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陳時中還能當蔡、蘇的民怨擋箭牌多久?


【殺破狼每周星座運勢】提供各星座整體運勢分析、當週須注意事項。量身為12星座打造本週星座最佳行走指南! 【會計研究月刊電子報】為您建立以簡馭繁的思考邏輯,解讀會計、財務、金融等趨勢走向,掌握財經專業脈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6/30 第501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誰綁架總統的手臂?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還能當蔡、蘇的民怨擋箭牌多久?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抗疫吊車尾的兩大敗因
民意論壇 薛承泰/針頭下的黃老鼠
面對百年中共的台灣思考
中共百年 樣板化的新型政黨制度
砍Alpha的劍 能擋Delta變種?
授課能線上 公投當然也行
消費劇變 疫情下的餐飲業總體檢
開創商機 紓困切忌為德不卒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糧價、疫情、氣候增加糧食不安全人口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誰綁架總統的手臂?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在爭議聲浪中,衛福部決定延後國產疫苗緊急授權審查。總統府則傳出,因外援疫苗充裕,國貨不急七月開打,蔡總統的接種秀要延後。蔡英文的手臂還被綁在國產疫苗上,但聯亞試驗主持人黃高彬則坦言,已接種莫德納。他說,因擔任中部疫情指揮官,常深入虎穴,有施打必要。

黃高彬屬一線防疫人員,聯亞二期解盲前,彰醫和國軍台中總醫院爆發院內感染,他與醫護人員接種莫德納疫苗。在抗疫大局與代言民間計畫間,他的取捨可受公評;對比之下,總統則過於自輕「領導人的臂膀」。

歐美元首的臂膀承擔抗疫重責,拜登為加強美國人民接種意願,率先挨針,打了德國BNT。德、義總理及韓國總統則是依齡序施打,並選擇有血栓疑慮、後經科學釋疑的AZ疫苗,以行動鼓勵人民。他們的選擇首重防疫,而非政治紅利,更不標榜「挺國產」渲染疫苗民粹。

和蔡總統有志一同的,是俄國總統普亭。但俄國只提供略去三期試驗的國產疫苗,俄國人民缺乏信心,接種率極低。可見,政治正確反有礙抗疫。

百姓為了討活路,只能爭殘劑自保。總統在重重衛護下,不僅讓政府官員先接種,自己從容挺國產拖著不打針,甚至拖延民間外購。人命關天,如此不接地氣。誰綁著她的手臂呢?不過是黨私障目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還能當蔡、蘇的民怨擋箭牌多久?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根據彭博資訊的最新「全球防疫韌性排名」,台灣在五十三個評比國家中,從原本的第五跌到殿後的四十四名,且四項指標都呈現「惡化」的走勢。延燒兩個月的本土疫情大爆發,陳時中除表現乏善可陳,既無法有效解決問題,更暴露政府疫苗採購及研發決策一敗塗地,讓人民陷於無疫苗及染病的恐慌。蔡總統和蘇揆遲不撤換陳時中,又無法補強指揮中心的決策功能;陳時中被他們當成「民怨擋箭牌」,還能支撐多久?

二月間,陳時中還誇口「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一轉眼,牛皮吹破,台灣就吊車尾了。這件「國王的新衣」,再遲鈍的百姓也看得出來全是假的:多少確診者病死家中送醫無門、患者需要的藥物和救命儀器迄今短缺、民眾亟需的疫苗被政府延宕擋在門外、國境邊防依舊惜篩如金徒具形式、解封步調龜速到害整個社會缺氧。台灣的防疫韌性墊底,其實並不令人意外,最近COVAX分送疫苗,台灣的名字與第三世界國家掛在一起;論疫苗施打率,我們只有第三世界國家的水準;至於染疫死亡率,我們則是全球的兩倍。

把台灣帶到第三世界的境地,是蔡政府執政的目的嗎?政府寧可撒數千億銀子去紓困救濟,卻不肯積極去購買疫苗,反要靠其他國家施捨救急;這種態度,是國家建立自尊和自主的正常方式嗎?彭博評比各國「防疫韌性」的四項指標-「疫苗接種率」、「封鎖嚴重性」、「航班載客力」、「已接種疫苗旅客自由度」,除著眼各國既有的承受能量,還包括未來走向開放的準備。問題是,這些指標中,哪一項是陳時中或蔡政府放在心上且認真準備的事?

沒有!比起展示官威及炫耀外國援助,蔡政府對於上述指標顯然不太在意。台灣疫苗接種率僅七%,但對於各個民間團體有意捐贈疫苗,蔡政府卻不斷阻撓拖延。台灣三級警戒一延再延,許多民眾及商家都已不支,紛紛關門,政府卻提不出有效辦法。台灣的航班載客力為負九成一五,全球最低,近乎鎖國;最近甚至連金門、澎湖的人民要返台工作都得在機場苦等數日,政府對此不聞不問。至於已接種旅客來台,則仍須接受漫長的隔離檢疫,說穿了,台灣對於疫苗護照毫無準備。

綜觀蔡政府的防疫戰略,其次序是:政治第一,其次國安,人命第三,經濟第四;至於科學,則根本排不上位置。在這樣的邏輯下,防疫以凸顯蔡政府的「英明」及民進黨的「利益」為優先,若無法達成這點,至少要藉機打擊在野黨及其執政的地方政府。與此同時,政府不斷利用美日的疫苗援助繼續打「反中牌」,但對於人命的流逝,以及各階層民眾因封城受苦的聲音,則裝聾作啞不予回應。

蔡英文和蘇貞昌不會不知道這股民怨來勢洶洶,他們之所以不願撤換陳時中,主要就是需要他來當這面「民怨擋箭牌」;否則,民眾的怒火可能就直接燒向他們了。問題是,當全民都看出陳時中主導防疫的缺失,當地方政府對陳時中的調度指揮都充滿質疑,甚至公開提出反對意見,情況只會日漸惡化;陳時中究竟還能為蔡政府抵擋多久的民怨?

說穿了,陳時中的不適任不是他個人的問題,其更深的源頭,是蔡政府把過重的責任堆在一個人的身上,卻又賦與他太多權威做了超乎其能力的決策。因此,這筆帳若要認真算起來,最後勢必要回到總統和閣揆身上。陳時中只是他們的代罪羔羊,不是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抗疫吊車尾的兩大敗因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彭博資訊28日以「世界終於重啟,最好和最壞的去處」為題,公布全球抗疫韌性排行榜。在53個規模超過2,000億美元的經濟體中,美國躍升至榜首,靠的是快速廣泛接種疫苗,擺脫疫情最嚴重的臭名;台灣從4月的第5名,5月的15名再大幅退至第44名,主因是疫苗接種緩慢及疫情大爆發。尷尬的是,連埃及、泰國、越南、兩伊都排在台灣之前。

彭博評鑑依據的四項指標:疫苗接種率、封鎖嚴重性、航班飛行力,以及開放接種疫苗旅客的旅行路線,取代「控制新增確診數和死亡數、確保醫療系統承受力」兩大指標,可知先進國家已將「恢復疫情爆發前生活」的能力,提升為防疫的前瞻性指標。和大多數大型經濟體的漸入佳境相比,台灣卻跨入死亡交叉,深陷在抑制確診及死亡人數的深淵,連微解封也遙遙無期,境況真是天差地別。何況,台灣疫苗仍然嚴重短缺,印度變種病毒也已侵入,下次的抗疫排行恐怕要敬陪末座了。

台灣何以從自詡的防疫模範生,突然淪為國際引以為戒的負面教材?基本上,就是蔡政府的防疫政策缺乏人本精神,又沒經濟思考,指揮中心不符基本專業,加上官僚性格喜好操作政治,凌駕專業意見,卻缺乏風險意識和管理技能,導致入境破口一再發生,疫苗又鬧飢荒,才落到今天這般田地。

上述事例確證鑿鑿。陳時中指揮官曾誇言「全世界都在跟台灣學習」,就知道他停滯在口罩的低端滿足上,本身最不知居安思危,當然不會超前部署;連台灣防疫成功「靠國人的氣質」這種不專業的話都說得出口,徒留笑柄。疫苗只要扯到中國大陸,他就說「他們沒打的,我們有一點興趣;他們在打的,我們不敢用」,錯把疫苗當敵人,沒有民胞物與,以蒼生為念的人本精神,當然採購疫苗就落得一年無成,對外國政府奧援感激涕零,卻說國內民間捐贈會造成困擾;多少人建議入境普篩、快篩、複篩,指揮官就是以不專業的理由頑拒,發生諾富特及3+11的破口還不認錯,直到Delta病毒入侵才幡然改悟,採取較嚴格的邊境檢疫新制,但台灣已冤死600多位民眾,經濟和生活都已失常。

以指揮中心採取的邊境檢疫新制而論,27日起入境者一律須住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但從七個高風險國家入境者享有免費,其他地區返國者則須自費並自行找尋防疫旅館。此種差別待遇,除了不公平之外,還有更多可議之處。

基本的風險管理概念告訴我們,保費要和風險成正比,然而我們的衛福部,反而對自高風險國家入境者給予免費優惠,這不是要納稅人招待高風險者,鼓勵或吸引他們來台灣增加傳疫的風險?指揮中心的風險意識如此薄弱,恐怕才是防疫最大的風險。 □

再看交通部民航局和觀光局相互矛盾的旅遊措施,更讓人懷疑蔡政府官員沒有經濟腦袋,甚至還倒行逆施。例如,日前有從本島搭機前往金門旅客,登機前快篩陽性,民航局竟未攔下而放行,還好金門衛生局在機場攔截,緊急送醫PCR檢測為陰性。民航局竟說,遷徙自由是民眾權利,政府對侵犯人民權利的行為必須審慎;機場對往離島旅客篩檢仍屬自願性質,並無強迫性。最後表示,為免造成地方疑慮,未來機場篩檢呈陽性反應者,不再考慮誤差,將不許登機,仍是「改過不認錯」的十足官腔。

而同屬交通部的觀光局,對於國人組團出國打疫苗兼度假,竟然忘了自己為觀光產業服務的天職,不知出國打疫苗有助於觀光業,更有利於防疫,竟然嚴令禁止,根本就不考慮人民遷徙自由,一副損人又不利己的官僚態度。

總之,蔡政府沒有人本精神,缺乏經濟思考,防疫政績終於走到「最壞的去處」,遺笑國際。

   
民意論壇
薛承泰/針頭下的黃老鼠
薛承泰/聯合報
目前可以施打疫苗的人口,扣除十五歲以下,全世界約有五十八億人,疫苗需求數可達一二○億劑,俗話說「一樣米養百種人」,如今是「一支疫苗打數億人」!

由於老人確診後的死亡率偏高,在疫苗不足下,老人施打順位排在一般人之前,是合理的。然而,自AZ疫苗開打後,接二連三的猝死通報出現,才十天左右累積人數超過百人;有時候,這個數字居然高過同一天確診死亡人數,令人擔憂,卻步不前。

如果一位老人,未打疫苗而染疫的機率為千分之二,確診後死亡率為百分之五,那麼染疫死亡的機率為萬分之一。如果打疫苗十天內死亡機率也是萬分之一,會怎麼選呢?筆者猜想多數老人會選擇觀望,因為只要遵守戴口罩、勤洗手、少接觸原則,染疫機率可以透過自律來降低;若選擇打疫苗,就靠老天保佑吧!

指揮中心再三說明,打過疫苗後的通報死亡率,台灣相較於國際並沒有偏高,也從病理分析中說明多數猝死也非疫苗惹的禍。儘管如此,只要打疫苗後的猝死率未能下降,民眾是很難釋懷的。誠然,只有鼓勵越多人打疫苗,才能達到「集體防疫」的目標,打疫苗仍是利大於弊;可是仍有不少老人在不想被感染與不想有意外之間掙扎,該怎麼辦?

施打疫苗本就有風險,遑論目前在各國施打中的幾個疫苗,並未完成三期試驗。這些疫苗被國際認定有效且安全,是基於機率的判斷,從試驗的方式即可了解。簡言之,試驗是採實驗組與對照組,受測者在不知情下被隨機分到任一組,在實驗組中施打疫苗,在對照組中施打的是安慰劑;這些受測者暴露在具有疫情的日常環境中一段時間,研究人員計算兩組感染的機率。

疫苗能通過測試,往往是樣本數夠多且試驗結果符合預期;而那個「預期」最起碼條件就是,實驗組染疫機率夠低,並與對照組差異顯著。然而,多少樣本才夠?樣本的分布,是以生產國還是全世界為標的?施測時間要多長、是否涵蓋不同季節?這些問題都很重要,但做起來都很花錢!尤其是受測者的特質,除了膚色、年齡、性別需有適當的配比,若還考慮體重、懷孕、疾病等因素,困難度會更高;因此,受測樣本中為又老又病的黃老鼠,機會應很低,相關紀錄想必不多。

換言之,若試驗對象以本國人為主,疫苗對自己國人最有保護力,在不同人種與地區施打,則可能產生差異效力。因此,在世界各地接受疫苗的人們,相當程度如實驗中的老鼠;施打後若產生不良反應,都是值得分析的訊息,特別是死亡案件。政府應有專人探討疫苗和疾病與人口特質的關聯,甚至對於施打的劑量與環境,都可以研究,畢竟任何試驗都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概推力。

話說回來,由於多數老人是處於傳播鏈的尾端,讓長者減少染疫機會和打疫苗應一樣重要。一般而言,老人最可能的感染源是家人或附近商家市場,政府應趁勢推廣電子錢包,協助商家建立系統,以取代現金交易,減少病毒的傳散,尤以傳統市場最為迫切。老人若不想當黃老鼠,就把疫苗機會讓給因工作需要在外趴趴走的人或是學生,他們在傳播鏈上還較具關鍵!(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面對百年中共的台灣思考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聯合報
在全球新冠疫情方興未艾之際,中共七月一日迎向建黨百年。對台灣來說,更需要關注的是中共未來的發展路徑與變化。

「兩個一百年」是中共既定目標:二○二一年建黨百年建成小康社會;二○四九年建政百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共強調,過去一百年,中共最主要貢獻是讓中國強起來、讓中國人民富起來、讓中華民族站起來;但更重要的是為人類現代化提供另一種發展可能。

中共認為,歐美西方國家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雖然率先走上現代化道路、享受現代化成果,但也掌握了現代化詮釋權。也就是說,西方國家堅信,中國乃至任何發展中國家,唯有全盤複製歐美制度和價值觀,才能走上現代化發展。因此有美國學者福山認為,西方垂範下的現代化,即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終結。

然而,一些仿效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發展中國家並未成功,不少更陷入停滯或混亂。加上金融風暴、債務危機,及資本主義造成的剝削、壟斷、貧富差距,甚至異化等,都讓中共質疑歐美發展路徑並非現代化唯一方案。一九八二年中共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方面為融入經濟全球化提供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為中國現代化因地制宜保留空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中共重新詮釋現代化的企圖。

近年隨著大陸綜合國力提升,以及部分歐美國家治理失序,加上因應新冠疫情相對成功,使中共在「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展現更多自信,也讓中共認為國際趨勢將是「東升西降」,中國可以平視世界。即使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共仍認為,在經濟總量突破一百兆人民幣、世界經濟占比達十七%的物質基礎上,未來中國機遇仍大於挑戰。

可預見的是,在邁向建政百年的現代化征程上,中共最大的難題,將是如何在西方封鎖下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及產業升級轉型,以及如何回應西方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的挑戰。也因此,未來無論是在政治體制、產業經濟、治理模式,甚或文化意識形態,中共將強化更多操之在己的「中國特色」。也就是說,未來中共將在全球文化陣地,說更多的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在全球產業領域,推動更多的中國技術、中國標準;而在全球治理,倡議更多的中國模式,乃至中國方案。

面對未來無所不在、影響日盛的中國因素,台灣除了重申「中國威脅」,抑或冀望「中國崩潰」,是否能有更多務實的思考與回應?或許這是中共建黨百年的此刻,台灣更應思考的課題。

   
中共百年 樣板化的新型政黨制度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新/聯合報
配合中共建黨百周年,大陸國務院日前發表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意在說明採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政黨政治模式,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此「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實現形式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的新型政黨制度,本質上仍是中共一黨專政,白皮書中未能宣示這僅為「訓政」時期的政黨政治模式,其餘內容就皆屬多餘。

中國大陸目前雖有八個民主黨派樣板,形成在中共領導下參政議政的政黨制度,但這些民主黨派都是中共建政前已成立,且當時也皆屬反蔣中正主控的國民黨。因此,這八個民主黨派早已失去中共對其進行「統一戰線」的價值,且其本身更不具有需進行「民主協商」的代表性。

相較中共將近有九千二百萬名黨員,八個民主黨派所有成員總計僅約一三二萬人,說明八個民主黨派的繼續存在,只具保存歷史遺緒的意義,並不會發揮政黨政治的效用。更何況,八個民主黨派存在的目的,也並不是為了追求成立時的宗旨與理想。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是二二八事件後由台共謝雪紅創立,現有盟員僅三千三百餘人,且主要是由居住在大陸的台灣人及從事台灣問題研究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但「台灣民主自治」的理想,早非該同盟追求的目標。另如現有黨員十五萬餘人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又何能在中共領導下致力實現中山先生「正統」的三民主義,並以此號召有志一同的黨員參加呢?

中共在鄧小平時代曾一度對「以黨代政」進行改革,但其後黨國體制又再收緊,而「黨管幹部」原則的確立即是表徵。「黨職」在中國大陸政治體制中也是「公職」,所有公職人員皆是「幹部」,包括在各民主黨派機構任職或出任公職的民主黨派人士,也是「黨管幹部」原則下受中共管理的「黨外幹部」。故而,這種政黨制度並不具有多黨合作和協商民主的實質意義。

百年的中共固然致力於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但也凸顯難以從馬克思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其實,中共大可以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還政於民的條件,而將目前的政黨制度界定為訓政的需要。

   
砍Alpha的劍 能擋Delta變種?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聯合報
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之所以能輕易入侵台灣,在於指揮中心用了去年的檢疫政策來防堵,沒有滾動式調整到Delta變種。現在進來了,政策雖有微調,作秀宣示性的意味比較濃,顯然心中還存著僥倖心理。

可惜Delta變種病毒不會給你僥倖空間。因為他已經變異成以上呼吸道為主的傳染病,自然比以下呼吸道為主的傳統新冠病毒傳染力高出很多。只要想想肺炎的傳染力與感冒的傳染力有多大的差距,就不難理解以去年肺炎的檢疫政策去攔阻今年像感冒的Delta變種是有多不可靠。怪不得一有國外疫情不久就傳進來,跟去年的其他變種台灣竟然可以擋了一年,完全是政策無法變通。

由於Delta變種的傳染力強,受影響最大的在檢疫政策。在關口檢疫時,風險國家入境旅客的認定宜寬列,在世界疫情已遍地開花時,應該所有入境的旅客都要提高規格檢疫,不可以只侷限於某些國家,絕對會造成掛一漏萬。

入境的旅客更不能依靠十四天的集中檢疫所檢疫就想有效防範,因為入境旅客一旦確診集中檢疫所是擋不住病毒的,絕對會散給偶然接觸且有防護的工作人員。只有在入境及離開檢疫所前執行PCR篩查是不足的,應該每日執行PCR檢測,一旦發現病例就必須立刻執行合規的隔離病房隔離。愈早發現愈能保障檢疫所的工作人員,因為檢疫所的硬體設備參差不齊,絕對無法有效阻擋病毒,以前可以,但現在不可以。

社區檢疫政策也必須大幅調整。確定病例接觸者的匡列,不能只依同室十五分鐘作為密切接觸的標準,因為Delta變種不需要同室,也只需要十四秒就能傳染。包括非密切接觸、偶然接觸都必須作為匡列範圍。感染者症狀出現四天前所到足跡,都應以整棟建築為標的進行人員廣匡列。

匡列區域所有人員應立即限制行動,形同精準「微封城」的狀態。此時「國家篩檢隊」立即進駐,對全體匡列人員進行「多輪篩查」。判定陽性者立即隔離病房照顧,陰性者就能解除匡列及限制,也可自由活動。「多輪篩查」的目的可以排除偽陰與偽陽,若能快速執行多輪篩查,可以在短時間內立判陰陽,也可以在短時間內解除「微封城」的限制,節省全員管束的大量公衛資源。廣州就曾以此方法成功於卅三小時內就解封城,顯示防疫必須動員才能節省資源,才能減少經濟損失。台灣這種政治味濃厚的社區警戒,拖泥帶水的死拖著,中間也不搞個普篩查,根本只會拖垮經濟,對防疫幫忙不大。

Delta變種的醫療照顧與隔離政策與最早在英國發現的常規Alpha變種差別不大,傳統隔離與醫療政策不需大調整。只希望醫療院所應該常規開放上呼吸道感染病患新冠篩查,老百姓也能多利用快篩在上呼吸道感染時執行篩查。所以整個Delta變種的因應政策就是篩查、篩查、再篩查。希望指揮中心也能跨過自己的坎,好好擴大任何型態的篩查量能,才能由各方面圍剿Delta變種病毒。

   
授課能線上 公投當然也行
王振寰/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聯合報
聯合報載,由於新冠病毒還沒減弱的跡象,因此行政院考慮延後八月的公投。投票是公民的權利,但是投票未必需要每次都親自帶著身分證和印章才能投,這可是十九世紀美國鎮民大會的概念,並不適合廿一世紀的台灣。

現今因為新冠病毒,連上課都以線上上課的方式進行,投票當然也可以用網路科技解決。現今報稅都已經可以使用自然人憑證或是健保卡來解決認證問題,技術上選舉投票也可以用自然人憑證以及健保卡來解決認證的問題。

長年來,每次選舉,很多海外公民為投票必須坐飛機回來投票,這實在不像一個尊重公民投票權的國家。前年印尼總統大選,我家的印尼幫傭都可以去投票。我們自豪地聲稱為先進的民主國家,竟然連印尼都不如。

當政府要人民納稅時就願意提供各種便民措施方便報稅,但當人民要行使公民權的時候,政府部門中選會卻只會阻擾,實在令人覺得不平。

希望趁此次公投以電子投票方式一次解決不在籍投票的問題,相信唐鳳政務委員可以很容易解決相關的科技層面問題。

   
消費劇變 疫情下的餐飲業總體檢
冼翰宇/新聞工作者(新北市)/聯合報
疫情肆虐下,社會各群體皆受到影響,但不論在疾病或就業問題上,原本生活條件就較差的底層勞工、中高齡者,卻又難逃受害最深的命運。

勞動部日前公布最新無薪假數據:本期減少工時的事業單位共九八七家、人數達到一○二二九人,是去年十二月以來首度破萬。當中居冠的是住宿餐飲業,二八六四人,較上期增加近兩倍。這駭人的數字在全國三級警戒下,短期內恐怕只會升不會降。

餐飲業作為台灣經濟一大命脈,五月營業額只剩五○二億元,是歷年同月的新低,年減達到十九點一%,預估六月還會更差。從中央到地方各縣市首長,儘管在面對疫情時偶有爭鋒,但對未來疫情趨緩後的微解封或軟性解封,餐飲業擺在最後倒是有志一同。

去年美國新冠疫情高峰時,全美有超過十萬間餐館歇業,疫情緩和之後仍不得復工的也大有人在。韓裔美籍名廚張錫鎬悲觀地認為,餐飲業未必能夠撐過這場瘟疫。名廚江振誠近日接受媒體專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看法,稱疫情對全球餐飲業「哪裡是衝擊,根本就是『斬首』!」

不過相較於張錫鎬的悲觀,江振誠倒是將疫情視為一次「總體檢」:餐廳預備金是否足夠、員工保障是否做得好…。至於後疫情時代的餐廳場景,江振誠則認為,近年「開得太誇張」的現象有望緩解,人們會更謹慎投入餐飲業。

美國在疫情好轉後對餐飲業實施的「漸進式開放」,或許是我們可參考的一條路徑。不必從外送外帶立即跳到開放餐廳滿載,而是逐步允許室外用餐(地狹人稠的台灣恐難實施),最後再分次調高室內允許的客人容納量。

即使未來疫情得到控制,過去行得通的商業模式也未必依然可行,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也將無可避免被迫改變。幾個月前當消費者與業者還在考慮「是否需要」外送外帶,轉眼間已成了「非做不可」。

在病毒全面侵台前,人們原以為只有難以接入外送平台的老餐館才會在疫情中熄燈;殊不知,三級警戒以來,不少新潮餐廳受限於販賣餐點在外送外帶市場的接受度,歸零的內用客數加上不見調降的租金,讓這些業者只求收支打平也嫌奢侈。

針對餐飲業在內的服務業加碼紓困補貼有其必要,政府也已著手進行,但說到底仍只是「救急」。一次紓困能多撐幾個月?很多個體經營的餐飲業者恐等不到進一步措施就會關門。

面對疫情帶來的消費型態劇變,政府更有必要從頭盤整勞動市場的結構問題。當然,這次的「超前部署」必須得是玩真的了,而且動作愈早開始愈好。

   
開創商機 紓困切忌為德不卒
林昭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聯合報
自從今年五月新冠肺炎爆發社區感染,進入三級警戒後,民生服務業便由初夏進入隆冬,台中市與新北市政府隨即推出地方紓困,執政黨也迅速通過追加預算。然而紓困4.0甫上路就迭遭民眾反應不足,諸如有五十萬名額的勞工貸款,即使加碼一倍,仍不敷所需,逼得行政院只好宣布紓困將採「滾動式修正」。其實總數高達八千四百億元的紓困預算只要聰明運用,絕對不患寡,也不致為德不卒。

表面上紓困之所以捉襟見肘,就是因為錢不夠,否則怎會有防疫照顧假津貼孩童一名一萬元,但因社區長照據點暫停運作而須請假照顧老人者卻沒得領;以及企業紓困僅限第一線經營餐飲、美髮、娛樂休閒之業者,但是幫業者做廣告的公司,由於服務對象需求下降而減少業務,就不符紓困行業別認定之情形。然而要避免為德不卒,首要放棄複製貼上去年紓困的作法。

事實上現在單首波紓困追加預算就有二千六百億元,全台每人發一萬元救急,已足矣;將所餘之三百億元結合本次尚未發出的特別預算一千六百億元,及去年紓困沒用完的三八八億元,總共近二千三百億元,則用於企業紓困。須知台灣的公司行號將近九成都是中小企業,周轉資金有限無法長期處於警戒狀態,因此為了產生多元紓困乘數效應,絕對要善用公私協力,並由中央、地方合作擴大效果。

就以新創事業的紓困為例,撇除行業別認定之問題,即使想申請企業貸款,囿於新創事業往往尚無或僅有部分營收,不符同期營運衰退之規定,而且沒抵押品,要如何申貸?但新創事業擁有的數位能力,卻是成為智慧國家的基礎。試想我們可以運用AR與VR技術,發展沉浸式體驗,協助無法開演的劇團,或會展業者另闢生路。對陷於解封與經濟衰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的決策者,也能透過無人機偵測體溫搭配快篩,適度解封,為風景區、市場、夜市攤商迎來消費者。

當局老說錢要花在刀口上,但只有貸款給業者發薪水苦撐是不夠的,須設計多種方案讓業者申請,以開創新商機。再結合官民資源,鬆綁法令限制,同時運用地方政府提供的緩徵或減免地方稅、租金等措施,幫大家發展不一樣的營業項目,諸如透過物流媒合平台請小黃運將宅配農產,抑或經由直播系統,協助才藝老師們授課,才不至於斷了生計。

這波的疫情原可避免,然因主事者拒絕地方官廣篩阻斷隱形傳播鏈之建議,方導致今日的困境。但此刻若能將眼光放遠,藉紓困進行經濟超前部署,在步入後疫情時代,便可看見現在投資的成果。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糧價、疫情、氣候增加糧食不安全人口
楊之遠/聯合報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每月監測全球主要糧食價格,發現價格連續飆漲十二個月,今年五月糧食價格指數高達一二七點一,環比上漲四點八%,同比增加約四十%。為二○一一年九月以來的最高值。

上漲的糧食價格指數,不僅反映在植物油、食糖和穀物價格飆升,同時也顯示全球肉類和乳製品的需求殷切。由於中國對玉米強勁需求,導致玉米國際價格漲幅最大,芝加哥玉米期貨價格在五月上旬漲至七點四美元/蒲式耳,超過小麥價格。

五月由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共同發布《二○二一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各國因為新冠疫情,同時極端天氣持續,導致於二○年全球約五十個國家,至少有一點五五億人陷入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比上一年增加了大約二千萬人。

一九年台灣糧食自給率僅為三二點○八%,該年主要糧食進口量為玉米四八○萬噸,黃豆二六七萬噸,小麥一三五萬噸,合計約為八八二萬噸。主要進口國家以美國為主,其次為巴西、澳洲。根據財政部六月份發布資料顯示,今年一至五月自美國進口麥類金額為一點二八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二二點八%,但從澳洲進口麥類二點七九千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一三七點二%。同時自美國進口玉米三點三四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三○七點四%,進口大豆約五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六九點二%。自巴西進口大豆金額亦較去年同期增加八七點五%。顯示我國今年一至五月進口糧食支出受到國際糧食價格上升而增加,當然亦會使得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

美國、巴西是我國主要糧食進口國,但目前美國西部和南部發生歷史性持續高溫熱浪,對玉米和大豆造成威脅。而巴西在經歷疫情持續肆虐中,亦遭受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不僅威脅巴西農作物生長,並且衝擊農產品的河流運輸。如果美國及巴西乾旱持續,估計全球糧食價格仍將上漲,對我國消費者將產生壓力。

國內新冠疫情嚴峻,最近北農果菜市場等爆發群聚感染,由於該市場掌控全台灣近三分之一的蔬果供應量,政府已採相關管控及防疫措施,建議亦應將相關大型肉類加工廠納入防疫重點,確保國內農產品供應不受疫情中斷。

由於本土疫情持續嚴峻,全國實施三級警戒,衝擊各種行業,失業人口大幅增加,在糧價續漲下,弱勢民眾購買食品支出增加,政府對於這些身處糧食不安全的民眾要有適當作為,避免引發社會不安。

(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所兼任教授)

   
職場上有「朋友」,重要嗎?小心職場孤獨感
我們人類天生需要有歸屬感:彼此屬於對方,屬於我們的親朋好友,屬於我們的文化和國家。在職場上也是如此。我們發現,有超過40%的受訪者覺得在工作場所時身、心都是孤立的。

不只是野奢露營 更像是走進太空來場奇幻旅程
從2020年開始推出的「好夢里太空夢遊」計畫,讓露營不僅只有玩耍,結合特有的場域與沉浸式燈光投影,加上請來藝術大師的再造,讓入住「好夢里」區域的村民們,即將經歷一場太空漫遊奇幻旅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