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浩一、臺北聯合報 不要可惜一些枝葉,剪掉它,才會長出新芽嫩葉。「每個人都是一株好看的樹,只是被遮掩了」,修剪它,就是改變它
在都蘭,神懌氣愉修剪枯枝雜葉
三月二十五日,星期四下午,剛剛送走最後一波東北寒流,哺光清湛,可以借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形容。我在臺東都蘭山下的一處山野小院,獨居幾天,剛剛趕完一篇欠債甚久的長文,走到綠樹爽颯的院子吹風。藍天白雲,清風徐徐,這真是王羲之在曲水流觴之際的〈蘭亭集序〉的天氣感受啊。
東晉名流文士,暮春,他們在曲水邊錯落坐著,溪水蜿蜒,三三兩兩席地飲酒閒談,欣賞春日的自然風光,恬淡怡然。這一幕瀟灑出塵的雅事,羨煞千年來且走且留的眾多人生。三月的初春感受,我很少說它是「淡淡的」,卻屢屢想起東晉名士在此季節,幾杯閒酒之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的時光感。
「追逐快樂」從來不是我的生活選項,但是退休幾年之後,此地此際,多萌發了自然的呼喚,童年居住山城的懷舊時光,似曾相識的微妙感受,重新鮮明了起來。陶淵明說「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應該也是這般心情。頓然有了一種想要重新校正生活的念頭,古人總是在年長或是失意時,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最終盼望回到家鄉,或是回歸土地。胡不歸?那是很微妙的心情轉折。
散步庭院,西側是蔥綠帶有藍光的都蘭山脈,遙望東方則是一水汪洋的黛綠太平洋。
俯仰都是滿眼翠綠與山色清麗,關於春光與春花,資深中年後,開始有「看一次,少一年」的感慨。偶爾感觸一閃,又覺不該為歲月流逝感傷,提醒自己想起蘇東坡當年貶謫黃州,「遊走蔪水的清泉寺」時浣溪沙的詞句,再一次想像他在雨中的江南初春,打起精神,抒慨昂揚振拔,呼喚青春的人生態度:
遊蔪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庭院北側,去年寒冬,鄰居曾經剪修整片雜草,再放火燒了枯葉,結果順著東北風勢,把朋友的院子圍籬樹與一旁的水黃皮、小葉桑、苦楝、無患子炙傷,甚至枯乾了。雖然隨著季節更迭,春天已來,一些芽點新葉有了復甦跡象,但是那些殘存的大小枯枝卻是需要剪除,才能讓那些新枝未來有舒展的空間。我踅行樹下,端詳它們的榮枯,有了一些念頭。
於是我尋來鋸子、園藝剪刀、梯子基本工具開始動手,剛開始隨興隨手剪除小枝,喀嚓一聲一聲,一陣子時間,欣覺這個太有療癒感。目光炯炯,專注那些殘枝敗葉,有的鋸,有的剪,漸漸露出疏朗的樹形,成就感隨之而來,結果一發不可抑止,一場浩浩湯湯的修枝工程儼然展開。
心流,一種注意力處在沉浸狀態的無意識
修剪完整株碩大的水黃皮,驚覺已經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不僅除去枯枝,也把雜枝亂葉統統「用力」鋸除修剪,裁斷掉落滿地的枝葉,層層堆疊。
發個簡訊給朋友說「現在樹相已顯大氣,而且陰氣盡消,容易進出樹下」,一邊欣賞自己的傑作,一邊拿著剪刀繼續微調整,欲罷不能。酣暢淋漓之後的我,開始倒帶回想自己剛剛一個多小時的舉止,專心、無雜念,整個意識與動作完全合一,注意力處在沉浸狀態。那一陣的「思想真空」狀態,有點陌生,但也曾經發生過,我啟動「自覺自觀」審視,啊,明白了,原來那就是心理學家米哈里教授在一九七五年發表的理論,他說那是「心流」,Flow。
什麼是心流?
它是特殊的精神狀態,當你在極度專注時,完全沉浸其中,效率和創造力提高,讓你忘記時間、忘記飢餓,甚至忘記所有不相干的身體訊號。米哈里的研究中,提到心流其中之一特點「主觀的時間感改變」,白話就是「可以從事很長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他也說在此當下「反省、自我意識會喪失」、「憂慮感會消失」等等,而且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哦,原來我剛剛愉悅地經歷了米哈里所稱「最佳體驗」。自覺當下,我承認「從中感到極高的滿足」,像是一些演唱會上忘我的鼓手、進入化境的運動員、電玩遊戲的神馳投入……
米哈里是第一位提出此概念的西方科學家,事實上,東漢以來一些佛家與道家的高手已經運用心流技法在自我精神力的展現上了,甚至禪宗說心流可以練習。顯然,我是魯鈍的,後知後覺的,佛家可以透過打坐,練心。聖嚴法師生命的最後,他受到癌症病魔摧殘,弟子不捨,問他「師父你痛嗎?」,聖嚴法師回答「會痛,但不會苦」,痛可以「自我觀看」,再以禪修的功夫脫苦。
在安平,上了一堂豐足的「修樹課」
清明長假,我在安平。鄰居好友邀來住在漁光島的盆栽達人東東到他家作客,以好茶交換專業,請他幫忙修剪陽臺兩株大樹,羅漢松與真柏(五年前喬遷時,松柏常青,如松柏茂的吉祥大樹)。先是品茶,大夥閒聊一番,我們起身到開闊的陽臺,東東開始門診樹形,小枝走向、葉子密度。他一邊修剪枝葉,如鋼琴手在琴鍵上起落,一邊講解「修剪重點」,娓娓地從美學、盆栽學說起。我因為上個星期才修剪了都蘭朋友的庭院幾株樹,多了一些經驗與心得,也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東東的盆栽哲學「開釋時間」,我成了最用功的學生,提問,也勤做筆記。
他解釋這株真柏已經五年沒有修剪,枝葉茂盛,但是神韻盡無。要先梳減密度過分的葉子,理由是「因為少,才會被看到」,不僅是盆栽老樹,即使是庭院觀賞的大樹也是這般態度。他說他自己每天醒來,尚未起床,已經知道自家庭院有哪些盆栽今天需要修剪,它們正等著他起床。他解釋說他有許多退休的朋友,時間變多了,卻往往不知自己起床後要「幹嘛」,於是賴床、委靡、不振作。但是他自己則每天沉浸於修剪植栽,會期待,它們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什麼時候開什麼花?
東東鼓勵我們幾位開始在自家種植盆栽的退休人士,他說心法就是「經常剪,新陳代謝就會快」,有些小枝可以先進行第一階段小修剪。微距改變,也是改變,最後再來決定它的去留,或是改變樹枝延伸的方向。這個概念,跟人生態度完全一致,不要可惜一些枝葉,剪掉它,才會長出新芽嫩葉。「每個人都是一株好看的樹,只是被遮掩了」,修剪它,就是改變它。不接受改變,不捨不棄,就跟貪嗔癡不捨不棄一樣,等事情發生了,再來說「放下」都太慢了。
他進一步舉例說有一朋友肯定他的修剪專業,也欣賞他的盆栽作品,有一天她邀請他,到住家前院幫她修剪滿目猙獰枝葉繁盛的盆栽,結果正動手修枝剪葉時,她竟然掉眼淚,後悔直呼不要不要了……後來呢?我問,「以後不再去她家了」,哈哈。
邊細剪邊解釋,我粗算眼前這株真柏的修剪,二十分鐘,超過一千次修剪的動作,斜枝梳理,密葉打薄,主枝則雕扭走向,大功告成。原來只見茂盛的綠樹,現在已經被詮釋成經過歲月淬煉,布局空間收放有度,展現真柏該有的生動氣韻,神形兼備,隱隱中有山水國畫中那些水墨滄桑的樹態。我欣然讚美,也向站在一旁尚未理解「未來美感」的老友妻子說,「剛剪完頭,會有三天呆」,幾天新葉萌發之後,你就可以完全領受枝葉在春風�媟n曳的舒暢感了。
這是一堂豐足的「修樹課」。今年春天,我偶爾離開書桌,開始走向山野,走入菜圃,感受自然的節奏,面對榮枯,學習修剪與放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