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麼厲害•在部落!」—在建和鹿寮與拉勞蘭小米工坊的展覽 文•圖/林頌恩 創造多一點讓年輕人留在部落工作的機會,就能為部落帶來多一點照護。 | 考古出土遺留資料顯示,臺灣西部地區於距今約3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以黑色陶器為主流的史前文化,以中部地區的營埔文化及西南部地區的大湖文化為代表。此時期的黑陶陶器做工精緻,與前後期所流行的紅陶陶器在質地、型制上皆有明顯差異,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而灰黑色的特徵也反映與紅陶陶器相異的製作技術。 南科園區及鄰近樹谷園區的考古遺址中,發現大湖文化層者有20處,約占兩園區考古遺址總數的一半,發掘出土大量的黑陶陶片與陶器。過往臺灣考古研究中有關史前黑陶製作工藝的論述,主要參照現代陶瓷製作技術,認為是以「還原燒」的方式讓陶瓷坏體呈現出黑色。 所謂「還原燒」,指的是陶瓷器在燒製過程中處於缺乏氧氣的還原氣氛下,還原性氣體(如一氧化碳)無法從空氣中獲得所需的氧,轉而奪取胚土內含的金屬氧化物的氧原子,使這些氧化物產生化學變化,生成低價的氧化物,或是被還原為金屬,使陶器呈現出金屬原本的灰、黑色,而非氧化後的紅、黃色。相對於「氧化燒」須保持空氣供應暢通,「還原燒」則是需將陶器與柴火密封以造成缺氧悶燒的效果。但由於目前在臺灣史前遺址中並未發現陶窯遺跡,因此研究者推測當時的人們可能是以露天燒或坑燒方式燒製陶器。在這兩種較容易受外在環境干擾的燒陶方式中,如何保持陶器和柴火能穩定持續密封悶燒,不只是對老祖先們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我們現代人深入探索古人生活的挑戰。 【詳全文】▲TOP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