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身體觀起-觀「身」和「受」。觀「身體」於「受」中的狀況,也觀「心」於「受」中的感覺-受,一定是身體在受,形成了感覺;而感覺是心。之後,再觀感覺的時候,心的反應是什麼?例如我們在喝一杯很濃的咖啡,第一個在未喝之前即可能已聞到咖啡的味道,「嗯,好香!」讓你很想喝它,這是一種感受,一種很自然的反應。自然的反應實際上也是通過我們身體的嗅覺的「受」,而在心理上產生「很想喝它」的欲望。此刻,進一步觀察一己心理的反應是什麼?是一種愛渴、貪欲、執著、喜歡、占有、眷戀……,種種心態俱會呈現。換句話說,整個喝咖啡的過程,乍看之下,好像是非常實在的我在那個地方,其實不是。只是心理的反應,一下、一下,不同的反應,以極快的速度,連繫性地串聯起來-於喝一杯咖啡的過程,身與受的反應便已相當複雜了。這是我們日常生活裡,可以隨時經驗,也可以提醒覺觀的對象。 但是,如果心很粗,沒有辦法覺觀,只知道咖啡很好喝,喝完之後很滿足,只想下一次再喝,一次一次地喝……,這樣的話,是沒辦法觀空的。 那麼,只有打坐。於打坐中,先觀身。從身體的「受」觀起。觀察身體的受,漸漸地,由強烈而淡化……,淡至再沒有感覺身體的存在,只餘心理的活動。如此,便進一步觀察心理的活動與反應,就能覺察到,心理的反應不是在想像過去、回憶過去,便就是推想未來、期待未來、憂慮未來。又或者,只是鈍鈍地,遲滯而茫然,宛如在做白日夢一般。這些「心」的狀態,其實即是「五蘊」中的「受、想、行」,當我們能這樣觀察時,即已經是在「觀五蘊」了-觀身體的時候,是觀「色蘊」;觀心態的時候,即是觀「受、想、行」蘊。 漸次地,我們將發現,對於肉體的執著,僅是一種心理作用。當身體的執著逐漸淡化,淡化到最後,身體對自身而言,便可能只是一種負擔-當沒有感覺身體的存在時,身體就不會困擾你,也不再干擾你,也不再覺得是負擔了;什麼癢啊、痠啊、麻啊、痛啊、累啊、快感啊、沉重啊、美呀、醜啊……,這些問題全都沒有了! 打坐坐到深的時候,坐到身體沒有,身體的覺受也沒有了-意即,身體的粗受(粗的受)消失的時候,便會覺得,身體對自己而言,已不是自我中心的代表物。此時,即是觀「色」-「色即是空」-觀色身「即有而空」。即有,有啊!還在,卻又是空的。身體在此,在打坐,卻對一己不是負擔。一般人並不瞭解身體是一種負擔,反執取著以為是幸福。但是,於上座後的觀修中,當對身體的感覺和執著逐漸淡化,我們將發現,有身體,是負擔;沒有身體,才是解脫。雖然,身體的解脫,並不等於心理的解脫,但是觀到這個層次,已逐漸剝離之於色身的執著,也漸次突破「色蘊」的羅網。不過也請記住:禪修必從身體入手,身體是禪修的工具,不是自我的中心。 --- 摘取自《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