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靜思家風」, 上人建立,慈師父帶領常住眾依教奉行,
慈悲堅毅的身行典範,讓我輩在修行路上受用無窮。
佛教衛塞節,每年五月的月圓日(農曆四月十五日),是南傳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入滅的節日,也是結夏安居的開始。今年的這一天,上人的第一位出家弟子、我們的大師兄德慈師父於晚間八點五十五分捨報。
三天前,五月二十三日下午二點,精舍總機師父從廣播中緩緩道出這樣的訊息,「各位常住師父,請著長衫,於二點四十分到大殿前接駕、祝福。」精舍二百多位師父,及同仁、慈濟志工,保持社交距離防疫,在大殿前面合掌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迎接慈師父回家。
上人於第一時間探視慈師父,常住眾也以五人一組,分批探視,一切遵守防疫規定。慈師父真的很貼心、很慈悲,就這三天,讓常住眾有充裕的時間去探視他、跟他互動,圓滿大家的心願。他選擇這個特別的日子跟大家道別,來去自如。
是嚴父也是慈母
三年前,上人提出「壽量寶藏」,要資深者把五十歲存在寶藏中,回歸年輕再出發,我們的大師兄──德慈師父說的一席話,言猶在耳:「三十五歲,是我正勇健、是我正拚、是我正『做』的時候。」
慈師父那年八十五歲,將上人「第一代弟子就要徹底犧牲、徹底奉獻」的教示,修行五十餘年來拳拳服膺。他將「勤行道」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精舍一天,就要為常住付出一天。」雖已高齡,每天仍努力不懈地將靜思法脈的精神注入在他的陶藝作品中。
早期精舍,常常吃了這一餐不知下一餐在哪�堙F初期,慈師父做手拉胚只是單純一念心,「為了還債,減輕常住的負擔。」漸漸地,在製作的過程中,激盪出他的藝術天分和興趣,並與團隊研發了「宇宙大覺者」等具法脈精神的「法品」。
剛開始研發鏤空的陶燈時,一天做不到一個,因為力道還拿捏不準。下手太重,作品很容易破掉;力道不夠,又刻不出燈中精舍模型的精神。慈師父說:「這與菩薩行中道一樣,才能體會過程中的風光。」
在陶慈坊的一個小角落,慈師父專注雕刻「宇宙大覺者」的面容,心似乎完全與佛相通,對周邊的境界置身事外。上人曾經讚歎慈師父的一念堅持:「他這樣用心地捏啊捏,也讓他捏出了一片天地。」
一手創立陶慈坊的慈師父,除了藝術天分,各項法器出類拔萃,唱誦嗓音渾厚,悠揚遍法界。他鼓勵常住:「學任何東西都一樣,唯有一個『勤』字。勤練、勤練、勤練,是學會法器的不二法門。」
精舍大殿的鐘、鼓是懸吊在天花板上的,打鼓需要真功夫,慈師父道出讓鼓聲迴盪虛空法界的要領:「要用內力,聲音才會清脆悠揚,有節奏感;三陣打下來,也不覺得吃力。」這就是上人所說的「軟實力」。慈師父也曾經個別指導我唱誦,因為自己資質之故,沒有得到要領;但因勤學,各種法器都已學成,也有所心得、有所承擔。
「大師兄就像嚴父慈母一樣,在修行中教會我許多事情。」來自都會區的德和師父是上人第七位弟子,早年在出坡的工作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打菜畦。「慈師父做事一絲不苟、有條不紊,非常『頂真』(仔細)。」
精舍的菜畦要打得很直,當中還要用竹子將大顆粒的泥土打細、打平、打鬆,整得方正,「前面的菜畦有多寬,後面的就要有多寬。」和師父說,慈師父常常叮嚀:「菜畦要打得方方正正,人的處事行為才能方方正正。」
我的動作較慢,一次洗衣服時,慈師父忍不住說:「我通常這樣做──用最後清洗的襪子,洗一洗臉盆四周,就不必再用刷子重覆一次動作。」事情一氣呵成,我學起來了;還有,他知道我「抹香末」的速度慢,也專程到大殿教授訣竅。慈師父告訴我:「這�堿暀@點時間,那�堿暀@點時間,就可以省下許多時間做別的事,如自修、讀書。」
有一次,慈師父與我回寮房途中,看見一盆梅花的枝椏突出桌外,「如果不小心,人很容易被刺傷。」他隨即將梅花盆栽轉了個方向。還有一次,與他同行在文化走廊上,他看到有張海報一角脫落,很心疼地說:「要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就像愛自己一樣。」
惜福愛物,慈師父是如此慈悲,更何況是人。曾是更生人的陶慈坊同仁吳紹民,他眼中泛淚說:「慈師父對所有人都是平等心,不會因為我曾入囹圄而有差別待遇。」對更生人有心改過,慈師父非常疼惜。慈濟志工陳貴珠表示:「對於更生人,尚未成為正式同仁之前,慈師父常常私底下幫助他們。」
滴水恩湧泉回報
我曾經住在慈師父隔壁寮房六年多,有時候會幫他做一些生活小事,芝麻綠豆事,微不足道,但他耿耿於懷,總說:「真的很不好意思,老是請你幫忙。」而我都以歡喜心回應:「感恩慈師父給我機會,這是我的福報。」對慈師父那種「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心懷,陳貴珠也心有同感:「只要受到一點點幫忙,慈師父一定會想盡辦法回報人家。」
陶慈坊去年底的尾牙,因慈師父住院開刀而取消,他老人家心中一直記掛著;出院回到精舍,體力稍微恢復,就補辦尾牙。陳貴珠說:「慈師父反覆一直交代,要將某某人、某某人都叫來,因為他們平常少有這種聚會。」在病中的慈師父,心心念念,想到的還是需要幫助的人、還有曾幫助他的人。
與慈師父同住的德穎師父說:「慈師父的個性、為人與他的法號是一致的。」如果有人需要任何幫忙,慈師父一定二話不說,使命必達。這種精神令穎師父非常感動,「他就像精舍的『沒問題師父』。」
老了、病了,只要還能做的,慈師父總是不麻煩別人,「每個人都各有執事。」我們有時想牽他,讓他平穩走路,他總是說:「不要、不要,若被上人知道,就不會讓我出門了。」堅毅的精神,讓他一直走得挺直。幾年前慈師父雙腳置換人工關節,他一回來就去銷假,忍著痛向上人頂禮,此等堅毅,上人感到佩服:「我也要學學他的毅力。」
第一代徹底奉獻
精舍師父與靜原老師團隊在討論「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綱要」時,對於上人何時提出「做事要有獅子的勇猛、駱駝的耐力、赤子之心」這則法脈,確切的年分一直無法定案;在一次逐條綱要討論中,慈師父斬釘截鐵地說:「就在一九六四年。」雖事隔五十餘年,慈師父對上人的教誡仍記憶鮮明、謹記在心。
「上人受戒回來的隔年,就教誡幾位弟子:『我們人窮,但志不能窮。一個人能吃多少呢?我們不需要接受供養。』」一九六四年,上人立下修行清規,期勉弟子,「要有『獅子的勇猛、駱駝的耐力、赤子之心』。既發心修行,就要當一位有志氣的修行人,要守住本分,在崗位上付出,精進『為佛教』。你們是第一代弟子,要徹底犧牲,靠雙手自力『耕』生,磨練自己不怕勞苦,將來才能進一步『為眾生』付出。」
上人告誡弟子要有決心,「即使沒有東西吃,日子過得再苦,都不能回俗家拿錢。人家不能吃的苦,我們要能吃;人家不能忍的,我們要能忍。」
慈師父娓娓道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靜思家風」,就在大家一點一滴的付出中建立,不曾動搖。
慈師父曾說:「我們跟上人有約,好像收音機的頻率一樣,頻率接上了,就碰到上人,很有緣。」相信慈師父已接上了種種好緣,踏上另一個人生旅程,乘願再度與佛結緣、與上人結師徒之緣、與師兄弟們結法緣、與眾生結善緣。
有情在人間,人間菩薩行,虔誠祝福我永遠的大師兄──德慈師父。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5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