,走一哩路已很不甘心了,怎可能再多走這第二哩呢?事實上,這是種態度改變和全新眼光。因為當我們活在只願意盡本分就好的思維中,其實我們是活不出生命的豐富寬闊。這第二哩路並不是「傻瓜」行為,而是自主權下額外施予或投入態度,因為第一哩路是被制度逼做,走得不好,會被責備和處罰;但第二哩路是自主的,是真心關懷別人而作。這兩哩路路程雖一樣,但意義卻天差地遠。

多走第二哩路,對當今世代企業經營十分重要。領導入必須重新反思,企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過去信仰的利潤極大化,在面對全球□化和災難不斷的未來社會,這個治理邏輯需要改變。過去,企業藉由自利動機與市場競爭,以獲利作為企業存在價值。如今,企業在各種外在法規或產業壓力下,為了追求投資市場給予的「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永續投資評分,保護自身利益,被動執行滿足ESG企業責任的行動,好獲得資本市場認同。

此種因外部誘因系統多走一哩路,所帶來的利他行為改變,固然是好事,但若能將執行ESG動機內化為強大企業使命或經營信仰,才能真正從心出發多走第二哩路,設計出真正符合永續精神的經濟交易活動,建立「環境—社會—企業」三方共好關係。

總之,ESG的第一哩是被體制要求,第二哩是出於心甘樂意;第一哩路是出於外部動機,第二哩路是源自內在動機;第一哩是因為企業責任,第二哩是出於真心關懷;第一哩是為看得見的利益,第二哩是為看不見的價值;第一哩是為這一世代,第二哩是為人類未來。企業需有多走二哩路的ESG心志。(作者為逢甲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特聘教授)

   
不要讓政治困擾選手
郝至順/航太退休人員(台中市)/聯合報
民國五○年代台灣參加世界少棒賽,無分政治地域男女老少,熬夜守在電視機前為太平洋彼岸中華小將加油打氣,「中華隊」所向披靡,名聞遐邇,愛國意識沸騰到頂點。

六○年代威廉瓊斯盃籃球賽開打,民眾仍是毫無保留為中華隊加油,贏球時球迷觀眾喜極而泣,輸球時痛不欲生,那時大家心中只有「中華隊」,總要努力擦亮中華民國這塊金字招牌。

曾幾何時,隨著政治生態轉變,「中華隊」在政客意識裡,變成了「台灣隊」,在各種運動賽事場合,即便中華隊旗幟依舊,但政客總會有意無意改變我們的「隊呼」,中華隊成了台灣隊。

國際間已為中華民國正名「中華台北」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旗歌」就是我們選手得勝時的升旗歌,中華隊來自台灣,毋庸置疑,也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只要全體國民認同、支持中華隊,就是熱愛、尊重中華民國,政客實在不需畫蛇添足。

東京奧運賽事,看郭婞淳、楊勇緯奮勇參賽,為中華隊奪金取銀;未來幾天還有更多選手為國家爭取最大榮譽,使中華隊接二連三,揚眉吐氣。政客們請沉住氣,不要在運動健兒上賽場時,還牽扯政治。

中華民國是個打不倒的變形金剛,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只要我們在各方面展現實力,自然就會產生影響力。萬一政客發言不遜,影響後續參賽資格,造成選手比賽時困擾,或是喪失競賽機會,豈不是因小失大?

   
海綿台灣…會否步鄭州後塵?
何嘉浚/台灣科大營建工程系副教授/聯合報
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地屢遭都市化及極端氣候影響,面臨洪澇及水環境汙染威脅,「海綿城市」幾成都市防洪顯學。

近年來,大陸各城市也積極投入海綿城市建設,並帶動一波「海綿經濟」,自二○一五至二一年政府預算加民間投資預估將投入三萬億人民幣,改善「城市看海」窘境;然而河南鄭州洪患,讓人對海綿城市檢討及質疑聲浪大起;到底「海綿城市」行不行?鄭州案例值得省思。

台灣同樣面臨強降雨威脅,一遇淹水政府便扛出海綿城市招牌,似把海綿城市視為萬靈丹;再者,政院自民國一○六年起推動前瞻基礎建設之「水環境建設」編列一三五八億元打造「幸福水台灣」為目標;水利署自一○八年增訂並公告水利法中,亦將「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納法規;我們正朝「海綿台灣」邁進,但果真如此?

首先,海綿城市是否可保證絕對不淹水?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低衝擊開發發展初衷,是用來提高城市防洪的韌性,也就是說,大豪雨來時先從可淹地方先淹,為不可淹水地方爭取更多防災應變時間,待豪雨結束後,洪水退去快速復原城市原有功能,至於何該淹、何不該淹?

筆者認為,城市中公園綠地、學校操場、中央分隔島及屋頂等,均可做暫時滯洪空間,以確保基礎設施不淹水,或有多一點時間防災應變。以鄭州淹水來說,地下道及地鐵均屬不該淹地區,若能適度將洪水先導引並滯留到其它地方,便可為地下道中車輛及地鐵中民眾,爭取更多疏散時間,減少傷亡;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主管機關應確實依「逕流分擔」要求,擬定「可以淹」和「不可以淹」的地區,並澈底管控土地開發行為。

再者,從近年參與多件政府相關的開發計畫審查評選中,開發單位提出的滯洪或入滲設施規模一個比一個大,為免空有其規模卻無法發揮實質的防洪成效而流為蚊子設施,因此建議設施設置前均應進行適切的成效評估,至少應明確指出設施設置前後,降雨強度容受能力可提高多少,以避免過於高估及依賴設施的防洪能力,造成洪水發生時應變不及並引致災害。

完備的城市雨洪控制,必須先建置排水管網系統,再透過海綿城市的導入,藉由其提高防洪能力、爭取更長的應變時間、保護重要設施及快速復原城市功能等優點,提高城市防洪韌性,同時達到淨化水質、降低熱島效應、調節氣候及美化景觀等附加價值,但海綿城市並非萬靈丹,應配合適當的防災避難措施及全面智慧化監控,才能將災損及傷亡降到最低。

   
來場東奧親子公民課
王者欣/高中公民教師(桃園市)/聯合報
暑假中,相信許多家長和我一樣,和孩子守著現場轉播,為中華隊加油!這是親子共融的美好時刻,同時也能藉此國際盛事,邀請孩子反思東京奧運帶來的公民議題探索。

開幕進場儀式中,孩子們不斷重複問一個問題:「這個國家在哪裡啊?這個國家好陌生喔!」的確,國內媒體對國際動態的報導較少,課堂中除地理、公民課,對世界各國的所在及現況了解,也十分有限。

這時看著來自超過兩百個國家地區選手們,揮舞著自己國家國旗、穿著屬於當地文化的服飾開心入場,孩子們眼睛發亮地接受著文化震撼,又大聲發問了:「什麼是難民代表隊啊?」我一面查資料、一面解釋,這是一個從二○一六年開始的奧運代表隊,因為國際制裁、政治紛爭等因素,成為離開母國的難民選手,但國際奧委會為了讓選手仍有機會參與,特別讓選手們組成難民代表隊。這也凸顯近年來,仍有嚴重的難民問題需要關注。

接下來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致詞時,談到了幾個英文字,孩子們又開始討論了:「Faster, Higher, Stronger, and Together.」以往在奧運格言上,最常聽到前三個,今年為何有「Together」?我們一起查了資料,也從巴赫的致詞中了解到,奧運精神是希望能讓世界和平,在平等的氛圍裡大家秉持著運動員精神公平競爭、也持續進步。然而近兩年來新冠肺炎疫情非常嚴重,人們反思國與國之間除了競爭,更需要不分種族與貧富通力合作,才能解決愈來愈艱困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孩子們也點頭同意。

看著比賽過程,女兒忽然語重心長說:「為什麼這麼多原住民選手咬著牙、流著血在為國爭光,我們漢人在做什麼?只會搶人家的土地嗎?我們平常有重視他們嗎?」我知道她只是玩笑話,但也看出這個國內有關原住民文化與生存發展權的社會議題。我們對於偏鄉原住民選手的培育計畫是什麼?相關的支持與資源是否足夠呢?這個議題讓我們沉默了許久,心裡有些難過…。

家長可藉這場國際賽事,讓年輕孩子除了關心學科考試、認真寫暑假作業外,還可一起探討許多國內外的公民議題,這也符合一○八課綱精神,引發更多自主學習動機。

讓東奧賽事,除了喚醒學子們重視體育熱情外,也能成為一場充滿社會正義、人權關懷,與平等共好的親子公民課。

   
線上課程 照顧失智另扇窗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聯合報
新冠肺炎三級警戒下,不知不覺過了兩個多月,我在失智門診看見家屬們的諸多變化。自一開始害怕疫情不敢讓老人家出門,到後來發現長輩總是關在家中也不是辦法、但要讓他們去日照或據點保持活動,卻又因疫情沒開放。

家屬每次帶患者回診,就會抱怨爸媽退化好快,在家中沒事做就會沒精打采、退化得很快;於是我馬上決定利用高雄失智共照中心(長庚)粉絲頁為基礎開線上課程。就如同所有線上課程計畫,我的建議一開始也面對許多懷疑:「長輩年紀大了,還能上電腦上的課嗎?」「失智患者連實體課都不見得想參加了,幫他們開線上課程,真的能保持參加興趣又能起到幫助嗎?」

我說:「換個角度想,線上課程也有優點啊。比方疫情前,也不見得每位患者都想去日照或據點,有些人是聽到要出門就怕麻煩,或者是到現場要面對陌生人而緊張,既然疫情下沒有更好選擇,那麼不如趁機來試試看。」

於是,我先蒐羅一群平常在現場實體課程中已帶活動帶出口碑的講師們,他們可能是職能治療師、心理師、體適能老師,或其他專業類別,由他們打頭陣。藉由專家身分和長輩們已熟悉的互動方式,有了這群優秀師資,加上家屬們積極鼓勵和協助,長輩們真的降低對虛擬課程排斥感,很快課程就有了固定班底,最多時能有五十人一起上課。

當然也有起伏,例如換成較年輕新手講師來帶課程後,長輩人數稍流失,但最少也有十五人,後來轉換成新手治療師及心理師,一開始長輩人數驟減成十五位。幸好線上課程也是給新手講師自我提升機會,講師們透過一次次課程練習快速抓到訣竅,很快就把長輩們注意力抓回來了,參加的人數又回到四十位左右的穩定狀態。

長輩們在線上互動特別有趣。有一回,我跟著旁聽課程,見到講師臨時到隔壁拿道具,不過幾分鐘空檔,長輩們透過鏡頭很自然地聊天。彼此問:「你怎麼昨天沒出現來上課?」「你怎麼今天遲到了?」最讓我驚奇的是,一位八十幾歲阿嬤主動說自己熱愛上課,但孫子拿手機去玩、害她無法上線;另一位帶點驕傲的告訴大家:平常都是孫子協助開電腦進入線上教室,但今天孫子有事出門,她自己摸索著也能順利上網來與大家見面呢!

這群可愛老人家的互動,真是讓人眼睛一亮,我想新冠疫情為世界帶來天翻地覆變化,沒有哪個行業不受影響,但我們不能悲觀,也不能故步自封,患者和照顧者的需求可以用創新方式應對。透過線上開課,我們發現長輩們不是大家想像的對電子產品必然排斥,其實也樂於跟著學習,線上互動能保有友情和關懷,也能嘗試新的活動帶領方式。

這發現或許正是疫情下寶貴發現之一。我相信據點和日照等實體照顧場域,一定會重新開放,面對面互動方式也有不可被取代的價值,但線上課程如能與實體並行,提供不方便出門患者和照顧者另一種選擇,透過多元方式,我們能照顧到更多的家庭。

   
打了莫德納 第二劑混打高端?
賽夏客/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聯合報
誠信是做人基本準則,不誠則無物。太平時代,誰來領導都一樣;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考驗領導者能力與智慧;不管如何做,不能違背誠信的道德底線。如今,自稱「最會溝通的政府」遇到世紀病毒,卻用手段來掩飾無能。

網路媒體發達,任何訊息馬上傳遍,政府還想以「無知」來騙取人民的配合嗎?就以疫苗施打來說,有生以來從未遇到如此慌亂,即便是被稱「無能」的馬政府,面對SARS威脅,都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社會秩序。

雖然新冠病毒是全球性災難,不能等同於過去任何一次疫情,但領導者就是要誠實面對,做多少事,說多少話,就以疫苗來說,有多少劑施打多少人,不是這樣嗎?疫苗全由中央統籌管理,不是更好掌控施打對象嗎?更何況還訂出施打順序表,為何一再更改施打時間、順序和方式,政策一變再變,讓全民無所適從。

我之前打了一劑莫德納,注射卡片註明第二劑施打時間是八月七日,突然指揮官陳時中宣布,要延後八至十周,那也沒關係,就等吧!後來看到網路訊息,還要再上網預約才算數,必須再次選擇要打甚麼疫苗;我馬上上網,竟看到國產高端列為施打選項,若沒有特別刪除勾選,就成了官方公布的有意願數字。

政治是高明的騙術,應該指選舉手段;一旦取得執政權,就要真誠對待老百姓,縱使做不到,也要誠實以對,再高明的「騙術」,總有露出馬腳的一天。

   
別人要打第二劑 我還在等第一劑
劉瑞玲/退休教師(南投市)/聯合報
原本以為疫苗施打只要配合政策,按照中央與地方衛生機構官員造冊分類與年齡排序,應該可以打到自己想打的疫苗,我就等著莫德納疫苗。

本縣和其他縣市開打莫德納後,從八十歲以上開始,一路打下來,突然在四十三年次後,換打其他族群的AZ疫苗。我其他縣市同輩朋友、同學,同一時間甚至更早都打完莫德納!

被列為高危險群的「年長」者,一定和我同樣焦急鬱卒!中央的1922專線超難打,地方官員一直表明沒疫苗接種,不禁失望氣忿想問:

指揮中心已要施打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的人上網登記,第一到第三類族群,除醫護人員有必要性,其他坐辦公廳官員及相關人員,真的有比六十五歲以上、尚未完成第一劑疫苗者有正當性和急迫性嗎?其次,為何有些縣市施打莫德納年齡層可以比其他縣市更低些?是中央配置疫苗不公?還是地方優先施打其他族群?

現在疫苗登記平台開放的年齡層大幅下降,我等高齡者再去平台登記,何時才可打?還能打到莫德納嗎?

李亞琪/服務業(台北市)

近日疫苗登記、預約之亂,簡直讓民眾無所適從;政策朝令夕改,民眾為打一劑疫苗疲於奔命。看著社群討論,周遭朋友改選不知所措,我彷彿看到掌握疫苗生殺大權的指揮中心,促狹的、冷漠的笑。

疫苗施打意願登記平台開放第九類第十類登記時,大多數民眾選擇莫德納, 指揮中心說要等四輪後才打得到。相信政府說的等四輪就可打到,如今呢?等啊等,等到花兒也謝了,才知政府所說等四輪根本是全無指望,因為剩下不多莫德納已開放給第二劑施打。

想打莫德納過分嗎?做錯了嗎?有朋友因凝血功能不佳,有人因慢性病等原因選擇,他們不是刁民,只想安全施打卻遙遙無期。朋友問我,既然等不到,政府為甚麼不早說,要給人希望,又給人失望?我無言以對。

因等不到有朋友慌了,趕緊上系統改填AZ,然而指揮中心改口:疫苗意願登記平台重新開啟後,增勾或改勾AZ疫苗者,將於第三輪意願登記接種AZ疫苗之四百九十五萬人優先處理後,再接續處理。原來已不是按長幼有序順序施打,朋友手足無措。

政府想給哪些人打AZ、哪些人打莫德納、哪些人只能打高端,可以說清楚講明白嗎?不要讓民眾無所適從。買疫苗的錢是納稅錢,施打疫苗是人權,不是政府恩賜,為何我們的政府,總是這樣傲慢,冷漠對待生命?

   
羅浮宮新館長 鋒頭勝過蒙娜麗莎
近日關於法國羅浮宮的熱門話題,蒙娜麗莎不再獨占鰲頭,同樣發燒的是羅浮宮新館長、228年來首位女館長戴卡赫。戴卡赫將推新計畫,最讓觀光客振奮的,可能是她打算夜間開館,方便年輕上班族下班後「享受在羅浮宮迷路的樂趣」。

疫情當頭,領導人更需要……靜坐!
當人察覺到威脅時,大腦的生存部分(主要是杏仁核)就會啟動,導致我們的專注力變得狹隘。為了能讓你在高壓環境中仍能維持領導力,花幾分鐘靜坐是一個好方法:早晨醒來、會議開始前,隨時隨地、沒有包袱地開始靜坐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