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周,國際上一連串的高峰會,各國領導人的會談,召開記者會、發布公報,好不熱鬧,其實有一項具體成果隱藏在這些公報後的,就是6月5日由G7財政部長簽署,並經高峰會確認,針對跨國企業的全球15%最低企業稅負的協議。
過去愛爾蘭、盧森堡、香港和新加坡等採取積極減稅政策,吸引跨國企業去投資,愛爾蘭稅率12.5%,是谷歌與蘋果等數位跨國公司的最愛,晚近則有維京群島等設在加勒比海的逃稅註冊地,據估計,全球企業在海外藏了6兆美元利潤,至少規避了2,400億的稅金,協議的目的就在杜絕這些避稅天堂。
協議是以自願為基礎,並不損及任何國家的財政主權,據估計,有40%未收稅金,將回流至發展中國家,挹注其財政,更重要的是放掉中小企業,鎖定年度合併營收在7.5億歐元(約台幣270億元)以上的巨型數位企業。
單是2017年時,據估計美國跨國企業留存海外的資金高達2.5兆美元,川普當年也把腦筋動到這筆鉅款,他的方法是減稅,讓企業匯回資金,稅率從35%大幅降低,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就有約1兆美元資金匯回。
拜登上台,推出多項振興經濟方案,財源告急,打算把美國公司稅,從21%提高為28%,為防堵大企業又把資金移出,於是想要聯合各國防堵;如果此時還是川普政府,我行我素,難以糾合國際同心,但是拜登擁抱盟國,一經提出,大家都願意合作。
企業最低稅負之所以能夠推動,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各項有利條件:各國去年因應新冠疫情紛紛祭出紓困方案,造成財政缺口,疫後的財政壓力讓G7共識提高,為確保所有企業都繳交合理稅負,避免減稅競爭,因此對開徵全球企業最低稅負達成共識。
目前谷歌、亞馬遜及臉書都表示,歡迎七大工業國的上述行動,但為何他們會歡迎多繳稅呢?因為多年來這些網路巨頭,在全球各國獲得收入,卻僅在註冊地納稅,稅源與稅收分離,歐盟對此意見很大,認為稅基遭到侵蝕,法國等國已經警告,要加徵數位稅來因應,跨國企業與其遭到各國稅務機關的「凌遲」,還不如一年只付一筆最低企業稅來得痛快,最後是美歐妥協後的產物,歐洲各國同意不徵數位稅,轉以最低企業稅來取代。
G7現在獲得共識,7月將召開的G20財長會議可望拍板通過,並在10月的G20高峰會中獲得背書追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隨後會再公布最終報告,之後就進入各國立法的程序,歐美各國應該2022年可以完成程序,第二波跟進的國家應該不會拖過2023年。
G7統一全球企業所得稅最低稅率15%後,美國勢必將推動其成為全球標準,進而以此打擊所謂的通過稅收、補貼等手段傷害美國企業競爭力的國家,中國必定首當其衝。
雖然中國企業稅率為25%,但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如半導體晶片,享受優惠稅率後,可能會低於15%,而這正是美國重點打擊的對象。此外,部分原本享受低稅率的在中國大陸的企業,將因成本增加而削弱國際競爭力,甚至可能迫使一些對成本敏感的產業遷出中國,實現美國所謂供應鏈重組的意圖。
而對於香港、新加坡而言,其競爭優勢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低稅率及簡單稅制,這也是它們成為全球離岸金融中心和國際貿易樞紐的核心優勢所在,全球統一最低企業稅率,將在很大程度上對香港、新加坡等低稅率經濟體造成長期影響。
對於我們來說,這並非事不關己,初步估算約150多家台灣企業達到7.5億歐元的營收門檻。且不少台商近年來因貿易戰,轉往東南亞國家設廠,享有當地政府給予的所得稅減免,這些租稅優惠可能在全球企業最低稅負上路後喪失,台商必須及早規劃因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