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進一步即屬於「觀心」的層次。何謂「心」?「心」是什麼?人們通常難以察覺一己的心理活動的現象,除非在深刻的痛苦中,否則無法察知。於禪坐中,當行者安靜下來,不受身體或環境的各種負擔、困擾或誘惑時,便僅存心理的活動,包括「受、想、行」等。意即,心理的「受」若與身接觸的話,可能產生樂、痛、苦、癢、麻、脹……等。但身體的觸受淡去以後,便僅餘觀念上的感受-感覺生命的存在、或內心湧現的思想活動-這類思想活動已屬微細,不再那麼粗了(粗的指與身體結合的諸受),於此微細的層次中,始能覺察「受」、「想」這兩樣東西在動,那便是「行」。自己了了分明,這是在動……。 於中,苦、樂漸漸析離,變成「不苦不樂受」,也叫「捨受」。捨,還是受;不苦不樂受,還是受。尋常人僅滯留於苦受、樂受中。苦樂俱捨,沒有苦樂憂喜,即名為「捨」。這種不苦不樂中,仍存有的「受」,即名為「捨受」。在不斷捨苦捨樂之後,我們將感到一種輕鬆,一種非常的安靜、柔軟和輕巧;於中,更覺知到生命存在之美-那非常地美,伴以安定、寧靜、安全與晰明。 這樣的感覺,仍在受、想、行之中,尚未超越。仍要將之逐漸置放下來-即是要「觀空」。也就是說,舉凡清淨、寧靜、安定、安全……種種感覺也須認知它是空的,也是一種心理的反應,不要在乎,不要執取。否則,即容易沉溺其中,一上坐墊即希望享有此類輕安的覺受。而這樣的覺受,事實上也是自我中心的一種狀態。 此時,便須「觀空」-如何觀呢?即,告訴自己,我只是在修行,在打坐,不要太在乎它、貪戀它、執著它。漸漸、漸漸地,此受也將離開,行者的思想將日趨澹泊。 --- 摘取自《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