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新冠疫情從5月中旬爆發已經滿月,全國在三級警戒下度過史上最悶的端午節,生活品質、內需經濟都受到嚴重衝擊。隨著近日染疫人數連續降至200人以下,昨天還降到百人以下,許多人關心是否能在28日如期解除三級警戒,或者部分疫情較輕地區可以考慮先行解封。
國際上判斷疫情最壞是否過去的標準,是以累計染疫人數的斜率是否變平為依據。台灣因為指揮中心搞出校正回歸的干擾,更需以斜率變化來判斷長期趨勢。觀察至6月21日的累計確診數的斜率,可知疫情確實呈現趨緩。
但是死亡數增加的速度超過確診數增加的速度,使得死亡率隨每日確診數下降反而不斷升高,6月16日更升至4%以上,顯然台灣的死亡率比全球的2.17%至少高出80%,就很難讓人心安。
從分子死亡人數來看,疫情中心認為是高齡有慢性病患為主,其實一點解釋力都沒有,因為國際上染疫死亡的都是高齡慢性病患最多。比較合理的解釋,應如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的專業意見,就是因疫苗嚴重短缺而使弱者來不及提升保護力,染疫後又未能立刻打單株抗體等較有效藥物所致,指揮中心嚴重失職而難辭其咎。
另一種可能,就是分母的確診數低估了80%,顯然和指揮官陳時中自始就以大量篩檢會擠壓篩檢量能,且有偽陽、偽陰性等錯誤理由反對普篩、快篩有關,尤其本土病毒已升級為英國變異株,許多無症狀、不發燒的隱性患者沒被發覺而傳染給高齡弱勢,若非三級警戒下,民眾高度配合宅在家裡,潛在傳播者早就擴大傳染了。而指揮中心於15日才公布社區、企業、基層醫療及家戶四大廣篩策略,其實為時已晚,已經有500多人無辜喪失了寶貴性命,全民仍然活在無邊的恐懼之中。
要看到解封的曙光,得先讓醫護人員(51萬人)、社福照顧系統之人員及受照顧者(47萬人),以及高齡者(75歲以上150萬人;65至74歲241萬人)的疫苗完成全面接種(共計490萬人)才有可能,也才能降低醫院及家戶感染產生的超級傳播者,也可讓脆弱的高齡及長照受照顧者,增加保護力,降低死亡機率及人數。
因此,必須有快、好、多的疫苗策略,特別是和時間競賽,取得疫苗愈快愈好。到6月21日止,抵台疫苗數量為485萬劑,占指揮中心宣稱的總訂貨量4,180萬劑,到貨率12%,時效上嚴重落後,數量還不夠醫事及高齡、受照顧者總數490萬人打完第一劑。指揮中心的疫苗政策可謂一敗塗地。
其次,疫苗是保護力愈高,副作用愈小的愈好。然而目前施打的疫苗有九成是副作用相對高的AZ疫苗, 15日開放75歲以上長者施打後,五天內已有62人猝死,老人「寧可不打或許還可以活得更久」,已造成緩打現象;特別是安全性較高的莫德納疫苗250萬劑突然送到,高齡高風險的弱者更願意等待,但最快也要到7月初才能開打,打到第二劑也要到8月,依此推算,解封恐怕還沒這麼快。
各國疫苗施打的順序,基本上就是除了醫事人員優先之外,再按年齡高低(代表染疫風險和死亡率)順序,然而我國的指揮中心,竟將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要官員放在第二類的第一順位,將指揮中心認定有接種亟需之對象放在第三類,實在是荒誕不經,應該立即重新調整疫苗施打順序。
最後,蔡總統日前提到「要調整出最適合的戰鬥隊形」,就應該馬上將大錯不斷、失職又失能的指揮中心重新改組,才能重拾民眾的信任和信心。否則,民眾仍不能免於染疫的恐懼,真正的解封就遙遙無期,經濟和無形的損失就沒完沒了,這都是蔡政府無法承受之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