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全球經濟衰退影響,經濟發展議題近來受到朝野重視。但每每提到發展經濟,大家總是落入一個迷思,那就是這是行政院財經部會的責任,忘了地方政府扮演的重要角色;其實這是一個緊密關聯與分工的體系。中央部會應該具備前瞻與宏觀政策,編列與分配適宜預算,而地方政府在地切實執行,並且擁有充分自治能力。
以六都中桃園市為例,過去雖曾歷經朱立倫八年桃園航空城發展,鄭文燦八年亞洲矽谷計畫,新當選的市長張善政應如何持續治理,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首先,新市長上任後,應結合產學研專家智慧,在六個月內擬訂該城市2030年長期發展願景,其中經濟與產業更應列為重點中之重點。有了長期發展願景後,未來各局處施政政策與推動方向方能共同一致。
每個城市的資源與背景不同,發展願景自然必定不同,應該結合地方特色,制定適宜的願景與策略。其中在選定核心特色產業時,與其多而廣泛,不如少而精。太多的產業目標,有等於沒有,如果台灣每個城市都要發展綠電、電動車、雲端、智慧城市、工商會展、文化創意等產業,必然力多而備分,最後結果可想而知。
發展經濟與及產業,面對的挑戰很多,其中土地、水、電、人才,是四大核心關鍵。
台灣土地資源有限,地目用途相關法令繁瑣,經常自縛手腳,私人土地徵收更是困難。
在這一方面,內政部與國發會應該積極鬆綁簡政,不要再讓一個八年任期的地方首長,努力到最後卻是一場空。
缺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會因為經濟部長或台電的一句話而自動解決。對產業發展而言,不能忍受有時有電有時缺電,必須保持全年供電不缺。自能源法修法後,已允許民間設立電廠,但並沒有積極配套與優惠措施,多年來設立家數與發電量杯水車薪,亟待有關單位提出積極方案。
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近幾年台灣幾乎沒有颱風,缺水問題極為嚴重,雖然經濟部水利署與自來水公司實施北水南調,但仍然不能充分供應中南部各縣市之所需,隨著半導體產業擴充,缺水問題在未來勢必更加嚴重。解決之道有二:發展精緻農業減少農業用水、積極建立海水淡化廠。在這件事情上,中央應積極提供預算,協助地方政府具體落實。
經濟與產業發展,人才是重要要素,台灣固然普設大學與研究所,幾乎人人有學校唸,可是畢業生缺乏社會歷練,反而成為企業累贅,新進人員給薪不高又造成年輕人抱怨,解決之道在於落實產學合作,尤其是科技院校,學生應有三個學期以上企業實習經驗,畢業後方可迅速上手,在這方面地方政府可結合在地技職院校,積極辦理產學合作。
台灣主要稅收大多繳給中央,中央以政治與選票為導向分配預算,是一個公認的事實。非執政黨縣市更是資源有限,時常心有餘而力不足,發展公私合營是一個未來的方向。地方自治法賦予縣市議會通過特別條例之權力,府會合作共同發展地方經濟,可增加就業人口,提高市民所得,將是未來重要努力方向。
行政院應尊重地方民選市長與議會權力,切勿動輒推翻退回,違背民眾之所託。
國際招商並非中央部會之專屬工作,因為外商落地配套措施,還是要地方政府埋單,近年來外商在台投資日漸減少,地方政府應主動出擊,鎖定核心產業重要國際企業,積極招商。
發展精緻農業亦是除台北市外地方政府的重要方向,運用現代化科技之精緻農業,可以引進大批青農,有助地方經濟與提升農業水平,更可以節水節電,一舉多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